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剛過半,真正入秋要到……

今日21時31分,立秋至。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刚过半,真正入秋要到……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南京三伏天剛過半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可我市的三伏天,今年才剛過了一半!氣象專家介紹,南京真正入秋常年在9月下旬,目前我市還處於夏暑之時,真正的秋天還早著呢!

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刚过半,真正入秋要到……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後,就還要熱上一陣。今年屬“晚立秋”,中央氣象臺預計高溫天氣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南京市氣象臺今天10時發佈,高溫報告和全市天氣預報,今起3天我市最高氣溫依然維持在36℃左右。

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刚过半,真正入秋要到……

南京立秋的習俗有哪些?

啃秋:啃出喜悅

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據老南京人稱,老南京的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要豪放得多,他們有的在瓜棚裡,有的在樹陰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在農人們看來,啃秋是一種豐收的喜悅,寓意著五穀豐登。

啃秋習俗是一直以來的傳統,其中另一層的含義是立秋以後就不宜吃西瓜了!天氣變涼,再吃西瓜就會傷脾胃。看來,在啃秋的同時,也要注意身體哦~

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刚过半,真正入秋要到……

秋後十八盆:天氣才轉涼

秋後十八盆,是老南京(特別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語。其意何解?說的是,從立秋這日算起,因為天氣仍然頗熱,每日依然得沖澡,要洗完十八天,天氣才轉涼,也就是洗完了十八盆的洗澡水才會從處暑漸漸到白露、秋分節氣,這時才談得上天氣真正轉涼快。正如南京老話“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意思一樣,立秋後洗完十八盆洗澡水,那才真的是轉涼爽的日子。

老南京人為了洗把澡,得做不少預備工作,打水、燒水、舀水、倒水……人口多的家庭,每天為端澡盆、盛倒洗澡水得進進出出好多趟。所以,夏日用澡盆洗澡一事,可說是傍晚必行的一項常規操作,至今令人印象深刻。那時,總巴望天氣早些轉涼,免得日日為端澡盆、倒洗澡水“遭罪”。

貼秋膘:以肉補肉最快樂

南京有句農諺說:“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在老南京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立秋時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天氣熱,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這種減輕叫“苦夏”。瘦了當然需要“補”,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而這個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肉貼膘”。

秋忙會:時光一去不復返

老南京還有一個立秋盛會“秋忙會”,不過現在已經基本消失了。啥叫秋忙會?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在以前其他地方也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

據悉,在一年一度的秋忙會上,南京人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交流”出去,把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流”進來。在以前規模很大,和夏忙會一樣,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不過,現今的生活早已將過往的秋忙會埋沒,不禁感嘆,時光一去不復返。

今日立秋,南京三伏天才刚过半,真正入秋要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