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长文,主题是2008年金融危机十周年,并且借此来反思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在金融危机的成因上,许小年认为,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纳斯达克暴跌,因为担心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紧急降息,然后把低利率一直延续到2005年。结果,资金避实就虚,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美联储在2005年意识到通胀的危险,开始加息。加息的结果是,贷款买房的家庭还贷压力变大,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7次加息,使得家庭偿还贷款的月供增加了50%到100%不等,然后导致了大面积的债务违约,进而造成房地产价格崩盘。

而在此之前,美国金融机构围绕着按揭贷款进行了很多金融创新。大量贷款债务违约,导致重仓这些房贷金融产品的机构,比如雷曼兄弟、贝尔斯登、花旗银行等陷入困境,或是被收购、或是破产、或是接受政府救援。

在许小年看来,对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中,创新过度和监管不力被夸大了,美联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是更重要的原因。低利率扭曲了资金的价格,结果导致资金的错配,表现形式就是过度借债产生的虚假需求和高房价。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其次,为什么美国经济的恢复要比欧洲好?许小年认为,答案不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美国的去杠杆更为坚决。许小年2012年曾到美国考察,看到不少空置房屋,原来的房主因为还不上贷款,房子被银行收走,临走时破坏了门锁、洗手间、吊灯等,“其愤怒和绝望之情可见一斑。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冷酷的去杠杆,银行清理了坏账,家庭降低了负债率”。

因此,要反思金融危机,首先要反思的就是货币政策。

许小年引用了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时,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都很难再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货币政策失效,除了流动性陷阱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实体经济中很难找到回报稳定、风险可控的投资项目。

对应到中国,许小年认为,以2008年为转折点,“2008年之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慢,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意味着资本积累,因而实体投资已无太大需求”。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其次要反思的是去杠杆的策略,去杠杆必须坚决。

在许小年看来,去杠杆很难和风细雨,“纵观现代金融史,没有一次去杠杆不是采取疾风暴雨的形式,从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哪一次不是付出惨重的代价,换来资产负债表的重新平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去杠杆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剧痛,人人都舒服就不可能去杠杆,今天的小痛是为了避免以后的大痛。”

然后,要分清楚有效需求和想象的需求。

许小年不认为通过货币政策,比如增发货币、降低利率,就能够增加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指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是没有支付能力的、想象的需求。

“需求不足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如果是指想象的需求或欲望,没有一家公司不想做大,因此对投资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没有一个消费者会说自己已经满意了,购买的欲望是无穷的。真正不足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如,企业想做大,必须进行投资,但投资的资金来自利润;个人消费欲望无穷,但是花的钱必须自己赚。“没钱的需求都是假的。”真的想拉动需求,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效率,让大家都有更多的钱。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最后,今天我们能够从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教训呢?许小年给出了三点。

第一,必须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健康,“要像警惕瘟疫一样,警惕债务的无节制增加”,对于国家经济、企业和家庭都是如此。要保证国家、企业或家庭的现金收入能够覆盖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同时,如果发现负债已经过高,那么就要坚决地去杠杆,以阵痛来避免之后更大的代价。

第二,央行货币政策要慎之又慎。即使是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这样被奉之为货币大师的人,也会犯下错误。因此,许小年赞成要立法制定货币政策规则,来管理央行。

第三,经济增长靠的是企业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政策刺激。许小年说:“危害最大者莫过于相信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需求,而拉动需求的有效方法是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科技有温度,点击下方,关注「 酷玩儿 」带您发现新奇、好玩的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