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明智:《萬曆十五年》中的這幾句話,不可不品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作,講術了明朝萬曆十五年的歷史,在本書中主要講了六個典型人物。下面是摘遠自本書的經典的九段話。


讀史明智:《萬曆十五年》中的這幾句話,不可不品

1.他經常以禪宗式的機鋒,避開辯論中的正面衝突,而以表面上毫不相關的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意見,使辯論的對手在思索之後被迫折服。

2.大凡高度的概括,總帶有想象的成分。

3.因為所謂“自己”,不過是一種觀念,不能作為一種物質,可以囤積保存。生命的意義,也無非是用來表示對他人的關心。只有做到這一點,它才有永久的價值。這種理想與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教義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認為“自己”是一種幻影,真正存在於人世間的,只有無數的因果循環。儒家的學說指出,一個人必須不斷地和外界接觸,離開了這接觸,這個人就等於一張白紙。在接觸中間,他可能表現自私,也可能去絕自私而克臻於仁。

4.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5.統治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專靠嚴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訣在於運用倫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從尊上,女人聽男人額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則以讀書識字的人作為楷模。

6.萬曆的看法是,鄒元標和其他諍諫者並非對他盡忠,而是出於自私自利,即所謂“訕君賣直”。這些人把正直當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誹謗訕議人君的方法做本錢,然後招搖販賣他正直的聲望。

7.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
讀史明智:《萬曆十五年》中的這幾句話,不可不品​​


8.理想和裝飾究竟不同於虛偽,一個人仍能以此為起點去推行他的誠意。

9.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並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然而這條道路漫漫修遠,很難只由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然後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在多數情形之下也為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來,考場內的筆墨,可以使一代清貧立即成為顯達,其實幕後的慘淡經營則歷時至久。這種經過多年的奮鬥而取得的榮譽,接受者只是一個人或至多幾個人,但其基礎則為全體家庭。因此,榮譽的獲得者必須對家庭負有道義上的全部責任,保持休慼與共的集體觀念。
讀史明智:《萬曆十五年》中的這幾句話,不可不品

大家對摘自《萬曆十五年》​裡的這幾句話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嗎,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