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罟简史」黄鱼换咸菜 敲梆鱼绝代

20世纪的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这段时间,葭沚渔民盛行敲罟作业。那时黄鱼与咸菜同价,有些农民用小船载咸菜到海门关外与渔民换黄鱼。

「敲罟简史」黄鱼换咸菜 敲梆鱼绝代

▲烧黄鱼(照片来自台州数字报-台州晚报),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敲罟的黄鱼像从海里捡来一样,且数量又大,那时冷冻、冷藏技术没普及,所以鱼价很贱,从葭沚船运到临海码头的黄鱼,卖价也只有每市斤7分钱,更不用说在葭沚当地的卖价了。

由于葭沚市场黄鱼的饱和状态,不少人就加工保存;天气好就晒黄鱼鲞,天气不好就醃黄鱼包(即整条黄鱼用盐醃透,再晾干),放着慢慢吃。

敲罟作业,先是广东汕头,后传到福建诏安、东山,再传到浙江温州,葭沚是从温州学的。

1954年3月,两位广东汕头的敲罟技术员被聘到福建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时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作业法定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并在全省加以推广。

「敲罟简史」黄鱼换咸菜 敲梆鱼绝代

▲皇家湖老渔民喊起鱼号,齐敲渔船梆,波光粼粼群鱼起跳(图片来自/www.0731fdc.com)

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有两艘渔船来浙江平阳县沿海敲罟作业,当地渔民纷纷效仿。1957年,浙江省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多达162艚。由于敲罟作业成本低、收效快,葭沚渔民也纷纷效仿。

敲罟作业,为什么仅对黄鱼有效呢?因为黄鱼属石首鱼科,它们的头骨里有两颗白色的小石子,叫鱼脑石,其实是耳石(葭沚人误称黄鱼牙齿),起平衡及听觉作用,而敲罟作业,几十条船上捆绑竹筒,围成一圈,一起敲打竹筒,声音使黄鱼头骨中的两颗耳石产生共振,所敲之处,黄鱼一概昏死,翻浮水面,然后一网打尽。

「敲罟简史」黄鱼换咸菜 敲梆鱼绝代

▲渔民作业(图片来自yami搜狐公众号)

据史料载,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它是利用声学上共振的原理,专捕石首鱼的传统渔法。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产生。

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只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绑在船上的竹筒,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昏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和数十条小船的组合称为一艚。

由于敲罟作业是一种绝灭性的捕捞,国务院曾发出通知,禁止敲罟作业。然而“文革”中,许多地区又恢复作业,导致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对大黄鱼的最致命一击是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

这年渔场鱼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至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

从此以后,东海大黄鱼销声匿迹。现在野生大黄鱼的价格,一斤重的1000元一市斤,两斤重的2000元一市斤,三斤重的3000元一市斤,三斤以上的一条卖到万元。

敲罟作业足以令人类反思。电视“时尚生活”中介绍巴林这个国家,它不仅有长长的海岸线,且近海的鱼类很丰富,你乘船到近海钓鱼,一至三分钟鱼就会上钩,但巴林人一天最多只钓五条鱼,这样,每天都能钓到鱼。

--文海 写于2011年

「敲罟简史」黄鱼换咸菜 敲梆鱼绝代

▲渔民作业二(图片来自yami搜狐公众号)

扩展阅读-福建版敲罟:

(文字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1d6690102w7lw.html)

闽南语把大黄鱼叫作“黄瓜鱼”,把小黄鱼称为“巴篓”。它们同属石首鱼科,其特征是脑壳两侧分别嵌有一颗白色的鱼耳石。黄鱼色泽金黄、肉质鲜嫩,是鱼中佳品,为人们所珍爱。过去在渔村,凡订婚或女婿上岳父母家拜年,都要提两条黄鱼以示诚意。而黄鱼胶和黄鱼鲞,则分别被人们誉为滋补品及菜肴中的精品。

当年可以当饭的黄鱼,何以如今难寻踪迹,蹿至天价呢?老一辈渔民会说,是敲舟古作的孽呀!

据记载,明嘉靖年间,饶平大埕乡渔民首创敲艁作业。每一作业队由20至30条大小渔船组成。船队到达渔场后,先由两艘称为“舟古公”、“母舟古”的大船,将一张100多米的矩型网垂敷海中,小船则在外围1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形成包围圈,然后不断敲击船板,驱赶鱼群入网,再将网拉起,将鱼捕获。

敲舟古是一种利用声学原理进行围网捕鱼的方式,即通过敲击特制的舟古板,用声音刺激黄鱼。黄鱼头部有一对耳石,当外界声波剧烈振动时,耳石会随之振动,渔民借此将晕头转向的黄鱼驱赶到一起,然后用围网捕捞。该捕鱼方式不管幼苗还是成年黄鱼都被一网打尽,最终导致黄鱼资源锐减。因该捕鱼方式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敲舟古于1976年被国家明令禁止。大黄鱼头部有两粒白色小石子,因而又称为“石首”。其鳔的两侧长有声肌,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鱼鳔随之共振发出声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明朝的王廷藩有《蛇蟠洋》一诗:“千山紫菜万山苔,叶叶轻帆四面开。清夜船头声聒耳,成群石首溯潮来。”说的就是春夏时节,黄鱼成群溯潮而上,深夜咕咕的鱼叫声吵得人睡不着。台州玉环也有《黄鱼谣》:“春雨贵如油,谷雨在春后。点滴启渔汛,鱼对赶潮流……过了桃花汛,黄鱼叫咕咕。”是指农历四五月份,每逢渔汛,到处听得到大黄鱼产卵时发出的咕咕咕的叫声。

敲舟古是潮汕沿海捕捞作业中的敷网类作业,又称舟古艚。敲舟古主要用于捞捕黄花鱼、成鱼黄雀鱼等,这些鱼现今已很少见了。敲舟古一般作业在水深50米以内的海域。

其实,大黄瓜绝迹的真正原因,老家的渔民们,谁也说不清楚。传言中最神的说法,是日本人发明了塑料的电子鱼,混到黄瓜鱼群里,把它们带走了,据说还有人捕捞到这种鱼呢,黄瓜鱼版“无间道”,传得有声有色。

无论如何,再见到黄瓜,已经在网箱里养着了。南桔北枳,那还是“黄瓜”吗?至少,人工养出来的大黄鱼,脑袋里绝对没有鱼石,嘴唇也没了美丽的金线,问好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葭沚民俗考系列文章】

五圣爷•五圣庙•五圣路

★泰山府在此・石敢当・东岳庙

★文昌阁与文昌帝君

★椒江话“元宝”的来历

【“道台里20000+”爆文

一、万济池的真正来历

二、东山头有家神奇医院,五行代医,有留学博士,也有赤脚医生

三、日本飞机堕葭沚,大将命丧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过程(视频)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戚继光文化研究小组(筹)”招成员】

---END---

【文字:文海编著,选自《流变的民俗-葭沚民俗考》-“敲罟丨声学原理捕鱼”,本文有删减】

【感谢:椒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感谢:椒江政协文史】

【感谢:椒江民间文艺家协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