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好多企業招聘都有35歲的年齡限制?

春華求實實實在做人


不知不覺已年過35,工科男一枚,目前幹(機械)產品研發,之前也曾彷徨過,但目前來看只是自己嚇自己而已,在這裡,有幾點經歷和見解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來看看哪些崗位要求35歲以下的。




總結分析:

以上這些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的職位,主要有兩種特點,一是非常低階的職位,工作內容比較單一,沒什麼技術含量,薪資待遇也比較低;二是IT、互聯網行業的中、低階技術類職位。

再來看看哪些崗位對年齡放寬至40歲以下或者不限年齡的。





總結分析:

1、要求年齡在40歲以下的,主要有一個特點:主要是中、高階的IT和互聯網行業職位,比如軟件開發部的經理、總監等等人員,並且,隨著職位的提升,年齡也會相應放寬。

2、不限年齡的,主要有一個特點:主要是傳統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或資深業務精英,比如工程師、會計師、市場營銷等等人員,特點就是薪資也較高。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行業、有些崗位會有年齡限制?理應年齡越大,經驗越豐富,對公司越有利才對啊?

當然,年齡越大,就代表經驗就越豐富,也越容易做出成績,這是大多數行業、大多數崗位都適用的。但是,現實當中還是有一部分行業、一部分崗位,把35歲以上的人員拒之門外,拒絕你的原因有點令人扎心。

1、你沒有成本優勢。主要針對一些基礎崗位,少則培訓幾天,多則學習幾個月就已足夠,就像上面截圖的客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年的工作經驗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是一樣的,但是,當你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時候,你的要求就會相應變高,就不會跟那些95後一樣拿著3000塊工資的工資就會幹得激情四射!

2、你可塑造性不高。35歲以上的人,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已逐漸降低,知識結構已基本定型。對於某些低階的職位,作為招聘單位,往往更樂於招一個年輕的、有活力的,經過公司培養後,可成為公司發展需要的人。而35歲以上的你,恃著自己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很可能難以接受他人的建議,難以接受新事情,很可能變成一塊茅坑的石頭----又硬又臭!

3、你不能專心工作。35歲,一般已成家立室,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中的鎖碎事越來越多,是無法跟未結婚的小夥子比拼投入時間的,他們往往一下班就要往家裡跑,站在老闆的角度,你性價比不夠高。而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小夥就不一樣,他們更有夢想、更有衝勁,給他喝一碗雞湯,就會給你拼命的幹,很多時候,晚上給他買一桶方便麵,就可以幹活到通宵達旦。

4、精力、體力都不支。35歲以上,身體很多機能已經開始降低,精力也不再像年輕小夥子,泡個方便麵就能幹通宵,而35歲以上的你,加班到晚上九點,身體就各種不適了。

綜上,35歲以後,在你收穫了知識、經驗的同時,也會失去很多。

如果你未滿35歲,那麼應該值得慶幸,因為你還有時間好好規劃一下,利用剩餘的時間去追趕,否則,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將變得一塌糊塗,你可能仍然在擠人才市場、在人才網上海投簡歷,甚至可能一失業就再難找到心儀的工作...,一個個現實問題將令你束手無策。

如果你還未滿35歲,我建議你必須認真做好以下三件事,那樣,到了35歲以上之時,你應對一切的危機都可以變得輕而易舉。

一、打造與年齡匹配的能力。這點非常重要,到了35歲就一定不能只有幾年工作經驗的能力,工作上做到多、快、好、省,打造出年輕人無法代替的核心競爭力,那樣,35歲現象、中年危機都會遠離你。

二、打造個人專業品牌。趁自己未滿35歲,就必須有計劃地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提高自己在行業領域內的影響力,做到這點,以後就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你,比如說,獵頭會推薦你、行業內的同行和前輩推薦你,用人公司的老闆會直接挖角你。一個個人品牌好的職場人員,面試往往只在喝茶、談笑之間就可談成,根本無需過五關斬六將。

三、找一家成長中的中型公司,伴隨其成長。不要再沉溺於外企、名企的舒適區,認為你的工作一定很穩定、風險一定很小,事實上,即使是像通用電氣、某為、某的等等外企和名企,也同樣會清退年齡大的職場人員。而找一家成長中的中型公司,你可以與公司共同成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成就了公司的同時,也可以成就自己。

綜上,只需做好以上三點,我們到了35歲之時,就可以無懼35歲現象,也沒有中年危機之憂。相反地,你會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並且,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將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設計製造迷


別扯那麼多大道理,職場火鍋大聲呼籲:“35歲危機”,就是職場上的一個“大毒瘤”!嘴上口口聲聲“不唯年齡”,在人才使用操作上,又搞“年齡層層遞減”。你別說企業招聘歧視35歲了,一些公務單位,早就出現“34歲現象”、“39歲現象”了。

人是一個能力、素養、性格、品行、業績等素質的綜合體,怎麼能用一個“年齡”一刀切呢。下面,職場火鍋不說那些知識結構、身體精力下降、事業線長短等原因,先剖析這裡面的其他的一些歷史規律的問題:

第一,職業黃金起點原因。

假設大學畢業入職,黃金工作期為25歲-45歲,實際上也就是20年。22歲畢業,3年熟悉業務、進入角色,最好用的階段是25-35歲。這十年是員工上進期,輸出大於輸入。35歲之後是回報索取期,如果得不到(提職加薪、股份合夥)等慾望滿足,35歲之後很容易出現“負作用”,要麼跳槽,要麼怠工。企業為何要吃人家嚼剩的甘蔗?

第二,年齡蓋層因素。

1990-2000年,迎來了百廢待興、蓬勃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興起年輕化浪潮,重用了1960-1965年那批大中專畢業生,尤其是1963年的“大兔子”,佔滿了企業中高層,壓住了1965-1970年的一大批人才。現在,等到1963年的大兔子要退職時,65-70年的那批人,也進入了50歲左右。人才梯隊出現了斷層。現在提倡使用85後幹部,35歲正是一個黃金啟用年齡。

第三,培養自己人的需要。

企業挖35歲以上的成熟人才,深知“白眼狼”喂不熟,不知道哪天就跳到別人家了。許多企業,都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嫡系人馬,就是從22歲畢業生開始培養,從一張白紙塗寫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進入企業舒適區,穩定住自己的人才隊伍。


職場火鍋


去年就有消息稱,華為正在“清理34歲員工”。一時間,這個消息激起了人們的憤慨。或許,這也與人們本身就有的年齡危機感有著直接聯繫。畢竟如果華為真的要清理34歲員工,其他企業是不是會紛紛效仿?不過在後來任正非間接回應了這一消息,表示員工要以勝不勝任工作為評價標準,勝任就繼續幹,經驗也是寶貴財富。而且經驗對華為的系統是重要的,不要盲目地年青化。

而就大環境來看,35歲已經成為了企業招聘的一道門檻。很多企業都有著硬性規定,不招聘35歲以上的人。出現這樣的規定,其實有著很多原因。比如從政府層面來看,就規定基層幹部年齡在35歲左右,此外國考公務員規定年齡不超過35歲。這樣的規定,也被很多企業所跟隨。不過現在公務員的年齡限制正在逐步放開,未來有望不再將年齡作為限制標準。

從另一個角度看,此前一二十年中國都處於人口紅利爆發階段。因此很多企業都秉持著年輕優先聘用的原則,畢竟35歲以下的人才能夠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而35歲及以上的人,其實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首先是精力已經逐漸跟不上,不會再像20出頭的年輕人那樣打雞血似地熬夜奮戰,價值好像突然就降低了許多。

更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段還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員工的重心不會全部投入到工作上,必然會分心。而年輕人則一往無前,只會為了彰顯自身的價值去努力拼搏,這對於企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相比之下,35歲及以上的員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開始顯現出自身的劣勢。

此外,35歲及以上的員工已經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薪水自然也水漲船高。這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綜合上述原因,35歲就成為企業招聘的年齡限制。

但是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這一限制也將被迅速打破。中國已經加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退休年齡正在被大幅延長。而35歲正處於黃金期,依然是當下職場的中堅力量,其重要性將被持續放大。而且隨著年輕勞動力的減少,35歲的招聘限制將成為歷史雲煙。因此,到了這一年齡段的人也不用自怨自艾。

35歲,絕不是職場的終點!只要掌握應有的技能並彰顯自身的價值,肯定能將人生走向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科技新發現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0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根據我們的實踐諮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因為當初的選擇後悔不迭,但卻欲哭無淚。所以,無論是為了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還是邁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須提前思考你未來的謀生之路。已經有太多的案例證明: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在我們的客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80後,也是職業規劃問題的高發區。年齡最大的一批80後,已經過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但還有相當一部分80後,正在邁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說年輕是上帝給予你的犯錯的資本,你還有時間去彌補;但如果你已經到了二十歲的尾巴上,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從畢業到你的而立之年,這個時間已經足夠長,讓你有足夠的機會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並反思自己的成長。

  從30歲到35歲,這其中有5年的時間。假如給你足夠犯錯的時間,那麼,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確立明確的目標,並利用5年的時間去追趕。

  這可能是你成長的最後的最佳時機。錯過了這個時機,你已不再年輕,社會也不會再以包容的心態去原諒你的年少輕狂。否則,你多走一步錯路,就必定要在以後以十倍的代價補回來。從30歲到35歲,你應該學著為你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以便讓你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所以,為了避免“35歲現象”的降臨,我們得在30歲時就開始注意這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家庭與責任

  

大多數的人,到了這個年齡,都必須要考慮一下家庭問題。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你的職業到底該如何發展,才能確保讓你支撐整個家庭的負擔?這不僅僅包括你的愛人,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

  

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現倍增,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著倒退,那麼,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多的時候,會使你沒有餘力去謀求更好的發展。

  

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沒有現在的高,那麼,現在的工作,我還會輕易再動嗎?說得更不客氣一點:我還敢輕易再動嗎?我還有那個膽量與勇氣嗎?

  

所以,要想行動,就趁早,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輕裝上陣,拼盡全力向前衝,這是你唯一的選擇。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否則,你的後半生都將永遠在碌碌無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個問題:能力與年齡的匹配度

  

為什麼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明確規定要5年經驗、10年經驗等等類似的工作經驗要求呢?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匹配的能力等級。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係。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係,那麼,你就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進而喪失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在我們的很多客戶中,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就是能力與年齡不匹配的問題。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會遇到很多的阻力。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原因:一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無一技之長;二是雖然在一個方向上長期積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長的,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複勞動,原地踏步。

  

所以,對於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麼,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並跑步前進,以彌補與那些先知先覺者之間的差距,確保自己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

  

第三個問題:知識結構的構建與提升

  

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做銷售做了五六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操作經驗。有一次跳槽去應聘某知名快消企業的區域營銷經理的職位。在面試的過程中,所有關於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統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職場上做過五六年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感覺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無論是流程,還是技巧與方法,都能夠熟練掌握;但如果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職場,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別。同樣,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層級越高,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從溝通的層面來說,你的職位越高,你與老闆的距離就越近,你與公司最高領導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問題的思路無法與老闆們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麼,你的能力是無法得到認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向上晉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職業生涯也會就此止步。


小薇聊娛樂


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0歲以下。而35歲更是一個“年齡危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明自己的能力也不算低,甚至在以前單位算是一個領導級的人物,但是在辭職後再找工作,卻發現很難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原因不是別的就僅僅是因為年齡合適。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企業將35歲作為招聘的一個年齡限制線呢?在我看來有這幾個原因:



1.家庭問題會分走工作精力

大多數35歲年齡的人都已經成家,孩子大概也在5-10歲,那麼這個年齡的人不僅需要工作,還需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如果是男性,考慮工作之外還要考慮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教育等等,而女性也需要考慮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飲食等等,並且孩子越大需要擔心的因素就越多。因此,很多企業不希望家庭問題分走員工過多的精力從而不願意招收35歲以上的人。



2.接受新事物程度不如年輕人

在互聯網發展很快的今天,基本上很多工作都是離不開網絡的,而年齡較大的人對於網絡的瞭解程度不如年輕人,這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並且現如今發展速度十分之快,年齡大的員工接受新事物的程度顯然不如年輕員工,因此在員工招募時會有年齡的限制。

3.管理不如年輕人便利

一個公司如果想要發展的快,就一定要管理的非常規範,而往往35歲以上的人,他們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又不是領導階層的員工。甚至企業的領導年齡比他們還小,而我國又是一個禮儀國家,因此很多領導對於年齡比較大的下屬會存在不好意思多管的觀念,而這對於公司的規範化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對於員工的選擇很多企業還是會傾向於年輕員工。而對於年齡比較大的應聘者,除非是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否則很難被企業選擇。當然,並不是年齡一定會侷限自己的事業格局,只要你擁有足夠的你能力,也一定會被認可和選擇。

你對企業招聘有35歲年齡限制怎麼看?期待你的留言分享。


許悠然


本人40歲中年大叔,工作18年,共換過10份工作,目前在報社工作已有12年,以自己的職場感受來回答這個問題。

1、35歲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

35歲對人生和職場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節點。一般來說,35歲之前的人年輕有活力,職業可塑性也較強,而過了35歲就相對定型並漸漸求穩了,面對工作也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自己感受就很深,35歲之前尤其是30歲之前連續熬夜看球賽都沒問題,35歲之後身體狀態明顯下降,這幾年都開始關注養生了。大部分企業招聘時都願引進有活力的新鮮血液,因此35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年齡限制。

2、35歲之後的群體對單位的貢獻率可能會逐步下降。

這只是我的猜測,也許很多單位人力資源部門也是這麼想的。正如提問所言,35歲(包括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般都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家庭所佔分量明顯增加,甚至大於工作,對單位的貢獻自然會降低。而35歲之前,尤其是20多歲的年輕人,更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企業花錢招人,都想多招些年輕又能多出力的,這不難理解。

3、35歲之前和之後的心態明顯不同。

35歲之前,身體和心態都比較年輕,幹工作也更有活力和激情。而一過35歲,光是看到年齡已不再符合很多單位的招聘要求,心都會涼半截,加上奔四的身體逐漸顯現衰老跡象,再配合些心理暗示和感慨,心態整體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很多人過了35歲都會說“我老啦”。員工的整體心態、精氣神對企業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招聘時自然會考慮到這一點,拿年齡來說事最簡單直接。

4、35歲以下員工比例可能是很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個考核指標。

我不懂人力資源,但看過很多企業的簡介,都把35歲以下年輕員工的較高比例作為一個數據來展示(當然還有學歷、職稱等),以顯示本企業人力資源隊伍的優勢。如果人力資源部門不能招到讓老闆滿意的年輕員工數量,就是他們的失職,可能要被老闆責怪。為了達到考核指標,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就先用年齡一刀切吧。

5、35歲之後的人力資源成本更高。

企業都是追求利潤的,人力資源成本不能不考慮。很多單位還恨不得多用實習生呢,35歲以上的員工的人力資源成本肯定更高,性價比不合適當然不受歡迎。

6、我也不懂為什麼,就是看別的企業都這樣,慢慢就成固定要求了。

其實有些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在招聘工作中並不專業,看到別的企業都把35歲作為年齡限制,自己也跟著去做,時間一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如此,就成了一個固定要求。當然,也有不少企業將25歲、28歲、30歲、40歲、45歲等年齡作為上限條件的,具體情況如崗位不同、要求不同罷了。

7、其他情形。

企業招聘中,將35歲作為年齡限制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這較為符合一般崗位的普遍要求。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力資源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單位在招聘中逐步弱化對年齡的要求,而是更看重對人才的全面綜合評價。比如,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高層管理人才時,35歲以下的還不要,標明需要年齡在38歲—50歲之間的(隨便舉個例子),這樣的情形我也看到不少。此外,對不同崗位的年齡要求不再作統一標準,而是更加細化,說明社會及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評價正越來越趨於科學、理性。

最後以我自己為例,35歲之前確實玩命地工作,雖然付出了一些健康等方面的代價,但確實長了本事,現在的工作就相對輕鬆多了。而且,我第一次被朋友推薦高薪工作正是在37歲高齡的時候,雖然已超過35,但還是有人要啊。因此,我覺得對於職場人而言,年齡固然重要,但年齡大了並不一定可怕,比如我所從事的媒體工作,就是更看重資歷和經驗、越老越值錢的。

我覺得,無論在什麼單位的什麼崗位工作,關鍵是要努力學習、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這樣,年齡就永遠不是問題。當然,35歲之前的好時光應更加珍惜、好好奮鬥,基礎打得越牢,35歲之後就越不會擔心。

(配圖:吳炳樊)


龍騰蠍舞




別的不多說,直接告訴你們原因。

1、精力比不上年輕人

年齡一旦超過35歲,整個身體機能快速下降,反應速度慢很多,比如20來歲熬幾個通宵都沒問題,但30歲熬到10點就扛不住了。大多數企業要的是拼命工作、拼命加班的人(最好是義務加班),而35歲的人早早收拾東西回家了。

2、工資比年輕人高

另一方面來看,35歲的人在職場混了十來年了,即使工資慢慢漲,也差不多是年輕人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了。某些企業會認為拿他們的工資多招幾個年輕人,照樣完成好工作,所以導致35歲以上的人崗位少之又少。



3、牽掛太多

越來越多的企業宣傳著“同事就是家人”的口號,其實都是虛的,無非就是打著感情牌,讓所有人在公司從白天忙到半夜,還號稱和家人在一塊罷了。

然而中年人上有老,需要照顧、照料,下有小,需要陪伴、教育。牽掛比較多,雜事比較多,一旦家裡有點事就不能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年輕人就不同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天天待公司狂加班也沒關係。

4、職場老人不服管理

混了十多年的老人了,懂得職場規則和職場技巧,上可奪權某位,下可蠱惑同事,管理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



然而在我看來,人都是越來越吃香,到了30來歲,要能力有能力,要經驗有經驗,應該好好重用才是。


職場一休


關於招聘35歲年齡限制,一直是一個火爆話題。今天我們就站在老闆角度來分析一下,老闆的顧慮到底在哪兒?

一、工作沒激情

35歲,如果按22歲大學本科畢業來計算,工作年限已到了13年了,如果是大專畢業,再加上實習期,工作年限可能達到15年了,想想一個人工作10幾年,多少會有些疲累,想想這樣的狀態,工作能有激情嗎?就算是不疲累,也可能會進入了一個舒適區,在舒適區呆的時間長了,工作也沒激情。這累也幹了活,不累也幹不了活,總之35歲,很多人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工作激情。有錢的,就混日子,沒錢的,就混工資。

二、工作不投入

35歲,上有老下有小,特別是職場女性,又要工作,又要上班,真的是很難兩權。有木有發現,35歲以上請事假的概率就大了,今天孩子家長會,明天孩子生病,後天家裡老人生病,員工因為這些事情請假,作為老闆能不批嗎?可這一個蘿蔔一個坑,總是請假,肯定影響工作啊。

很多職場人都會把工作帶回家去做,可35歲,孩子正上學,每天老師給你留一堆作業,什麼聽寫啦,檢查啦,手抄報啦,都得帶著孩子一起完成,哪兒有時間幹工作呀。工作投入低自然也是正常的。

三、不好管

35歲,有了自己的閱歷,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碰上個情商不高又固執的,還真是難管,你說啥他也不關注,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也讓很多老闆比較頭疼。

其實35歲,還有很多優勢,經驗豐富,人脈多,工作責任心強,作為老闆,不要只看不好的,也要看好的,招聘人才不要加太多硬性條件,關鍵還是看能力。


HR老槍


我有個朋友去年換了工作,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不過並沒有所謂的35歲年齡限制,是獵頭找的他,去了某上市集團擔任副總裁。

所以,這裡要區分:35歲年齡限制其實多半是對於一般性崗位和中低層崗位的,真正特殊的優秀人才,年齡方面可能沒有什麼嚴格的限制。

對於普通人來說,35歲確實是個門檻,是一道分水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第一,35歲之後,身體與活力都在下降

尤其是這個互聯網時代下,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外部環境也是日新月異,所以,對人的精力要求還是蠻高的,而35歲之後的中年人面對新事物可能接受程度不如年輕人,可能無法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和新事物,變成了企業發展的阻力甚至是包袱。

第二,35歲之後,面臨家庭和孩子等的多重壓力

一般人多半是三十歲左右或者之前會結合,35歲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成家立業了,也有自己的小孩子。這時候,工作不是唯一,家庭、小孩甚至是小孩的學業等都必須關心,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臨家庭和孩子的多重壓力,精力自然容易分散,上進心也可能會有所不足。

第三,管理起來有些尷尬

現在的很多管理者和領導者都越來越年輕,可能就三十歲出頭甚至三十歲不到。

如果他招聘下屬,其實還是希望招聘年輕一些的下屬,否則,試想一下,你是個三十歲左右甚至還不到的管理者,卻要去管理一個三十五歲甚至四十歲的下屬,管理起來難免有些尷尬,乾脆就不招了,避免這種尷尬。


綜上,職場上35歲以後,如果沒有混到一定的級別,或者有什麼特殊的才華與資本,在求職的時候確實可能處處碰壁,難以找到如意的工作。


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定要在三十歲到三十五歲的這段日子裡為自己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培養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和視野,否則,等到三十五歲之後,真的就會越來越被動。


那時候就悔之晚矣!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如果覺得有道理,點贊支持下!

有什麼親身經歷或者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馮起升


你看到的確實是事實,有以下四點原因:

1、勞動力市場永遠是年輕人為主力的市場。

2、基層崗位多於中層崗位,中層崗位多於高層崗位。

3、35歲以下的基層崗位非常多。

4、35歲以上中高端職位很少公開招聘,大部分是內部推薦或者行業內部自然流動。

這就是你覺得好多企業招聘都有個35歲的年齡限制的原因,這是很正常的,無需糾結。我更關注的是另外兩個問題,35歲的職業瓶頸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度過35歲職業瓶頸?我們可以分開來談。

35歲的職業瓶頸是如何形成的?

我覺得既有自然因素,也有自身因素。具體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自然因素:中國還在勞動力紅利期,永遠有更年輕的人來彌補職位的空缺。

2、自然因素:35歲是體力的分界點,之前有活力,之後慢慢走下坡路。

3、自身因素:在同一職位/行業沒有突破和提升。

4、自身因素:自己沒有成長,10年來經驗積累有限。

5、自身因素:自己沒有形成明確的職業規劃,盲目發展。

6、自身因素:職場人脈缺失

如何度過35歲職業瓶頸?

每個人越早預見到自己的瓶頸,就越應該提前行動。你需要考慮以下3點:

1、你的優勢是什麼?

找到自己的優勢,你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可能一開始你很迷茫,不過沒關係,最初的3年,你大膽的嘗試不同的機會,給自己積累儘可能多的經驗,最好能得到高人的指點。儘快找到自己的優勢。

2、你的職業路徑和目標是什麼?

找到了你的優勢,你就可以進一步看,你最適合哪一條職業路徑,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去銷售還是做市場?你的3年目標規劃是什麼?為了實現3年的規劃,你有多少路可以走?比如你要做管理,那麼可以技術轉管理等等,也可以助理轉經理等等。

3、有哪些方法可以達到你的目標?

為了達到你的目標,你有多少種方法?這裡的方法指的是你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說你的目標是3年後調到諮詢公司做培訓,那麼你的方法可能是儘可能多的在自己公司內部先做一些培訓,經常性的參加相關論壇組織的活動,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做培訓的心得。等等!

歡迎大家關注”生活大管家“,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