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是傳導中樞和軀體各組織間信號的裝置。臨床上週圍神經損傷極為常見,可由
外傷、感染、壓迫、缺血、腫瘤和營養代謝障礙等多種原因引起。引言
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困難,致殘嚴重,是當今臨床醫療面臨的嚴重挑戰之一。周圍神經損傷不論用非手術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進行正確的康復治療是加速神經再生,恢復功能的有效方法。
康復目標
短期目標:及早消除炎症、水腫、促進神經再生,防止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在神經損傷的恢復期,促進神經再生,增強肌力和促進感覺功能恢復,矯正畸形。
長期目標:最大限度地恢復原有功能,使患者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重返工作崗位或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康復方案
早期損傷 (損傷或術後2周內)
神經損傷確診後應儘早行顯微手術治療,手術越早,效果越好。通常外科手術的最佳時機是損傷6個月以內。
2、應用保護血管及營養神經藥物
這類藥物種類很多,臨床使用廣泛,但單用療效欠佳且不穩定,常須聯合用藥或者合用其他藥物,臨床將維生素 B1、維生素B6和地巴唑三藥合用,稱為“神經營養藥”。
有研究報道,靶肌內注射彌可保,在較高劑量能發揮較好的治療作用,有利於神經再生後功能恢復,但其最佳的用藥劑量和途徑還需進一步研究確定。
中、後期損傷(損傷或術後2周以上)
1、物理療法
超短波、毫米波、蠟療等可改善循環,促進水腫吸收,緩解疼痛;低中頻電療、激光治療等有消炎、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早期應用超短波、微波無熱或微熱量,可以消除炎症、促進水腫吸收,有利於神經再生。用溫水浸浴、漩渦浴,可以緩解肌肉緊張,促進局部循環,鬆解粘連。在水中進行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可防止肌肉攣縮。
此外,紅外線照射損傷部位可擴張血管,加強局部的組織代謝和神經營養。電針治療較適用於神經失用、神經軸索中斷輕症及神經修復術後。只要能儘早、及時並堅持有效治療,多能取得明顯療效。
在運動療法方面,可根據受損神經所支配肌肉的肌力而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與運動量。病人自我訓練以不影響第2天治療為原則,儘可能多次訓練。
2、推拿、按摩訓練
根據病情不同部位運用不同手法。沿神經走行方向按摩、叩擊,每天2—3次,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又能瞭解神經生長情況。
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鬆解組織粘連,解除神經嵌壓,保持肌肉質量,防止肌肉萎縮,迎接神經再支配。
3、運動療法
當肌力為1級時,可以做等長收縮和助力收縮,肌力在2級以上可進行助力收縮和去除重力下主動運動。當肌力達到3級時可以進行抗阻運動,同時進行速度、耐力、協調性和平衡性的訓練。
抗阻運動方法有:漸進抗阻運動、短暫最大負載等長收縮訓練、等速訓練。原則是大重量、少重複。
根據功能障礙的部位及程度、肌力及耐力的檢測結果,進行有關的作業治療,比如ADL訓練、編織、打字、木工、雕刻、縫紉、刺繡、泥塑、修理儀器、文藝和娛樂活動等。
治療中不斷增加訓練的難度與時間,以增強肌肉的靈活性和耐力。應注意防止由於感覺障礙而引起機械摩擦性損傷。也可設計和編排一些有目的的治療性活動,協助增強患者的肌力、耐受力和協調性。
5、感覺訓練
開始時,採用患者能耐受的輕柔觸覺刺激,待患者適應後,逐漸增加刺激強度,最終使患者能夠耐受較強的觸覺刺激而不產生疼痛。感覺訓練時間不宜過長、次數不宜過多,以每日訓練 10~15min為宜。
6、矯形器的應用
預防和矯正畸形,通過限制關節的異常活動,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穩定關節;保護損傷神經支配的肌肉,防止拮抗肌攣縮,提高肢體功能;動力性夾板可以提供或幫助癱瘓肌肉運動。
包括幹細胞治療,有研究顯示,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在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的同時,改善了周圍神經的感覺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高壓氧治療;基因治療:基因治療技術是提供神經營養因子的良好工具,它可以將重要的神經再生基因提供給受損部位,促進神經生長。
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常常伴有心理問題,表現為急躁、焦慮、憂鬱、躁狂等。可採用心理諮詢等方式來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心理障礙,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進行康復治療。
評論留言或在對話框留下你想要的康復指南吧~
閱讀更多 眾護服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