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共融的雄安未来

水城共融的雄安未来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水量丰盈的白洋淀接连拉响了干淀危机的警报——原本烟波浩渺的大湖,受气候干旱、泥沙淤积和上游河道人工截流等因素的影响,来水锐减,水面萎缩,一副瘦骨嶙峋的憔悴形象,面临着油尽灯枯的困厄。1961年1月至8月,白洋淀首次出现干淀。此后,白洋淀隔三差五就干涸一次,少则1个月,多则9个月。1983年至1988年夏,竟连干5年,淀底龟裂,原来的水道成了汽车、拖拉机自由出入的通道。淀中依水而生的动植物遭到毁灭性打击,鸟类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几乎完全消失。至于祖祖辈辈与淀相伴、依水而生的人们,也不得不另寻生路。直到1988年夏,大清河上游地区成了豪雨主宰的世界,唐河、潴龙河、瀑河、漕河等支流相继暴涨,终于灌满了白洋淀。然而,这种丰水局面不过昙花一现,更多的年份,白洋淀上游的几条河基本无水下来。好在水利部门多次组织实施上游水库调水和引岳(岳城水库)济淀、引黄(黄河)济淀生态补水才使白洋淀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

水城共融的雄安未来

需要指出的是,白洋淀并非像我国其他许多大湖那样浑然一体、汪洋一片,而是被39个村落、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其中百亩以上的较大淀泊99个,万亩以上的特大淀泊有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北淀、池鱼淀、后塘淀等7淀。低水位时,各淀轮廓分明,淀间有壕沟相通——淀中有村,村中有淀,河淀相连,田水交错,壕沟纵横,壕沟村落把白洋淀串成巨大的水式迷宫;高水位时,各淀连成一片,仍不失“汪洋浩渺”的大泽气象。

水城共融的雄安未来

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位于白洋淀之畔的雄安新区将再次上演“春天的故事”,故事的主题之一则是“打造斑斓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而要实现“水城共融”,作为华北明珠、生态之肾的白洋淀自然不能缺位、缺席。不过,我们也要直面白洋淀尚存的水量不足、水质不佳以及洪水威胁等诸多问题,一定要倾心倾力做好呵护白洋淀这篇大文章,使其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方面真正担当起新区大建设大发展的重任。白洋润雄安,未来更美好!我们好奇着、期待着、憧憬着!

水城共融的雄安未来

联系人:刘艳飞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广告合作与应聘

联系人:王瑞琨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