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有谁还记得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明南路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里,曾经有一群报人在这里,用手中的笔抒写着一首首黑色恋歌,用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展示着一个个优秀矿工的形象。但是随着宁夏能源报更名为《华夏能源报》搬迁到首府银川,那个承载太多煤炭报人梦想的院落,已经物是人非,被多个机构租赁,就连曾经的报社编辑部、记者部、塞上周末编辑部、摄影部、印刷厂都已经没有了踪影,只能凭借记忆才能寻找到与报纸有关的那点遗产。

2018年大年初一,我专程到曾经工作过的原《宁夏能源报》,刚拿出手机,就有一位老同志从门房出来,我解释说:“回家看看!”

老同志一愣,我接着硕道:“我就是报社的,想故地重游,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老同志听了,爽快地打开了大门,我才有幸,从一楼拍摄到三楼,从院外拍摄到院内,把整个报社遗址全景展示出来。希望知道的朋友,和我一起走进那段记忆的遗产,一切怀念共同走过的日子。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是二楼靠西边的社长、总编辑俞太银办公室,当年他作为报界精英从宁夏日报社挖来,经过2年的努力,使得一个亏损300多万元的报社起死回生。

当年的门是白色的,但现在已经斑驳陆离,成了一家艺校的教室。我没有勇气推门进去,我知道里面除了课桌就是黑板。社长那虽然不大,但却整洁的办公桌一定早已没有了。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是二楼办公室,从左到右,第一间是总编辑张森林的办公室,第二间是副总编辑雷希文的办公室。这两间办公室是报纸出版前最后签审的地方,也就是说,报纸经过录入——校对——排版——抹红等环节,报纸并不能出版,还必须有值班总编的最后签审,才能与读者见面。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是报社当年每周一召开采编会议的地方,由社长主持,安排部署宣传任务,通报上周报纸出版差错等情况。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间办公室就是记者部,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年这间办公室一共3个记者,却承担着整个宁夏煤炭行业的宣传任务,其中有一名记者还常年在银川市煤炭厅驻站。他当年是记者部副主任,驻煤炭厅记者站站长刘小胜。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是报纸专刊部办公室,正是这间办公室一群美女编辑主办的《宁夏煤炭报》“山杏花”栏目,成为了当年宁夏煤炭行业文学创作者的摇篮,成就和凝聚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其中大家熟悉的煤矿诗人陈小康就是山杏花栏目的常客。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这是报社印刷厂办公室。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一楼是印刷厂,二楼是编辑室。所有报纸就是从这里走进矿工手中。


宁夏煤炭报:记忆中最后的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