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多少年來,我們的英語教材上始終印著這樣一個場景:

李雷問:"Where are you come from?"

韓梅梅眼神堅毅地回答:"I am come from China."(請記住,當年韓梅梅的回答是標答,China還要記得大寫C)

但時代變了,不僅李雷和韓梅梅不見了,標準答案都不標準了,這是什麼情況?

因為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你從哪兒來"這個問題變得不那麼好回答了。究竟是要說出生在哪兒?還是長大的地方?還是性格形成期在哪兒?還是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還是現在住的地方?……

有如此困惑的人,通常就是國際公民。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這是一個國際公民急缺的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國際公民?很簡單,國際公民見多識廣、思維縝密、知自己懂他人。為什麼中國更需要國際公民?很簡單,碌碌無為、懵懵懂懂、混時間的人已無法帶來社會的進步。為什麼中國缺少國際公民?很簡單,教育走錯了方向。

中國的本土教育還培養不出國際公民

中國教育在培養"會考試,高分數"的"人才"方面向來獨到,但這離國際公民的標準還差得遠。具體來說,國際公民的標準包括全球視野、溝通能力、跨文化生存能力、創造價值的能力。而如今的國內教育,卻難以實現。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全球視野,即國際化意識。具備全球視野的人,看待問題能夠從全局著眼,以世界為舞臺,能夠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遇、爭取主動。與"全球視野"相對的,是"唯分數至上"的狹隘視野。如今國內的學生沉迷於分數不可自拔,"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等日常俗語都說明了在應試教育下,分數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試想一下,"唯分數至上"的狹隘視野,培養出的將會是怎樣的"人才"?恐怕只是一本"活詞典"而已。某省的狀元進入大學生活卻發現自己不會剝雞蛋;"清華男神"博士學霸梁植只能問出"我該找什麼工作"一類的問題,這樣的"人才",不要也罷。也正是在這種"唯分數至上"的狹隘視野影響下,當高考結束,不再以分數論英雄時,"大學生沉迷於網遊"等新聞多如牛毛;當大學畢業,不再以考試評能力時,中國的青年變得不知所措。

在大多數人看來,溝通能力是人人都具備的,畢竟說話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在如今國與國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溝通不再是"和中國人說中國話"而已。其實,溝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表達自己+理解他人"。不過,按照當今的教育模式,這種簡單的目的尚不能實現。就拿英語學習來說,如今的課堂是這樣的一番景象:講臺上下用著同一本教材,大家一起讀單詞、背單詞,氣氛好不熱烈;老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將語法概念進行總結,同學們默契配合,一筆一劃地抄寫在筆記本上;來到考場,大家默不作聲,安心作答試卷……如此的英語學習,陷入的是"啞巴英語","老師講,學生記"和"只會考試"的尷尬境地。學生記得好,背得清楚,的確可以換來高分數,但如若有一天要站上世界舞臺,可能會發現,想要侃侃而談結果卻是天方夜譚。

跨文化生存能力,即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環境,享受環境的能力。而中國學生的"利己",卻讓融入與享受環境成為願望。姍姍是國內的優等生,暑假期間被父母送到美國的夏令營體驗生活,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姍姍因無法與室友和平相處而被勸退。起因很簡單,只是室友不小心將衣服放在了姍姍的床上。對此,姍姍很不滿,但卻沒有選擇與室友妥善溝通,而是"找老師告狀"。美國的老師鼓勵姍姍自己解決問題,換來的卻是她的大發雷霆,不得已校方將其遣返。不少人會說,這是思維上的差異。但實際上,這更是教育的"漏洞",在強調學識的基礎上,漏掉了"利他精神"的培養。缺少了利他精神,想要生存其實很難。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紐約客》封面

創造價值的能力,即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要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很多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紐約客》雜誌的一張封面曾火爆朋友圈。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將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為流落街頭的弱者。若想不被取代,就需要有創造價值的能力。據調查,演員、藝人、寫手、翻譯、理髮師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幾率在30%~40%之間;程序員、記者、保姆、藝術家、律師、法官、建築師、公關在1%~10%之間;最難以取代的,是心理醫生、教師、酒店管理者,均在1%以下。換言之,創新的思維、不同於他人的思考能力,是未來人才的必備標準。

既知標準,就要培養

標準從來不是用來"仰望"的,而是用來付諸行動的。既知國際公民的標準,就需要輔以國際公民的教育。

國際公民正在重新定義中國的未來

融尚私塾創始人Nini

要想培養全球化視野,最根本的是要分得清輕重,看得明是非,因此自我認知是基礎。所謂自我認知,就是要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融尚私塾始終致力於國際公民教育,其創始人nini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優異的成績讓她得以進入鳳凰衛視資訊臺、CNN國際新聞臺等諸多名企。但她深知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毅然選擇放棄高薪工作,用自己的所學、所感致力於教育事業,這不正是具備自我認知能力的最好例證?

要想培養溝通能力,最需要的是跳出課本,跳脫"狹隘的溝通"。融尚私塾設立的社交溝通能力之聽說課程,通過糾正發音和語法錯誤,識別不同的口音和俗語,來提升孩子的溝通自信。同時,課程中滲透了西方文化元素,包括對西方文化態度和俚語的學習,幫助孩子在互動式學習中有效提高溝通能力。

要想培養跨文化生存能力,首先要學會利他。在現今社會,人與人的溝通日益緊密,想要溝通順暢,就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中國的孩子不是不會"利他",而是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需要"利他"。在融尚私塾裡,利他精神的培養是重要的一課,以確保學生可以毫無壓力地對接國外的生活。

要想培養創造價值的能力,就必須懂得思考,善於思辨。羅素說:"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但不思考的人終將被淘汰。就拿融尚私塾的文學辨析課程來說,面對一篇文學作品,目的絕非回答"中心思想"等應試問題,"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續寫會怎樣操作?"這些,才是文學的真諦,才是學習的重點,如此才可在不斷的思考中,培養與眾不同的分析力與判斷力。

不妨引用融尚私塾創辦人Nini的話作結:"希望我的學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而飛得更高"。也希望中國的未來,會誕生更多優秀的國際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