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中国经济的长期变化和微观应对

因为大家担心,宏观的变化,会影响到每个具体的企业甚至个人的发展。

中欧工商学院教授、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最近在浙商证券“凤凰行动”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许小年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宏观层面中国经济面对的变化,以及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公司该如何行动。

宏观层面一个长期的变化,许小年称之为,中国经济从工业时代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化时代,政府很难再依靠宏观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增长。以前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比如2008年时政府大规模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在,“你刺激投资越多,过剩产能越多,已经没有地方好投了”。

再比如,以前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但是现在,增发的货币很难进入实体经济,因为短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优质项目。更多的资金,只是推高了资产价格。

对于企业而言,许小年认为,过去很多公司成功靠的是“资源整合能力”,比如能够拥有很好的政府关系和金融机构关系,能够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来把产品制造出来,在市场上卖掉。

但是,现在因为市场变饱和,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最关键的因素变成了如何通过创新能力,来创造出需求。就好像手机行业,重要的不再是能够通过拿地、融资建好工厂,把手机制造出来。而是能够有创新,生产出大家还愿意去买的手机。

因此,许小年说,之后,公司要依靠创新,“为自己创造新的市场,依靠创新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现有的市场份额。企业今后只能这么做,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宏观层面相对中期的时间内,还有两个变化,

1.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去杠杆和降低整体负债率,

2.另一个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这两点也都是最近经济学家和媒体热议的焦点话题。 对于宏观层面,许小年的确认为是“充满变数,企业和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微观层面的一些新的变化,让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却变得有信心和“审慎乐观”。他从三个层面来介绍这些变化,这三个层面,也是机会存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行业重组。在许小年看来,中国的各个行业都过于分散,因此行业重组势在必行。而行业重组会为企业创造很多机会,“谁能抓住行业重组的历史机会,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举例而言,中国有70多家汽车生产商,而在美国只有通用、福特、特斯拉等少数几家。“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的规模效益远远低于美国,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能够投入到研发中去的资源远远低于美国。中国的企业太分散了,没有力量集中资源进行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的研发,导致中国的企业在基础技术方面现在和美欧日的差距依然是非常显著。”比如,在电动车技术上,福特、特斯拉这些公司能够投入的资源,肯定会远远超过中国的中小汽车制造商。

第二个层面是消费变化。许小年认为,现在的情况是,大家谈消费升级谈得很多,真正去做得很少。“消费升级已经从过去的柴米油盐变成了健康、医疗、养老、娱乐、户外运动、品牌消费、定制消费。全是机会,看你怎么去做。”

第三个层面的变化是企业的技术升级。但是,技术升级不等于追逐新概念和新名词。许小年说:“我们追逐新名词、发明新名词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能做到的。”因此,2016年时候,他不愿意谈论工业4.0;2017年时候,他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问题一律不讨论;到了今年,上课时他跟学生说,这节课讲完了有问答,但是区块链的问题一律不回答。在他看来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代表公司就是华为。而且,华为非常专注地对着通讯设备这个领域进行创新,集中资源,只攻这一点。另一条路径是,用好现有的技术来进行创新,比如,利用好谷歌的人工智能开源算法。许小年说,他会跟自己的学生讲,“机会大把大把的,但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准备,那些机会只能诱惑你,只会把你引向歧路。不要问我,教授,今后两三年,您看哪个行业有希望?别问这个,这样的问题一律不回答。如果要回答,哪个行业都有希望。就你这种态度,哪个行业都没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没有朝阳行业,只有朝阳企业。”

许小年总结说,没有必要对环境有过多的焦虑,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所有人都一样,要关注的是不变的因素,也就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上就是经济学家许小年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和企业应该做什么的分析。他认为宏观层面长期的变化是中国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中期面临的变化是贸易摩擦和去杠杆。但是,在许小年看来,微观层面仍然存在着三大机会,分别是企业重组、消费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