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皴
取麻繩披散開之形,線條以中鋒、側鋒為主,筆中水分較少,線條綿厚蒼勁有力,環環相扣,長線與短線相互補充,切記不要平行。多爪來表現江南綿延起伏的山丘,五代時的畫家董源、巨然多用。根據行筆時爪線的長短不同又可分為長披麻皴、短披麻皴及散披麻皴等,近代大家傅抱石喜好以散筆作披麻,將筆頭故意打散,皴擦出山石的肌理感,氣概非凡,與眾不同。
大、小斧劈皴
取斧子劈柴之形,大斧劈皴從小斧劈皴演變而成,行筆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狀,畫出的筆意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疾而快提收筆,適合表現險拔或斷裂的山體結構。南宋馬遠、夏圭及明代“浙派”畫家多用此法。
荷葉皴
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用以柔中帶剛的中鋒為主。根據荷葉葉筋的大致走向直皴,展現荷葉闊而圓的體積感,表現江南有些松上丘陵,經雨水長期沖刷形成的特別石質,此法在山水畫的石法中用得不是很普遍。
解索皴
山披麻皴演變而來,與披麻直而挺的線條不同。解索皴用筆須多轉折,層層交疊,錯綜繁密,與牛毛皴都是披麻皴的延展變化,元代王蒙多用此法。
雨點皴
與豆瓣皴都可以理解為是短筆的披麻皴,因下筆迅捷,中鋒直落,如雨點打落在山石上而得名,畫時筆筆肯定有力,直起直落。爪於表現太行以西、陝北等地土質高原的山石結構,北宋范寬多用此法。
折帶皴
用筆先中鋒行筆,再以側鋒折筆向下直落而下畫出,表現山石的立體感,多畫江南平坡山石。此筆法元代倪雲林總結得最好。
米點皴
因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總結畫法而得名。畫時用筆側筆橫點,注重多遍濃淡交織的積墨表現,加上多次的渲染使石頭顯得溫潤朦朧,多表現江南雲山的煙雨風悄。
骷髏皴
因表現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而得名,也可以稱為捲雲皴,如同捲動的雲朵升騰直上。此皴法常表現石灰岩地形或海濱的奇石等,在歷代大家的畫中不屬常見。
閱讀更多 墨尖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