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的報導爲何讓人反感

摘要:這樣刻意和扶貧綁一起的“佳話”和“典型”,還是不要也罷。有些通訊員和記者,能不能安靜一下,默默地祝福他們,尊重他們的隱私,而不是非要別人隱私拿到陽光下當政績典型,當新聞宣傳的佐料。能不能別眼裡總寫滿宣傳的慾望,挖空心思找“典型”。這樣的高級黑報道,黑了當事人,讓當事人難堪,也黑了扶貧工作。

“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的報道為何讓人反感

配圖來自網絡,與新聞不相關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看到網媒轉載的一則來自《湖北日報》的報道,題為《湖北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一來二去便熟悉起來》,講了一個扶貧幹部和女貧困戶的愛情故事,在扶貧工作中,兩人一來一去便熟悉起來,有了感情,最近領了結婚證。按理說,這是好事,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應該祝福他們。--可為什麼這篇報道讀來那麼讓人感覺彆扭呢?

看清楚,不是這種婚姻讓人感覺彆扭,而是這種報道讓人反感。報道中刻意強調兩方的身份,強調“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並過多地將這種結合與扶貧工作結合在一起,當成“扶貧工作的成果”,報道框架的敘述中帶著濃厚的“扶貧典型塑造”色彩,這是讓人反感的根源。

“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的報道為何讓人反感

愛情和婚姻,男人與女人的事,是私事。而扶貧工作,扶貧幹部與貧困戶之間的關係,是公事。--這篇報道硬把愛情婚姻這種私事與扶貧這種公共事務“撮合”在一起,為了“佳話傳播”和“典型宣傳”效果,混淆了公私權界,混淆了私人情感與公共關係,本想塑造扶貧佳話,強化“帶著感情去扶貧”這個宣傳點,卻用力過猛,成了高級黑。扶貧的歸扶貧,私人情感歸私人情感,兩者不可硬去“拉郎配”。

這是“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的結合嗎?當然不是,這是一個單身男人與一個單身女人的愛情故事,新聞裡提到,早些年因為性格不合,男方和前任妻子離婚,和女兒一起生活。而女方呢,是走馬鎮紅土村12組人,今年46歲,離婚後,因為家中沒有生產資料,沒有收入來源,只能依靠在外務工維持生計,回家的時間也少。--都是單身,有婚姻和家庭的需求,走到一起,很正常,平常的男女愛情故事,幹嘛非要強調“扶貧幹部和女貧困戶”的關係?從邏輯上看,他們的結合跟扶貧幹部和女貧困戶的身份沒有關係,跟扶貧沒有邏輯關係,只不過碰巧,一個扶貧幹部碰上了女貧困戶,兩人產生了感情,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的報道為何讓人反感

如果一個患者在醫院裡與護士產生了感情,難道要上升到“醫患關係”?一個官員與群眾有了感情,就要上升到“官民關係”?一個女孩愛上了警察,就是“警民關係”?一個廳級幹部與經商的妻子感情不和而離婚,就是“官商關係”的破裂?這樣一歸謬,就能看到“湖北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這種身份硬扯的荒唐。

記者和通訊員可能也是出於善意,想用一個新的角度宣傳扶貧成績,但這種角度只會成為高級黑的角度。宣傳扶貧成績,有很多好的角度,村民脫貧,村民致富,生活的改善,甚至可以寫村民的脫單--生活改善了,原先很多光棍找不到老婆,但現在富起來了,附近的姑娘願意嫁到這裡了。腳接地氣,會抓到很多的好角度好新聞。但拿扶貧幹部和女貧困戶的“脫單”說事,生硬地歸功於扶貧,只會讓扶貧工作尷尬。

這種新聞,混淆公事與私事,會在邏輯在傳遞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扶貧,不僅要扶“生活”,解決單身問題,還要“以身相許”去解決別人的單身問題?這種邏輯暗示很不好。扶貧幹部的扶貧工作,是公事,與一個貧困戶產生感情,是私事,混在一起說,會讓人感覺這好像是“公權私用”“公事私辦”了。其實不是,那個幹部並沒有這樣,並不是出於“對貧困戶的同情”(男方說,說到底,是她的勤奮感動了我,不等、不靠,很堅強),那個貧困戶看中的也不是他的“幹部身份”,就是像其他男人女人間的互相吸引一樣。但報道的敘事邏輯和典型框架,身份的代入,帶來了負面的傳播效果。

報道刻意把這段佳話與“扶貧工作”聯繫在一起,比如從男方的視角說了這樣一段話:扶貧扶的是感情,感謝精準扶貧工作,讓我再次收穫了愛情和親情,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們,我們都一定會把這段感情堅持下去。--我不知道這話是男方的真心話,還是被通訊員和記者誘導出來的,無論如何,用“扶貧扶的是感情”來闡釋這段感情,是不合適的。扶貧需要的那種感情,是幹部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是公共的,不是私密私人關係,而男女關係是私密的情感,這裡的邏輯不能轉移、偷換和混淆。

過多地把婚姻的情感與扶貧綁在一起,對雙方也是不好的。因為“扶貧”走到了一起,以後如果私人感情出現問題,是不是就要連帶著說是“扶貧工作出現裂縫”了?是不是就是扶貧幹部對女貧困戶沒有感情了?生硬綁架帶來的反向效果就是這樣的。

扶貧工作需要幹部與群眾的密切聯繫,需要魚水親情,但這種關係是公共的,這種感情應該是保持某種距離感的那種感情,而男女之間是秘密的。《湖北扶貧幹部與女貧困戶結婚:一來二去便熟悉起來》這種典型報道,無意中就在混淆公私中破壞了那種距離感,帶來了負面傳播效果,讓人對這樣的“扶貧”產生質疑。

所以,這樣刻意和扶貧綁一起的“佳話”和“典型”,還是不要也罷。有些通訊員和記者,能不能安靜一下,能不能別眼裡總寫滿宣傳的慾望,默默地祝福他們,尊重他們的隱私,而不是非要別人隱私拿到陽光下當政績典型,當新聞宣傳的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