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女救子」:個人求助不宜變成無底線賣慘

怪招一出,立馬見效。長此以往,互聯網個人救助將變成各種無底線比慘——就如同胸口碎大石的街頭表演。

賣女救子”:個人求助不宜變成無底線賣慘

▲梁育佳被別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兒子。圖片來源:新京報

文 | 姚遙

近日,一張父親舉著“轉讓女兒救兒子”廣告牌的圖片引發社會關注。廣告牌中寫道,4歲的兒子患有白血病,家中無力負擔治療費用,如果有人願意出錢治療兒子,可以將同樣4歲的女兒送給對方。

根據《新京報》報道,孩子病情屬實。孩子母親介紹,家裡六口人,“平均每個月家裡有七千左右的收入”,但對孩子的治療費用來說仍捉襟見肘。談到為何會“賣女救子”時,當事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此舉只是希望能引起社會關注,並非真的要“轉讓”女兒;並透露“是和某網絡募捐平臺的工作人員一起想的主意”。

在該事件中,我們或許無需苛責當事人,身陷厄境的他們劍走偏鋒地“向噱頭要出路”,有可以理解之處。但就“賣女救子”噱頭本身而言,它已很難用“欠妥”二字來形容。

“賣女救子”不是一般的賣慘,還有自我貶損、歧視女孩、販賣人口等多個違反現代法律倫理的因素在其中,這樣損害人倫情理的做法,顯然值得警惕。作為求助者,需要的也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個體之間基於共情的互助,而非以人格尊嚴受到貶損為代價的“求關注”。

如果不談倫理道德,用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來思考,這起“賣女救子”事件興許應被奉為個人求助虹吸眼球效應的典範。據家屬自己介紹,“賣女救子”的策劃出來前,他們家在某平臺上只籌得了一萬多元。策劃引起轟動效果後,這個平臺上的數字迅速增長到了4萬。

賣女救子”:個人求助不宜變成無底線賣慘

▲梁育佳發佈籌款信息的手機截圖。圖片來源:新京報

怪招一出,立馬見效,可以推想,如果放縱這樣的事情不理,未來的互聯網個人救助,將變成各種天方夜譚的大秀場,求助者為了獲得快速的救助而無底線比慘。賣兒鬻女這種違反現代法律的事情,當事人固然不敢公然去做,但是拿這種噱頭來吸睛求助,難免會把個人求助變成胸口碎大石的街頭表演。

當下的社會大眾不都是低俗的審醜群體,很多人看到這起事件的第一反應,仍是強烈的不適;甚至有求助平臺終止了這個項目,暫停提現。這樣做,看起來對於著急用錢的家庭來說不夠公平,但是長期來看,需要為個人求助建立道德倫理的底線非常重要。

在個人求助的互聯網平臺上,每天都有新的求助項目出現。對於處在困境中的個體家庭來說,得到救助的機會並不是完全公平的。在互聯網平臺上,有更好圖片和文案能力的家庭,有更廣泛社交網絡人脈關係的家庭,即便並不是最貧困的群體,往往也會有好的效果。在賣女救子的個案中,當事人只是普通工人家庭,要想在諸多求助者中脫穎而出,拿出最激進的賣慘,一方面製造成為奇觀事件引起互聯網的傳播,另一方面也激發捐贈人的同情心,的確是種“策略”。

但這樣下去會形成兩個極端,有社交能力表達能力的家庭或者敢於拉下臉面比慘的家庭,都能通過互聯網的工具放大自己的求助。而更多的家庭,會被逐漸排斥在網絡求助之外——這是目前網絡求助中已經開始出現的苗頭。

作為慈善本身,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支撐,容易滑落成為表演家和偽善者的舞臺。四川“賣女救子”的案例,這個家庭的苦難是真實的,但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無底線賣慘損害倫理的行為模式,則不值得肯定。這本質上也對社會保障和救濟機制提出了要求:應該讓有需要的人得到真正的幫助,而且是站起來得到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