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愛情保鮮的祕密!

儀式感是愛情保鮮的秘密!

微信公眾號:37度心理(ID:psy-37),歡迎分享!

小狐狸:“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小王子:“儀式是什麼? ”

小狐狸:“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這是小說《小王子》中,小狐狸和小王子的一段對話,是關於儀式感的。因為有了儀式感,小狐狸等待小王子到來的那段時間變得與眾不同與滿心期待,因為有了儀式感,小狐狸感到快樂與幸福。

什麼是儀式感?

人生分時間和空間兩大區塊,空間套用在時間上摩擦生熱。於是從古至今,我們給自己規定了很多儀式感,讓我們所謂的空間在不同時間摺疊-伸展-摺疊-伸展。就好比時間不斷向前走,人們每年都需要過年。對於儀式感,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其《過渡禮儀》一書中,也提出了相關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總是存在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儀式:“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父母、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儀式,其根本目標相同: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

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1、儀式感——讓人發現生活的樂趣

儀式感,是用一種莊重而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當人們注入了儀式感,即使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更替,也會讓人們從心理上更多地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可以用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來解釋,1959年兩名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被試,被試在試驗中自願加入一個社團,但是加入前需要進行一個篩選程序,1/3的被試需要通過苛刻的程序,1/3的被試需要經過令人輕微不適的篩選,最後1/3的被試則不需篩選就能進入該組織。此後,讓每一位被試都聽一段他們即將加入的社團中會員討論的錄音,該錄音內容被儘量設計的沉悶和枯燥。聽完之後要求被試對喜歡錄音內容的程度及其是否有趣進行打分。結果發現經過苛刻考核的被試對枯燥的討論內容評分最高。也就是說,在加入社團前經過一定的“考核儀式”,更能讓被試說服自己相信一個不如預期的結果,從而在心理上認可它的價值。

儀式感,讓人發現生活的樂趣,因為你主動地擁抱了生活,而不是被動地裹挾於生命巨輪下匆匆向前。當我們看到《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穿著黑色的禮服,打扮優雅精緻,在蒂凡尼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將早餐吃完,我們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赫本在主動享受每一天,每個清晨,每個瞬間;是儀式,讓她手中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如同盛宴一般。

儀式感其實就是將生活中一件件單調平凡的事變得獨一無二。一個人的早餐可以在匆匆上班的途中解決,也可以早早起來準備,鋪上你最愛的藍白格子餐墊,精心擺放餐盤中的每一塊水果、每一片面包。兩個人的分手可以是不了了之,也可以是與對方吃最後一頓飯,看最後一場分手電影,給雙方舉辦一個儀式,去好好結束,好好說再見。結婚紀念日,可以笑稱“老夫老妻”不需要慶祝,也可以精心挑選一束花、認真做一頓飯紀念日夜相伴的美好......儀式感,與矯情無關,只不過是對生活的重視,是不想生活變成一潭死水的藝術。

儀式感是愛情保鮮的秘密!

2、儀式感——讓人更相信自己

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Althusser曾經總結出一個很出名的看法:跪下,動動嘴唇祈禱,你就會相信。跪下祈禱,是一種虔誠的儀式。因為有了這樣的虔誠,我們便更加相信一切會“如有神助”,願望會更加容易實現,於是我們的動機不斷增強,隨著動機指引著行動的方向,我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實現願望。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暗示,當我們將自己沉浸在儀式中,我們會感知到虔誠,而虔誠使我們相信自己會得到神靈的幫助與保護,這樣的自我暗示使我們充滿力量、也會更加努力去實現願望。

儀式感是愛情保鮮的秘密!

3、儀式感——給人帶來身份認同

儀式,往往是由一系列程序組成,在莊嚴的秩序下,我們沉浸其中,感受自己正在扮演的某個重要角色,從而有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當我們在一些群體儀式中,比如過年,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我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系列程序,除塵、拜佛、喝臘八粥、貼春聯、吃團圓飯、守歲.......我們需要這些儀式來尋找不斷變淡的年味,我們通過這些儀式來喚起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我們在儀式中感受團圓溫暖、享受跨年喜悅,從而使得自己感受到安全與滿足。

儀式感是愛情保鮮的秘密!

除了群體儀式,在個體儀式中,我們也能獲得個體需要的認同。比如結婚時的婚禮,在繁複的程序下,新人接受親朋好友的見證和祝福,新人也由此感受到了新的身份及其帶來的新責任。再比如葬禮,葬禮是逝者與整個世界的告別儀式。葬禮的程序裡可能會宣讀逝者的生平簡歷,這樣的儀式讓人感覺人們來到這世上將會填寫一份答卷,填完了然後離開,而尚存的人,看著這份答卷,不斷地刷新對逝者的認識,不斷地給予逝者新的身份認同;然後在哀悼中,反思自己的生命答卷,為自己定義新的身份。

參考文獻:

[1]知乎.心尚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26910/answer/123526964

[2]範熱內普.《過渡儀式》

[3]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387016

[4]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小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