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戚,爲啥越來越「冷漠」,老農的話說到了農民心坎里!

距離2018年春節已不足一個月了,春節對於國人來說是一個意義最重的節日,張燈結綵、走親訪友、闔家團聚等等所有飽含意義的事都集合在了一起。特別是在農村,在外求學的,進城務工的都紛紛放下了手中的事,回家籌備新年。

過年走親戚,為啥越來越“冷漠”,老農的話說到了農民心坎裡!

說起新年,這些年逐漸流行了一個新詞,“年味”。新年走親訪友是多年來的農村習俗,在外奔波忙碌了一整年,一大家子也就在這個時間才能碰在一起,相互寒暄寒暄了,同時也增進了一次彼此間的感情。但是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這些年,農村的年味逐漸變淡了,走親戚也漸漸變得“形式”多於“冷漠”,這是為什麼呢?咱看看老農民怎麼說的吧!

(1)交流減少,情感慢慢變淡。以前農村人大部分都是靠在家種地謀生,大部分親戚朋友幾乎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經常見面,彼此間的感情可以說是“親上加親”了,也正印證了那句話“情感是需要培養與呵護”。但隨著農村生產結構的變化,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城打工,生活太忙,導致很多親朋好友平日裡根本見不到幾次面,隨著交流的短缺,慢慢彼此間的情感也就“冷淡”了下來。

過年走親戚,為啥越來越“冷漠”,老農的話說到了農民心坎裡!

(2),滲透於親朋之間的“攀比心”。和過去吃大鍋飯的年代不同了,受到現在農村的生產模式影響,不同農民的生活質量差距越來越大了,也開始熱衷於相互“比較”了,誰家的孩子去了好大學,誰今年賺了更多的錢,嚴重的攀比心讓不少人贏得了面子的同時也讓更多的農民丟了面子,漸漸地,攀比心帶來了不幸福感、嫉妒和憎恨。這讓農村人之間的關係複雜化了許多,使得不少農民“不屑”以往的親戚情感了。

過年走親戚,為啥越來越“冷漠”,老農的話說到了農民心坎裡!

(3),“禮尚往來”變得沒意義了。農村人熱情好客,逢年過節串個親戚總會帶點禮節性的東西,基於淳樸的待客情節,禮尚往來是少不了的。這個環節就讓不少人犯了難,別人帶來了200元的東西,自己也就得按照200元的標準給人“返還”回去,但又不能雷同。這個環節使得特別是不少年輕人感到“麻煩費神”、沒意思。索性就漸漸淡了下來。

(4),時間與空間上的“硬傷”。除了以上三點外,現代農村親戚間居住位置也較過去分散了很多,跨省跨市也不鮮見。這使得走親戚變成了一件“費時費心費錢”的事,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的情況越來越多了,但很多都是重要的親戚,特別是年輕人都是被父母逼迫著去走親戚的,不得不去,漸漸形成了牴觸心理,使得農村走親戚情感淡了,形式重了,人情味沒了。

過年走親戚,為啥越來越“冷漠”,老農的話說到了農民心坎裡!

但不得不說,走親戚是農村的一大傳統,在現階段農村人情味變淡的情況下,如何維繫好家族親朋的彼此關係,成了當下農村的一個現實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