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驛道考筆記28:綿陽市志梓潼縣誌郵政郵路的記載(作者李戴)

綿陽驛道考筆記28:綿陽市志和梓潼縣誌對本地郵政、郵路的記載

一.郵政機構

綿陽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設郵寄代辦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二等支局,租佃民房辦理業務,後改為三等郵局,清宣統元年(1909年)升級為二等郵局。民國18年(1929年)奉部令核准為二等甲級郵局。

綿陽電報局成立於民國三年(1914年),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遷神仙街(紅星街)吳氏宗祠與郵電局相對辦公,為三等甲級電報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名為電信局。

1949年12月21日綿陽解放,軍管會接管縣郵局、電信局。1951年3月合併為綿陽郵電局,4月將豐谷郵局併入,改設為綿陽郵電局豐谷鎮郵電運營所。1954年2月綿陽郵電局改為綿陽中心郵電局,管理專區各縣郵電局,後於1956年撤銷恢復綿陽縣郵電局,1962年7月,又合併於綿陽專區郵電局。1969年7月成立縣電信局,歸人民武裝部和縣革委會領導,而郵政部分仍歸屬地區管轄,實行軍管。1974年11月撤銷縣電信局,成立縣郵電局,1985年6月劃歸綿陽市(地級)郵電局。

此外,建國前還相繼設立了魏城、永興、龍門、徐家、忠興、大北街、馬路口、開元等郵政代辦所;建國後又先後設立豐谷、青義、忠興、魏城、吳家、永興、新橋、劉家8個農村郵電支局和城區西大街、臨園口兩個郵電營業室,以及成綿路、火車站、解放街、開元、鐵道兵學校、建材學院等6個郵電所,開展郵電服務業務。

二.郵路

1.幹線郵路

歷史上官府專用通信機構多設在驛、鋪。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境內設有金山驛(城區)、魏城驛。乾隆二年(1737年)改設19鋪。城內設有底塘鋪、城西南設有石橋鋪、皂角鋪、新鋪、雞鳴鋪,城北設有爛泥溝鋪、抗香鋪、蔡家鋪、沉香鋪、銅瓦鋪、魏城鋪、宣化鋪。自省境內始設郵政機構起,皆以京省通道為幹線郵路,經綿陽的幹線郵路有兩條:一是從成都經綿陽至廣元出川至西安府,郵程2355華里;逐日步班郵路運行,限11天零2小時到達西安。二是從重慶起發郵件,經合川、三臺到綿陽囗囗成廣線出川西安府,郵程2895華里。逐日步班郵路,限14天零1小時到達西安。

民國28年(1939年),開辦成都至廣元自辦汽車幹線郵路。1955年9月,寶成鐵路線通至陝西陽平關,郵件改火車運輸出川。

2.縣間郵路

綿陽—梓潼—劍閣郵路:原為綿廣自辦汽車幹線郵路,改為縣間郵路。1956年元月其,綿陽至梓潼、劍閣兩局的郵件報刊,改由運輸公司客車帶運,郵電局派人押送。1957年10月自辦汽車郵路,單程135公里。1963年12月,郵件仍改為運輸公司客車帶運,郵電局派人押送。1966年5月,恢復自辦汽車逐日班郵路。

綿陽—安縣郵路:開闢於面過5年(1916年),綿陽至安縣間日快班步行郵路,單程100華里,限9小時走到。1955年8月,綿陽永興鎮和安縣郵件、報刊改由火車運送,安縣郵局改用人力架車到永興郵政營業處交換郵件,為逐日郵班,單程35公里。1957年10月7日,綿陽至安縣郵路改為運輸公司客車帶運,並派人押送逐日班。

1974年9月,綿陽—北川開辦自辦汽車逐日班郵路,單程74公里。

綿陽—三臺郵路:是開闢於民國5年重慶到綿陽連接川陝兩地的幹線郵路。綿陽—三臺間,建國前後是3人晝夜兼程步行,郵路單程160華里。1952年9月,開行成都經德陽、遂寧到南充自辦汽車郵路。1958年9月,綿陽到三臺、射洪的郵件運輸改由運輸公司汽車運送,逐日班,派人押送。遂寧的郵件由綿陽發貨車站經成都轉發。1972年6月,米那樣至射洪又改為自辦汽車逐日班郵路,單程124公里。

綿陽—江油郵路:始於民國5年(1916年),綿陽至江油4人步行,單程130華里,雙人對走,在青蓮場交換郵件。1952年改為綿陽至中壩(江油縣)人力架車逐日班運行,1954年2月,鐵路通火車到中壩後,郵件、報刊改由火車運輸。

1975年12月,開通綿陽經江油至平武自辦汽車逐日班郵路,單程180公里。至此,縣間自辦汽車郵路單程共514公里。

3.縣內郵路

建國前縣內郵路以郵局為始發中心,連通所轄區內的農村郵政機構,可跨縣越界行走,主要有綿陽至永興,綿陽至魏城,綿陽至青義、石馬、新民場(江油)、雲鳳、大埝場(屬江油)、忠興場、街子場、新橋、綿陽至豐谷、以及豐谷至三臺境內的梨樹場、魯查寺、蘇河場、老馬渠、花園場、會龍場、柳池井、長樂鎮、黃連場等6條郵路。

1952年初至1959年,對農村郵路進行調整,屬鄰縣的代辦所、信櫃劃歸鄰縣通郵,並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到區、鄉、加快了郵運班期。

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時期,郵路長度由1957年的1387公里增加為1958年的3327公里,增長1.4倍。

1963年,貫徹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公社郵電所被建成,公社一下的信、報投遞以招領捎帶為主,公社以上郵運數減少。逐日通郵20個公社,間日通郵21個公社,3日通郵3個公社。7月,縣郵電局併入專區郵電局管理。

1971年11月,綿陽農村社以上郵路摩托化試點,對距縣城郵路里程長的劉家、魏城、忠興、新橋、吳家等5個區和公社開行兩輪摩托車5部運送郵件、報刊。豐谷、青義、永興等3個區和公社用自行車運送郵件、報刊。

此時縣內郵路有縣間汽車郵路4條、62.9公里,摩托車郵路20條、221公里,自行車郵路9條、60.1公里。

1984年,農村鄉(社)一下的信報投送工作的勞務報酬統一由市郵電局支付。投遞工作安“四定”要求(定人員、定線路、定班期、定投遞點)重新簽訂合同。鄉(社)以下投遞線路達2462.8公里,投送生產隊共2030個。

4.市內信報投遞段道

建國前綿陽城區內劃為4個投遞段道,信差4人步行投遞郵件。

1950年至1952年,市內氛圍3個投遞段道,3人步行投遞郵件、報刊。1958年(?)鐵路通車後,街市發展,信報增加,改為3個自行車投遞段投送信報。1957年,調整為4個自行車投遞段道,每日分上下午投遞郵件、報刊兩次。1962年市內投遞段又調整為5個自行車投遞段,每日上下午各投遞信報一次。

由於報刊投送量增加,1972年購進兩輪摩托車一輛用於投遞工作。1976年至1979年間,先後購進黃河牌摩托車兩部,設3個摩托車投遞專段,投送郵件、報刊量大的單位。1978年至1983年,吸納後購進三輪摩托9輛,全部用於市內投遞段道。

1984年投遞段道增加到16個,1985年又增加到18個,其中摩托車投遞段道7個,自行車投遞段道11個。這些段道在市內每日投遞郵件、報刊兩次,近郊一次,共計行程往返369公里。

三.郵政業務(詳見《綿陽市志》316頁)

1.郵政函件。2.郵政包裹。3.郵政匯兌。4.報刊發行。5.郵政代理和兼營業務。

四.新《梓潼縣誌.郵政》:

驛站:梓潼位居“上通京師,下達滇黔”的金牛道要衝,自秦惠文王伐蜀後,即於梓潼設驛站擔任軍政文書郵傳,並負責接待過往官員。清代,境內先後設置梓潼驛、武連驛、魏城驛。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設梓潼驛,配馬30匹,馬伕15名。同年調設魏城驛,配馬30匹,馬伕15名,槓夫30名。雍正六年(1728年),增設梓潼驛上亭鋪腰站,配馬12匹,馬伕6名。後隨行政區調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連驛隨轄地劃歸劍州。嘉慶七年(1802年),魏城驛劃屬綿州。民國2年(1913年),撤銷驛站。

郵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2月7日,四川郵務分局於梓潼縣城和重華場設郵寄代辦所,開展郵寄業務。民國9年(1920年)6月21日,梓潼郵寄代辦所升為三級乙等郵局,隸屬四川郵政管理局領導,下轄重華郵寄代辦所和復興、雙龍、青龍、青壽、文勝、黎雅、臥龍、石牛、觀義、興隆、定遠、馬鳴等12所郵政信櫃。梓潼郵局額設局長一人、信差一人、聽差一人、局役一人。郵差人數以郵政路網裡程而定。民國19年(1930年),設郵差11-13人。民國29年(1940年),經西川郵政管理局批准,石牛、復興郵政信櫃升為郵政代辦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梓潼郵局升為二等乙級郵局,額設局長一人,襄辦一人,信差二人,聽差一人,局役一人。到1949年,全局加上郵差共12人。1949年12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派軍代表羅成全接管梓潼郵局,並接受西川郵政管理局和梓潼縣人民政府領導。1950年6月,西川郵政管理局任命繆梧南為梓潼縣郵局局長,編制14人,其中局長1人,營業、城市投遞和鄉郵遞員13人。

清代郵驛線路:清代,梓潼的郵政網路沿襲明代的郵政驛傳、鋪遞。嘉慶時期,梓潼驛道為川陝驛道之一段,縣境設有梓潼縣驛和上亭腰站,南接綿州魏城驛,北連劍州武連驛,其間共長六十餘里。鋪遞路線以縣城為中心,設底塘鋪(文風樓南側),南沿川陝驛道經漏風埡鋪、板橋鋪、石牛鋪至綿州魏城驛之宣化鋪;北沿川陝驛道經水觀音鋪(五婦嶺)、吉陽鋪(大廟)、上亭鋪、演武鋪、跑馬泉鋪至劍州馬迎寺鋪,東通閬中;南路經通木鋪(瑪瑙鎮真元村)通鹽亭安家場;北路經城垣鋪(許州),北通江油縣海棠鋪。全縣共設1驛1腰站13鋪,配馬34匹,鋪司兵66人。腰站和鋪遞主要負責官府的公文傳遞。

民國郵政路網:民國2年(1913年),全省驛站、鋪遞撤銷,設置郵路,境內有成(都)神(宣)驛省際幹線郵路,梓(潼)閬(中)縣間郵路和梓重(華)、梓定(遠)兩條縣鄉郵路。成神幹線郵路,民國2年設,全程501公里。初為川陝省際幹線步班郵路,逐日加班,晝夜兼程,接力傳遞,限5日達到。民國25年(1936年)6月,川陝公路川境通車,改為委辦汽車郵路,分段行駛。民國28年(1939年)11月,程君天奉命在縣城忠貞街(新南街)成立梓潼郵政汽車管理站(梓潼郵車站),因站址過小,民國29年(1940年)5月,徵得新興街禹王宮新站址,經修繕後,次年遷入。站內配員14人,配輕重班車各3輛,分段運行。1956年寶成鐵路通車,梓潼郵車站隨即撤銷。梓閬郵路為晝夜兼程的步行快班郵路。

郵政設備:清代,梓潼驛遞主要是馬匹、馬車和船隻。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梓潼郵寄代辦所新建立之初,僅有營業用條桌、木櫃等簡陋設備。隨著梓潼郵政事業的發展,1949年底,縣局有金屬保險櫃、木質分信櫃、營業櫃、磅秤、信櫃等設備。區鄉信櫃10個,郵政用房32平方米。1953年5月,省郵電局調撥“三槍牌”自行車用於梓潼縣第一條自行車郵路——梓復路。1956年5月,梓黎、梓仁路的梓潼至大安段改為自行車郵路。1960年,縣城至各區郵路均改為自行車郵路。1970年,省郵電管理局調吉普車1輛,梓復、梓黎改為自辦汽車郵路。1973年11月,梓黎、梓仁改為摩托車郵路。1974年,全縣郵路實現摩托化。80年代後,全縣郵政設備逐步更新。到1993年底,有郵政工作用房259平方米,郵運汽車2輛,摩托車5輛。自行車13輛,報刊捆紮機2臺,金屬保險櫃6臺、分信櫃4臺。信櫃43個。

(李戴於2014年7月29日摘。摘記時梓潼發生4.9級地震,震感明顯,略惶恐,梓潼有中年婦女跌倒受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