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成就无憾人生——记常德市临澧县烽火中学教师郑宣党

尚一网通讯员 曲毅

1977年3月,惜才正直的村支部书记,逼郑宣党走上讲台。他有点不敢当教师,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询楼病,怕自己残疾的身躯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但他深信自己有吃苦耐劳、好学不服输的秉性,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从此,他便全心全意地开始了一名“教书匠”长达四十一年漫长的跋涉之旅。

以学为乐,多才多艺,是学校工作的多面手

他深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靠手艺。教书这一行,没有点“干货”可不行。恢复高考以后,他两次报考师范院校,都以优异的成绩上线,都因身体的原因被排除在大学门外。可挫折从没有改变他“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的痴心。他通过函授、自学等方式,基本补齐了知识的短板,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他还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努力扩展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才艺。吹拉弹唱、书法绘画、球类运动,甚至连油漆活他都会,成为学校难得的多面手。他多次为学校、乡政府以及周边各村书写板报、布置展室,他为学校校刊《白龙泉》编辑排版,年年统筹学校大型文体活动。业余时间,他辅导学生参加书画比赛获奖不断,同事们戏称他“有几把刷子”“羊癫疯都会抽”,有的还说他是“烽火中学的张艺谋”。时代飞速发展,多媒体逐步进人课堂,当时已四十开外的他却一心追赶这个潮头。他靠自学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并学会了动画制作与视频编辑、图形图像和字表处理。他自制的动画《生物动画元件》获得市级一等奖;烽火乡乡政府还请他制作了《生态共建、绿色发展》的宣传片。他对现代教育技术驾轻就熟,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以教为乐,精益求精,是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教师展示能力的舞台在课堂,台上要做精、做实、做活、做巧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效率,优质课、精品课就是他端给学生的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

一九八五年,教育办把他从小学抽调到中学,担任初三的生物教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全新的学科,知之甚少;90%以上学生都比他高。为了争取学生的信任,赢得自己的尊严,他做足了功课:一是熟背教材,甚至能说出某个知识点在哪一页哪一行;二是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打通知识的“肠梗阻”。上课时,他以真诚的微笑、风趣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漂亮的粉笔字、超凡的记忆力更是让学生为之一震。下课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郑老师的付出,收获了学生的钦敬,同时也赢得了家长和同事的尊重。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1998年、1999年两次受到县政府的嘉奖;2002年荣立市级二等功;临澧电视台和常德市电视台把他作为残疾人励志的典型予以专题报道,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创新为乐,引领时尚,是实验教学的红旗手

一九九六年下学期,学校考虑他身体的状况,让他主要负责仪器室和实验室的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岗位上他硬是干得风生水起。

他做仪器管理,注重长效、规范。账、卡、物绝对一致;仪器借还绝对有登记;仪器绝对坚持经常保养,损坏绝对及时维修;期末绝对清产核资。2008年学校迎接省合格学校督导评估验收时,评价他是“业务最熟悉的人”。县教育局仪电中心、教研室都视他为仪器管理的“标杆”。实验教学管理,他立足稳步、创新。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课他都要进人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归还仪器时,他都会问问实验效果,听到实验教师反映“效果不好”“不便观察”“不好用”时,他会要求他们留下来分析原因,想想解决办法。于是,实验创新的种子在学校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等多个实验获市级一等奖,这幕后,有他作高参,制教具,制课件。台前,他也是典范。他制作的教具《电子压强秤》获县级特等奖市一等奖;《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获市级特等奖、省级二等奖。他结合学校实际,撰写了《山无奇峰不成景,教无创新枉为师》,在湖南省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郑老师扎实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县、市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临澧县仪器管理与实验教学的第一人。

郑老师一生坎坷,身体残疾,还饱受病魔的折磨,曾因血小板减少而收到病危通知书,现在又患双侧股骨头坏死。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低头,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超越:于家庭,他们夫妻同行,儿子军校毕业,儿媳妇在大学教书,举家和美;于事业,他格守一名“教书匠”的赤子之心,敬业、执着、求精、创新。四十一年如一日,平凡中书写传奇。他的人生积淀,他的人生故事,令人仰视,绚丽多彩。

这正是:“痴心”注定不懈追求,“匠心”成就无憾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