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1 参惮悟道行

八月十一日我们俩参加五人小型团乘一辆SUV去重庆大足区开始了参惮悟道之行。

2 造像石刻简介

造像发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宝顶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千米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造像发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

3 景区门楼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4 大足石刻原大门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5 石刻开始处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宝顶山大足石刻 重庆行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