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兩年前的“魏則西事件”,使得搜索引擎讓推薦的不實醫療廣告進入公眾視野。

近來有網友注意到,競價醫療廣告改頭換面、變換載體,又捲土重來。這些搜索網站有的公然將正規名牌醫院名稱售賣給他人,為“高仿”冒牌醫院“攬客”;有的表面在PC端下架了醫療廣告,轉眼卻在移動端App中將廣告置頂,以算法精準推送。

下面跟隨眾護君一起探探究竟。

醫療競價廣告悄然重現,搜病名先推薦醫院

近日,不少網友和媒體都對醫療競價廣告在搜索引擎“死灰復燃”進行了曝光。

據披露,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檢索疾病關鍵詞,排名前幾位大多是醫院的廣告,點擊進入即出現聊天界面。據瞭解,那些對疾病“侃侃而談”的客服,可能沒有任何醫學知識。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忽悠搜索者到醫院就診並想方設法掏他們兜裡的錢。

2016年,因醫療行業的惡意競價廣告曝光,百度也承諾:“撤除疾病搜索置頂推廣”。

僅兩年事件,承諾下線的醫療置頂廣告竟然殺了個“回馬槍”。

下面是在百度、必應、搜狗上進行相關搜索。

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據顯示,百度前兩位的結果,赫然是“百度競價排名報價、收費”“高返點合作”的推廣鏈接。

套路漸欲迷人眼,廣告“變臉”花樣多

當前醫療競價廣告為了表面掩人耳目,不但實行“精準推送”

,不少網站還搞出五花八門的新套路,讓人防不勝防。

花樣一:搜“李逵”來“李鬼”,公然把公立名牌醫院搜索名稱賣給他人。

瘋狂的競價已經嚴重破壞了行業秩序,一些平臺甚至把三級醫院、常見病症名稱等關鍵詞公然出售,只要花錢,就能讓想找醫院治病的患者點進自家網站。

花樣二:移花接木,在移動端實現“精準推送”。

為了儘可能掩蓋廣告競價的事實,搜索引擎還將PC版和手機版移花接木,搜索同樣的內容,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

在不同搜索引擎網頁版和手機客戶端搜索發現,競價排名這壺“舊酒”已經找到了“新瓶”。在網頁百度、搜狗裡搜索“脊髓瘤”關鍵詞,廣告沒有了蹤影。但在手機百度、搜狗瀏覽器App搜索相同關鍵詞發現,出現在首屏的前兩條皆為醫療廣告。

移動終端便於收集用戶位置信息、搜索習慣,也更便於交互,搜索引擎選擇將廣告陣地轉移至此,更有利於精準“開發”病人,忽悠到做廣告的醫院看病。

花樣三:內容改頭換面,“軟文營銷”迷惑性更強。

如今互聯網廣告已經細分到“信息流”“合約”“直通車”等多個門類,不同渠道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很多平臺會主動聯繫顧客,提供價格不等的各種“打包服務”,版面位置、廣告內容,各有各的報價。

很多醫療競價廣告現在會包裝成病人敘述看病過程的“軟文”出現在“信息流”“社群”等載體中,真假難辨。一般企業在百度投放廣告一個月少說要花三四十萬元,多的高達幾百萬元。

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醫療競價廣告死灰復燃!全民的安危該由誰來決定?

然而,以一個普通用戶的身份向百度反應以上問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據百度官方公佈的客服稱,就搜索引擎中發現的各種問題,用戶只能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反映並等待回覆,沒有人工投訴和反映的方式。

答案顯而易見。

讓法律長“牙齒”,淨化網絡空間應常抓不懈

“全球範圍內,針對互聯網企業已經有不少‘天價罰單’案例,比如歐洲在5月下旬生效的數據保護和隱私監管法規,將對違法者處以最高達全球收入4%的罰款。”互聯網律師董毅智以此舉例說。

權利受到侵害的患者,應該給他們應有的賠償。這些事件應該形成典型案例積累下來,助力監管越來越健全。

互聯網瞬息萬變,基於搜索引擎的醫療競價廣告本身是個新生事物,可能涉及多個部門。以往的垂直管理體系應向針對具體問題的協作監管轉變,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醫療建設是民生的根本,需要相關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監管部門的管制。醫療行業不容許這樣的畸形發展,否則“互聯網+醫療”的改革將永遠無法進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