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帝曾經發出一道上諭:“騎射國語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著各省將軍、都統等將伊不時教導,務令騎射優嫻,國語純熟。”其中所謂“國語”指的是滿語(“清語”),而乾隆皇帝將“騎射”與之相提並論,足見對其之重視。當然清代也重視火槍……到雍正朝,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基本上達到了五成,道光朝的火槍裝備比例達到八成,甚至接近九成。儘管如此,火槍仍然未能撼動“弓馬騎射”作為基本國策的地位。這是為什麼呢?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杜普伊計算的“兵器殺傷力的理論指數”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探究:清朝輕火器而重弓箭的背後原因?

當然,歷史是多種合力影響的結果,清軍重視弓箭,不重視火槍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北方民族的騎射傳統,比如趨於保守的邦交策略,比如清朝周邊缺乏強有力的對手。不再贅述。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火槍,也同弓箭一樣,為大清的開疆拓土貢獻了力量,使得中國能夠擁有相當程度的版圖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