新型研发机构: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新型研发机构: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6月26日,南京首届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峰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峰会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主题。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得先机;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赢得优势。基于这样的判断,南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大力扶持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实践、新的追求。”

作为国内首次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峰会,南京首届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峰会无疑备受瞩目,也被寄予深沉期待。关注这一峰会,不能绕过一个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正如张敬华所称: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后,南京到底拿什么同其他城市竞争?我们认为,唯一的答案就是创新,最佳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就是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有何深刻内涵?此前,专业人士给出定义,新型研发机构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事业费,没有“计划”色彩,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间资本均可成为投资建设主体。与一些功能定位不清、精力分散的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打开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的确体现了重大创新。也正基于此,新型研发机构从一出生就不落俗套,洋溢着清新气质。

更重要的是,南京上上下下已达成共识:抓创新名城建设,必抓新型研发机构。抓科技成果转化,必抓新型研发机构。抓高端产业集聚,必抓新型研发机构。

举办首届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峰会,其来有自。去年9月,南京提出“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落地”二字意蕴丰富。再美妙的制度设计,如果落地迟缓、按兵不动,就是海市蜃楼,正所谓“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举办峰会,一大鲜明目的就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后一公里。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曾一再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说白了,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迫切任务。究其因,科技成果惟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现实尴尬在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长期存在。

反观南京,科技资源极为丰富,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南京也面临着如何尽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难题。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南京正大力推进创新名城建设,通过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老母鸡”式的平台,努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产业孵化、市场开拓的全链条。简言之,科技成果转化是题中应有之义。

据公开报道,去年11月份以来,南京市组织了三批:南京大学专场、东南大学专场、清华图灵奖专场等集中签约仪式,先后成功签约123个新型研发机构。从广泛对接科教资源,到集聚一批高端人才,从落地运营进展顺利,到企业孵化成效初显,再到创新集群初步形成,无不说明一个朴素道理:打造新型研发机构这条路走对了,也走通了,接下来该是走得更顺。

有个细节是,这段时间内,新型研发机构共孵化引进238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和人工智能行业,2018年计划引进孵化634家企业。这是看得见的成绩,更蕴藏着看不到却让人感受得到的爆发力

,假以时日,无论所孵化的企业还是所形成的创业集群,势必蝶变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就。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当前,南京创新步入新境界。依托于雄阔的时代创新大背景,从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制度性激励,到“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实力雄厚”迸发内在动力;从优厚条件招到贤纳到才,到涵养创新生态,南京势必成为国内最有魅力的创新高地和创新热土之一。

拥抱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在今年年初的南京两会上,张敬华对南京打造更具活力创新名城提出“五最”要求,并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南京的唯一选择”。

从注重系统设计,到注重政策支持,从注重股权激励,到注重合作共赢,再到注重市场运作,制度设计环环相扣,南京创新未来可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举办南京首届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峰会为契机,在创新领域全方位发力,既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更牢牢抓住机遇,最大程度变资源优势为创新优势,形成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力争到2025年将南京打造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目标必将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