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1 參憚悟道行

八月十一日我們倆參加五人小型團乘一輛SUV去重慶大足區開始了參憚悟道之行。

2 造像石刻簡介

造像發源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魏晉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後)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後的一座豐碑。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寶頂石刻

寶頂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北15千米處,海拔527.83米。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

造像發源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魏晉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後)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後的一座

3 景區門樓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4 大足石刻原大門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5 石刻開始處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寶頂山大足石刻 重慶行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