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对此,你怎么看?

把你宠坏


为国生娃,体现了中国目前生育率低的不争事实。

“低生育潮”的背后,除了教育难、看病难、买房难三座大山的压力之外,伴随着1960年代的人开始进入退休年龄,第一波的生育潮变成了现在80后、90后的“养老潮”,“低生育潮”与“养老潮”两相叠加,或许正是年轻人想生而不敢生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专家建议彻底放开

中国的生育率从2012年开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计划生育之前,中国的每年出生人口最高峰将近3000万,到如今的1600万,降幅将近50%,而且生育率也从之前的2.4下降至1.5(接近多数发达国家水平),而大家都知道,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基本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这样背景下,政府开始鼓励生育二孩,先是取消了生育落户限制,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生育率也仅2016年小幅上扬后又下降),于是,很多专家呼吁要尽快彻底放开生育政策,“为国生娃”被提上报媒头条。

二、生育率不断创下新低的原因

多数人表示“生的起,养不起”,在中国,养一个孩子实在是太贵了。这或许就是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

1、教育问题。教育学位资源的紧张,已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高额的教育费用支出更让人没了欲望,有人做过测算,从给一个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在基本的生活费用和教育方面,预计要投入的费用在60-200万之间。

2、医疗保障问题。现在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够发达,看病难、看病贵是有目共睹,很多人感叹生的起、病不起。

3、住房问题。日益高涨的房价是很多人不敢生的直接导火索。有网友表示,住房的按揭已经让自己的生活标准一夜回到解放前,哪里还有钱敢生孩子呀?

有网友戏称: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

还有网友甚至表示:生个二胎,政府给分房子不?

其实,除了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压力之外,随着60年代第一波生育潮的人逐渐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低生育率与养老潮的叠加,当代年轻人可能正经历历史上压力最大的一次考验。

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政府出台相关支持、补贴的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依然很难有本质上的提升。


买房二三事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不仅是涉及千万个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家人口平衡战略的国事。


球人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五十年代的六亿人民尽舜尧,到七十年代的八亿人口……(至今已十四亿)。再地大物博也架不住这迅猛的人口增长,很多指标都到了可耐受的上限。如必保的十八亿亩耕地也屡遭踩红线。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国策对平抑人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趋向完善,人们的寿命也逐年延长。双低(岀生率低、死亡率低)带来的另外问题也凸显出来。

年青生产力在逐年减少,(这一时期的独生子女正处于青壮年期),未富先老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按65岁以上老人占比的国际标准,我国2O0O年已达老龄化社会(7%);2O27年将达老龄社会(14%);2047年将达超老龄社会(21%)。中国传统观念,居家养老为多,年青夫妇妇养八老的現象很可能出现。

故2O15年1O月国家放宽了二胎政策。还以为很快迎来生育高峰。两三年过去了,并未看到原来的预期。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快速的发展,各方面与国际早已接轨,年青一代的观念与上一代老辈人存在很大差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在他们看来,并无多大关系。快乐生活好每一天,尽情享受属于自已的那片新天地才是重要的。在一二线的大中城市兴起了单身族和丁克家庭。

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已近6O%,对于上班族的年青夫妇,一个子女的抚养支出己累得精疲力尽。再增加一个,从怀孕到岀生、到中大学,到成家,这百万以上的负担让他们难以承受。

三,国家可出台政策预以扶持,社会、民间公益团体也可出手相助,加大人口关系国家大局的宣传,或许能逐步解决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


晚亭与落霞同晖


民日报作为党媒,作为党的喉舌,发出这样的文章,说明党和国家的决策层早就在关注这个问题了,同时也说明,人口问题真正地到来了。生娃被提高到国事的高度了。

现在社会生育主力应该是八零后,九零后,而恰恰不巧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恰恰是我国计划生育最为激进最为严厉的时期,这两代人肯定亲耳听过或者亲眼见过执行计划生育的凌厉手段。 所以这篇文章一出来,多少使一些人感到有些解气。一些过激者不免冷嘲热讽。



可是,是否有人认真的客观思考过,为什么八十年,九十年代是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为什么现在要放开二胎?

八十年代开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严厉的执行。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数据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了。

中国历年人口总数统计

2017年\t13.86亿 (1,386,395,000)

2016年\t13.79亿 (1,378,665,000)

2005年\t13.04亿 (1,303,720,000

) 2004年\t12.96亿 (1,296,075,000)

2003年\t12.88亿 (1,288,400,000)

2002年\t12.8亿 (1,280,400,000

) 2001年\t12.72亿 (1,271,850,000)

2000年\t12.63亿 (1,262,645,000)

1999

1995年\t12.05亿 (1,204,855,000)

1994年\t11.92亿 (1,191,835,000)

1993年\t11.78亿 (1,178,440,000)

1992年\t11.65亿 (1,164,970,000)

1991年\t11.51亿 (1,150,780,000)

1990年\t11.35亿 (1,135,185,000)

1989年\t11.19亿 (1,118,650,000)

1988年\t11.02亿 (1,101,630,000)

1987年\t10.84亿 (1,084,035,000)

1986年\t10.67亿 (1,066,790,000)

1985年\t10.51亿 (1,051,040,000)

1984年\t10.37亿 (1,036,825,000)

1983年\t10.23亿 (1,023,310,000)

1982年\t10.09亿 (1,008,630,000)

1981年\t9.94亿 (993,885,000)

1980年\t9.81亿(981,235,000)

1979年\t9.69亿 (969,005,000)

1978年\t9.56亿 956,165,000)

1977年\t9.43亿 (943,455,000)

1976年\t9.31亿 (930,685,000)

1975年\t9.16亿 (916,395,000)

1974年\t9.0亿(900,350,000)

1973年\t8.82亿 (881,940,000)

1972年\t8.62亿 (862,030,000)

1971年\t8.41亿 (841,105,000)

1970年\t8.18亿 (818,315,000)

1969年\t7.96亿 (796,025,000)

1968年\t7.75亿(774,510,000)

1967年\t7.55亿 (754,550,000)

1966年\t7.35亿(735,400,000)

1965年\t7.15亿(715,185,000)

1964年\t6.98亿 (698,355,000)

1963年\t6.82亿(682,335,000)

1962年\t6.66亿 (665,770,000)

1961年\t6.6亿(660,330,000)

1960年\t6.67亿 (667,070,000)

1959年\t6.55亿 (654,954,856

看到了没有,从1959年起,大概每五年,中国人口增长一个亿,一年新增人口,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这不得不令人惊恐。国家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搞改革开放,在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极大提高,耕地面积,水资源,石油天燃气资源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这是时代的必然。

少生,优生这一句上世纪的口号,经过上个世纪大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所形成的历史惯性,接合今天的高房价,生娃的高教育成本,以及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直接导致了近年来的出生率不断下降。 由于过低的生育率会带来其他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人民日报未雨绸缪,才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国事这一高度。

当然生不生全凭个人意原,但这一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至少说明几个问题

一、国家发展了,进步了,我们再也不是哪个贫穷落后的中国。纵观全世界,生育低的,都是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生育率高的都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拉美国家。

二、我国并不缺人口,就现在将近十四亿的人口规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虽然我们资源并没有增加,但国家的生产力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极大增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家财富迅速累积。 所以国家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生育。国家不但能够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生存生活问题,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质,这是一份大国自信。

三、人民日报把生娃的事提高到国事的高度,那就意味着,生娃的养育成本国家将和你一起分担。事实上,国家从2006年起,就实行了全国儿童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很多地方还推出了生育补贴政策。 或许,你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过的事。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家进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灵通玉石


《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口生育率越来越低,而且问题还挺严重了。

199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2.1%,而到了200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就断崖式降到了1.4%的超低水平,2017年进一步降到了1.24%(世界平均水平为2.5%)!

短短十年时间我们就实现了从高出生率国家到低出生率国家的转变!而这个过程一般国家需要50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计划生育、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

计划生育的影响

以前计划生育那叫一个严啊,超生的扒屋牵牛,甚至去引产引流:

现在尝道恶果了。因为人口生育率低下,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

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成本与压力剧增

现在的生活成本如何大家也都知道。

不是一座房子掏空一个人所有积蓄的问题,而是要用“六个钱包”去买房子:

观念的改变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育意愿真的很低,和上一代人以及上上代人的观念是完全发生了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想生育。

有调查显示,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数据如下:63.39%的人只有一个小孩,29.39%的育龄女性一个小孩都没有,有两个以上小孩的只有6.65%

为国生娃,你愿意吗?

要我,还是不愿意,过好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冯起升


人民日报提出的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这种提法真的是很亲民。说的也很实在。只是现在的房子和钱,都是太难挣了,而且生一个孩子的成本也是太高。你想补课费,孩子衣穿住行,哪样没有攀比,那样没有压力。作为父母的谁也不想把孩子丢在起跑线上。谁都想为国家为自己的家庭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好人才。可是如果要两个孩子的话。就等于增加了一辈子成本。本来现在的生活压力就大,如果是再加上一个孩子的话,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这种压力不可能只是父母的。而且还是爷爷奶奶,姥姥的。这种思想负担真的是很沉重的。既然人民日报能把家提在前面。我想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能。把我们的后顾之忧先解决了。那就是孩子上学全免费,放学回家没有补课费。一日两餐在学校吃。校服免费的。小孩儿生病看病都是社会承担。只要这几样的话,我想要二胎的人就会。积极响应号召的。



伊春美食美客


事件起因

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的篇幅谈二孩政策: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孩",并发表社评称"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呼吁保证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有标志。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但三十年过去了,随着人口的下降,老年化的加剧,“独生子女政策”开始被“放开全面二胎”取代。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颁布,恰逢“金猴年”,人口在那一年确实有个小高峰。

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有所减少,因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从这句话里我们是否能够嗅出现在的人们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了,更甭谈二胎。

所以,2018年,一些省份开始纷纷出台相应的鼓励“二胎生育政策”。辽宁省率先推出鼓励生育二孩的福利政策,紧接着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纷纷推出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如湖北鼓励延长产假至6个月、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允许怀孕期和幼儿小于3岁的女职工自主灵活的选择工作具体时间和地点等;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新疆等地直接以现金补贴形式给予鼓励。

而这些所谓的政策,只会加重企业对适龄妇女用人的歧视。对企业来讲,这几个月的产假,是找个人替代工作还是增加其他员工的工作量?而对女性来讲,休几个月的产假再回去上班,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是否还能跟得上企业的步伐?这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会出现一些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会问女性“你有没有男朋友?”“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能不能保证两年内不要孩子”或者直接表明“你回去生了孩子后再来吧!”而女性在怀孕生子后再重返职场,也会出现不适应工作节奏,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现在我国应处于低生育意愿—高生育成本时代,不愿生不敢生现象比比皆是。在鼓励人们敢生愿生“二孩”,呼吁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同时,不要偏施政策。如果想要保持人口稳定和谐,就应全方位构建一个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儿童友好、家庭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统一的政策、制度和社会价值体系。而不要再跟八十年代“独生子女国策”一样,一刀切,强制人们只能生一个,偷偷怀的不管几个月一律送进医院打掉,更有甚者采取“连坐”措施,一人怀孕,全族遭殃。而独生子女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八爪妈咪,2岁男孩的妈妈。同你一起分享育儿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讨孩子成长的话题。

八爪妈咪



前些天看见了这篇文章,说真的,不知是什么心情。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姓”》,说的是二胎政策遇冷,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生育政策要落实而非画饼充饥。

作为一名70后,在当初二胎政策出台后内心纠结得一塌糊涂,可最后从多方面考虑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想法。甚至有时不理智地感觉国家欠我们60、70后一个说法。

一个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人口这样的大政策的出台,关系重大,谨慎且时间漫长可以理解,但不知道政策制订者当初有没有预料到二胎政策的遇冷,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遇冷?

其实为什么二胎政策为什么会遇冷,连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都能知道原因。有些地方即使是中产阶级奋斗了一辈生也买不了一个落脚地,读个幼儿园动辄几万的学费,一个孩子培养下来,几十万、几百万下去,还不知结果怎么样。有多少人是不愿生二胎,我看更多的是不敢生二胎。


说生姓是家事,更是国事,一点都不为过,曾经看到一篇人口报道,说到2050年我国人口预计六亿,当时看着十万个不相信,现在真的有些相信了。试想一下如果变成现实,不是人口本身,到时将会是怎样严峻的社会形势,将会有怎样的社会问题。

生姓肯定首先是家事,但靠一些鼓励的政策肯定是解决不了二胎政策遇冷的问题。让人们敢生、也生得起姓却只能是国事。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你意识到人口危机了吗?

其实中国人口问题已经岌岌可危了

最近一直在关注中国人口相关问题,以前一直觉得中国只是养老金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现在猛然间才发现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相关问题论如下,也算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计划生育是延迟太久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发布的2015年全国1%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生育率只有1.05,也就是说平均一对夫妻只会生1.05个孩子,这个数据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换句话说,中国的生育率低于世界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

然而,2015年11月15号,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确依然觉得中国实际的总生育率介于1.5和1.6之间。

其实我真的就是想说呵呵。也就是通过杨司长的觉得,当年花费不菲的调查漏掉了1/3的新生儿。顺便说一句,人口正常更替的生育率应该是2.2,具体的自己可以想想。



第二,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

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3.26%,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而全国0到14岁的少儿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五年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的新低。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社会老年人比例超过10%就属于老龄化,0到14岁的少儿比例在15%和18%就属于严重少子化,15%就属于超少子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了。



第三,中国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

这几件事情可以联想到相关危机。

一是上海的养老金缺口在近年已经达到千亿;二是养老金在前几年一直探讨如何入市和增加收益;三是计划生育喊的等你老了,国家来养你的口号已经是空号了;四是退休年龄已经延迟五年至65岁了。

反应的非常明显,就是养老金不够了,只能通过各种政策防止缺口一再扩大。

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计划生育前,中国的出生人口达到近二十年的巅峰,其中1990年出生新生儿最多,为2500万左右。而以后的1991年到如今,新生儿一直徘徊在1500万到1600万之间,也就是说1990年的人在2015年左右,到了生育年纪,而他们的孩子只有1500万,换句话说就是这1500万人要去养着2500万人,国家的养老金已经不够用了,而且20年之后养老金政策怎么样更不知晓。



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到了重视的地步了,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以后慢慢分享。


职场一休


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对此,你怎么看?

关于生娃的事情,难怪有人要说,从计生到催生的转变,是不是太快了?

看来,一是人口老龄化越发明显;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生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越发明显。

对于生娃的事情,呼吁也好,倡议也好,奖励也好,还得从人们的基本需求入手,缓解人们的工作、生活焦虑。

一是工作方面的焦虑。不能因为生娃,影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她们对于事业有了更新的认识与需求。还有夫妻因为照顾孩子,而牵扯的精力,也需要加以解决。

二是生活方面的焦虑。生活无非就是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需要,不让年轻人有太多焦虑。

三是未来预期的焦虑。也就是对于自己事业发展、生活状况等,能不能更稳定,能不能有保障?曾经有位在城里工作、安家多年的中年人都说,现在最为担心的就是家在农村的老父母突然生病,他都不知道如何应付这场危机,自己有没有这个经济能力。


碧翰烽


生娃首先是家事,其次才是国事。这事个人利益必须要高于集体利益。

那么生娃首先就得自己愿意,这里包括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各种考量。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老百姓对教育极其重视,竞争也非常激励,负担非常重,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这张图是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培训参与率。

可以很明显看到中国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校外投入负担已经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你不投入,那么你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成长就会面临较大劣势,这是普遍现象。这早已不是那个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的时代,而是比拼投入的时代。

再就是房价,现在的房价高的吓人,你的孩子长大之后,如果去异地发展,房子就会是刚需,哪怕你在老家一堆房子,你还是要帮助他在工作地买房。这个压力也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在教育和住房两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老百姓自然看得到,孩子自然也不愿意生。

全世界所有国家不是靠喊口号,喊什么家事国事就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这是遵循最朴素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跟不上,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生育率,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打消人们的顾虑才可以。这不是从道德层面,大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