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南開大學教授稱相聲段子《探清水河》爲窯調一事?

蜜桔娛樂


有個成語叫做“因噎廢食”送給這位南開教授比較適合,因為怕被噎死,所以連吃飯都給戒了,最後被餓死了。


《探清水河》在解放前確實是窯調不假,但是在解放以後經過不同作者的改變早已今非昔比,就拿目前流行的張雲雷版本來說,大部分的詞是郭德綱整理改編的,在保留原有故事梗概的基礎上,把不合適舞臺表演的詞全部去掉了,請問現在的《探清水河》有哪一句能讓人聯想到妓院那些事?如果你真的想到了,那是你本來就心臟,怪不得別人。


按照這位教授的說法,北京解放前的八大胡同區域是不是應該全部封閉,禁止百姓進入呢?畢竟那裡曾經是真正的煙花之地嘛,看一眼肯定會想到某些事情。但是國家沒有把那一片地區封閉起來,相反的是,八大胡同那一片地區目前已成為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也就是中外聞名的大柵欄,去北京旅遊的人必到,這個讓教授怎麼解釋呢?


這位教授研究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對於批判繼承的道理怎麼一點也不懂呢?祛除糟粕,留其精華,是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教授怎麼就不明白呢?


忠告這位教授,作為專業領域的權威,講話要慎重,不能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信口開河,老百姓都不是傻子,可沒那麼好忽悠了。


相聲演義


對於大學教授"相聲有病了得治了"之自己的一點淺見。 您一篇義正言辭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長篇大論!看得我這非鋼絲也汗顏無地了!為了這篇文章您又好幾宿沒休息好吧?血壓又高了吧?胸口又發悶了吧?郭德綱這老小子危害真不小。您一定要保重,很多行業都需要您去指點呢!好了說說正題吧!就您的大作我有幾點疑惑望您予解惑。您是否聽過看過郭德綱的相聲?如果有聽有看過您是否因此而婚姻不幸或出軌?如果有聽有看是否因此而光臨了娛樂場所而身染了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有聽有看是否因此而和您的女學生髮展了一些超出正常交往的關係?如果這些都不存在說明郭德綱的相聲沒有您所說的那樣危言聳聽。如果沒有聽過看過建議您去聽聽看看,畢竟實踐出真知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嘛!對於您的擔憂和疑惑郭德綱在相聲裡都有答案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相信您會看懂(這個秘密我只告訴您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因為您是高知的學者教授)。我也和您一樣曾經為相聲藝術的發展傳承而擔憂過,一段時間相聲不景氣甚至已經到了岌岌可危地步的原因恰恰就是您所提倡的陽春白雪,相聲的根源自尋常百姓柴米油鹽普通世俗的生活,沒了這個根源這片土壤相聲的生命力可想而知。一味追求極高致雅就是脫離群眾只會逐漸淡離大眾視線直至消亡。在郭德綱出現前相聲的衰落就活生生的證明。現在相聲剛有點起色您就開始高談闊論病入膏肓了!感覺您有點言過其實了,相聲的發展不能因噎廢食。我同意您所說的郭德綱的相聲的確存在一些屎尿屁的東西,我感覺也不雅,但現在是市場經濟供需是對等的也就是說存在即合理(原諒我一個高中畢業生在您面前班門弄斧)如果觀眾不需要這些了相信德雲社也會根據觀眾和市場的需要做出相應調整改正。請給他們一些時間給市場一些時間,多些包容理解。個人水平有限也講不出您那樣高屋建瓴的宏篇巨論,就說這些吧!最後祝您家庭能夠繼續和睦,身體依然健康。因為還有很多您專業之外的行業需要您這樣一身正氣學者專家型的人去批評指正,您任重道遠啊!


NL8879652



還有人打著振興傳統藝術的幌子,把舊社會妓院裡唱的“窯調”《探清水河》搬上舞臺。雖然此曲作為非遺的學術研究是可以的,但是照搬原詞在舞臺上呈現,喚起的是舊時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聯想,與新時代文化格格不入。

這是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昨天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相聲病了,必須得治》一文的摘錄,作者推崇的是侯寶林,馬三立,馬季的相聲,作者更希望聽到的是侯寶林那樣的文人相聲,這一點當然很好,大眾應該也希望聽到這種讓人能夠回味笑聲妙處的相聲。


但這位作者通篇文章還是透著一股討打的聲音,作者說近年來由於受西方“腐文化”的影響,這樣的論調確實是意淫之說。而具體說到《探清水河》,作者將這個小曲定性為“窯調”,又自己聯想到舊時代嫖客文化,這就是八竿子打不著了。
張雲雷

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均唱過《探清水河》,很好聽,故事也很悽美,和“崔鶯鶯”那一類古代故事有相似點。在當時演唱確實是在“窯子”,但曲詞本身並沒有任何傷風敗俗,為何不能演?而且新時代提倡的是多元文化,尊重人的自由發展,而不是單一化,這位教授可能對新時代文化有誤解。

你覺得《探清水河》好聽嗎?這位教授的文章是否多慮?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探清水河》摘錄


老李有刀


昨天剛剛在網上看了這篇文章《南開大學教授:相聲病了,必須得治》,感覺說的挺有道理,沒有注意其中的一些細節,比如什麼“窯調”?我就不太清楚。但我覺得,任何藝術形式都可以承載積極的內容,也哥以傳播消極思想。所以,是不是“窯調”大概沒什麼了不起的,關鍵是,文中提到的《嘆清水河》到底是什麼內容,上網一搜,果然有郭德綱演唱的視頻。聽了一下,沒覺得有什麼不好的。下面是我根據網上視頻,整理的唱詞,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桃葉那尖上尖,柳葉那遮滿了天,在齊位的明公,細聽我來言。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藍靛場啊,藍靛廠火器營,有一個松老三。提起了松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有兒,生了個女嬋娟啊!哎喲,小妞唉,年長那一十五啊,起了個乳名兒,荷花萬字叫大蓮。

姑娘叫大蓮,俊俏好容顏,似惜鮮花無人採,琵琶斷絃無人彈哪!奴好比貂蟬思呂布啊,又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太陽落了山,秋蟲兒鬧聲喧,日思夜想的六哥哥,來在了我的門前吶!約下了今晚三更來相會呀,大蓮我羞答答,低頭無話言。

一更鼓兒天,姑娘我淚漣漣,最可恨二爹孃愛抽鴉片煙吶,耽誤了小奴我的婚姻事啊,青春要是過去,何處找少年。

二更鼓兒發,小六他把牆爬,驚動了上房屋,痴心的女嬌娃,急慌忙打開了門雙扇吶,一把手拉住了,心愛的小冤家。

三更鼓兒天,月亮那照中天,好一對多情的人,對坐話纏綿吶。鴛鴦戲水我說句心裡話呀,手拉著知心的人,不住的淚漣漣!

五更天大明,爹孃他知道細情,無廉恥的這個丫頭唉,敗壞了我的門庭啊!今日裡一定要將你打呀。皮鞭子沾涼水,定打不容情。

大蓮無話說,被逼就跳了河,驚動了六哥哥來探清水河喲,親人唉,你死都是為了我呀。大蓮妹妹慢點走,等等六哥哥。

秋雨下連綿,霜降那清水河,好一對忠情的人,雙雙跳下了河喲。鴛鴦哎戲水說說心裡話呀。編成了小曲來探清水河。編成了小曲來探清水河。

就上面的內容來看,我覺得沒有什麼低級下流的東西,相反,我覺得這是一首非常好的抒情詩。敘事和抒情都有很高的水平,雖然藝術上達不到《孔雀東南飛》的高度,但思想情感上與之是一脈相承的。

作者先是以柳葉起興。接下來講的也是一個愛情悲劇。一個叫大蓮的姑娘與一個叫小六的青年相愛,並偷偷相會,被父母知道之後,遭到痛打,姑娘憤而跳河。小六知道之後,也跳河殉情的故事。

這個曲子被稱為“窯調”,大概與中國古代的青樓文化有關係,這一點筆者沒有深入研究,不是很瞭解,但從上面的唱詞可以看出來,這個曲子的中間,類似於“相思五更調”的部分,郭德綱在唱的時候,缺了一部分。從三更直接就唱到五更了,被省略的四更部分,大概是會有性方面暗示的。這大概是郭德綱省略的原因。這也體現了郭德綱的道德堅守。這只是我的猜測。但唱出來的這個版本,從思想性上來說,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悲劇,郭德綱在唱這一段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始終是嚴肅的。只有在唱完之後,觀眾熱烈鼓掌的瞬間,郭德綱的臉上露出大約半秒鐘的笑容,便迅速離開舞臺。我覺的聽郭德綱這一段確實很享受。郭德綱以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力,把唱詞與曲調,內容與表情,動作與故事結合的完美無缺,聽他唱,確實是一種難得的藝術體驗。

筆者小的時候,鄉村常常有說書的,從事說書的民間藝人,他們的形式,大概也是有說有唱,有伴奏。現在,這些曲藝形式大多都以消失了。近幾十年來,做為中國文化一部分的這些戲曲曲藝形式,正在大量消失。其中許多都以非遺的名目在國家的保護之下,苟延殘喘。卻很難有所發展。聽了郭德綱的小段,感覺又回到幾十年前在農村聽藝人說書的感覺,同時又覺得,這些傳統曲藝是這樣美。這一些毫無疑問是郭德綱在傳統文化繼承方面做出的貢獻。

再說說所謂的“窯曲”,因為是外行,只能說幾句自己的理解。如果窯曲曾經是一種藝術形式。那麼這種形式之下,必然有好的內容,也有壞的內容。我們繼承它的形式的時候,把它內容的糟粕去掉。可以加上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就行了。

《紅樓夢》寫了一次賈寶玉與眾公子喝花酒時行酒令的事。同樣一個酒令,寶玉做的詞是:“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 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咽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 照不見菱花鏡裡形容瘦。 展不開的眉頭, 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 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而同一酒席上的薛蟠做的是“繡房裡竄出個大馬猴”。也就是說,一個藝術形式,可以承載好的內容,也可以承載壞的內容。

我們都知道元代著名戲曲家關漢卿,他的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都是很高的。但關漢卿一生與妓女為伍,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因為那個時候唱戲的與妓女同等地位。下面這隻曲子《南呂 一枝花 不服老》就是他的夫子自道: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趜、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徒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 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以上算是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對於南開大學教授文章中的許多觀點,我還是認同的。我覺得,這些年來,相聲的發展的道路走的也很不容易。在郭德綱崛起之前,相聲是處於明顯衰落時期。其從業者雖也盡力挽救,仍無法改變頹勢。郭德綱通過迴歸傳統,使的相聲的發展重新紅火起來。郭德綱對相聲所做的貢獻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是,相聲的發展中,決不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是最紅火的時候,必要的文藝批評也是促進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文章中說的小劇場演出中的低俗化的情況絕對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應該提清相聲從業人員注意的。

前兩天郭德綱與博士夫妻對話的時候,博士夫妻提出一個評價相聲的標準是笑,幾秒鐘之內能讓人笑了,就是好相聲。郭德綱提出一個市場的標準,認為,能被市場認可的,觀眾願花錢的,才是好相聲。他們都只說了一個方面。相聲當然是讓人笑的。但聽郭德綱唱上面小段的時候,你可以不笑,但這仍然是好相聲。岳雲鵬唱一封家書的時候,不也能把人唱哭嗎?

別人願意花錢的,當然是好的,但並不是所有好的,都能賣上好價錢,候寶林東西,都是精品,但他也沒賣到多少錢。

相聲有自己的藝術規律,在新的時代,它既要發展,必須繼承傳統中的優秀部分。它的繁榮,必須很多人共同努力。藝術批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我不太瞭解張雲雷,問題中的配圖不知是否是在唱《探清水河》,如果是的話。唱一個悲劇故事,還是不要表現出幸福的微笑才好。但不管怎樣,把快要失傳的曲藝形式,唱得讓很多人喜歡,僅僅為此,我也給你點個贊。


七月流火140400643


現在的一些專家,教授,博士們,簡直就是一群不學無術之徒,沽名釣譽之輩,是知識分子中間的害群之馬,文人的體面被你們丟的一乾二淨!


相聲本身就是民間藝術,發源於街頭巷尾之間,相聲初衷就是供人娛樂消遣,逗樂解悶的,而有些人卻非要從相聲中學到點什麼,事實上早些年的時候確實也有人這麼做了,他們把相聲“去其糟粕”,搬上舞臺,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相聲差點卒於他們之手。

如果想學到點什麼你們為什麼不去看書呢?為什麼還要來聽相聲呢?

甚至於前兩天的時候一對博士夫婦居然創立了所謂的“公式相聲”,看過他們的表演之後,我才察覺到我還是高估這幫人的下限,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他們是沒有下限的。

他們是一群自視甚高的人,也是一群眼高手低的人,更是一群脫離了群眾的人,關於他們的“神段子”江湖中間從來就沒有斷過,比如

“不能空腹吃早餐”,

我曾經一度懷疑他們是一群段子手,一群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段子手。一個知名大學的教授居然能說出這麼無厘頭的話,我是不能從學問上來反駁的,我只能猜測他們是故意秀下限博大家一樂而已,其實你們根本不用如此費盡心思的秀下限,因為你們本身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回去乾點正事吧,如果實在是沒有正事可幹就老老實實的待著,大家都很忙,不要出來給社會添亂了!


Arsenic醉人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是窰調是不假,但是我想請問南開大學教授一個問題,宋詞婉約派代表大詞人柳永的詞,基本上都出自勾欄酒肆,而且專門是寫給歌妓的,並且都是歌妓唱給客人聽的,您怎麼看?

做為做大學問的教授,您應該能分的清歌妓與妓女的區別,在勾欄酒肆唱曲的不是妓女,聽小曲的也不一定是嫖客。如果您認為是一樣,那麼柳永的宋詞與《探清水河》沒有任何區別!大金國皇帝完顏亮喜歡唱柳永的詞,與《智取威虎山》楊子榮臥底當土匪唱《探清水河》也沒有任何區別!那麼我們1000多年來推崇柳永的宋詞,是不是也病的不輕?

您也可能說,就那低俗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毫無藝術性也能和大詞人的作品比。不抬槓,《探清水河》在文學思想性藝術性確實與宋詞沒法比,但是它只是敘述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在配以優美的唱腔。而且在如今的舞臺上沒人唱那些露骨的內容,沒見張雲雷直接從二更唱到五更嗎?



記得楊議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相聲沒有髒包袱,只是你心裡髒!”小編覺得相聲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賞,俗不傷雅。教授您覺得呢?


靖逸軒主


舊社會相聲本來就是一種休閒娛樂,和說書差不多。


以前的說書並非都是水滸三國,也有很多三俗的香豔野史。

大家聽聽著名大師馬三立等人舊社會的相聲段子,很多也是低俗不堪,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很有娛樂效果。

確實,相聲裡面一些東西,比如郭德綱擅長的太平詞,以前多是妓院裡面唱的小曲。

這又怎麼樣?

畢竟它悅耳動聽,通俗易懂,適合大眾口味。

說白了,說書說相聲都是謀生手段,以有人聽為第一目的。

也就是郭德綱說的:成功不成功,主要看臺下坐多少人!

如果說書說相聲都搞什麼高雅藝術,說什麼文藝歷史、哲學歷史,不出三個月,說相聲的就得活活餓死。

這樣講了幾百年,唯一改變是新中國時期。

當時相聲變為一種國家文藝,人為的往高雅發展,娛樂性大大降低。不過當時說相聲的也是國家養著,所以說好說壞也沒區別。



到了改革開放,相聲再次市場化,就必然要回到以往模式。

最初一批人還抱著高雅相聲不放手,說來說去就幾個段子,整個相聲業幾乎垮了。

到郭德綱之流出現,你也別說他三俗,畢竟有人聽,聽眾也很享受當時娛樂,這就行了。

就像周星馳電影,完全無厘頭,無意義,娛樂大家開心就好。

我如果學東西,不能找本書看看?難道要去聽相聲學知識?這什麼歪理?



非要上綱上線,罵郭德綱,擠兌他,這就沒道理。

有本事姜昆也搞個德雲社看看,生意會怎麼樣!

沒國家養著你們,你們也早就說三俗相聲,說不定你郭德綱還俗。

至於郭德綱私德怎麼樣另說!

咱是聽相聲又不是選女婿,他私德好壞管我們屁事!

大家說我說的對不對!


薩沙


《探清水河》民國版的,裡面的詞句,在那個年代確實屬於淫詞濫調了。所以教授說的不錯,但是我認為在那個年代算窯調。

所謂的窯調,咱得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窯子”?

妓院?不準確。

今天意義上的嫖娼和當年逛窯子不太一樣了。

今天去夜總會,找個小姐陪著你喝喝酒,劃劃拳,這和過去喝花酒差不多,也不能和逛窯子劃等號。

首先逛窯子,是去找姑娘沒錯,但是不是一進去就幹正事,倆人聊天,那叫談情說愛,風花雪月,那時候的姑娘比著現在一個女大學生知識面還得豐富!

要模樣有模樣,要才藝有才藝,都和現在藝考生差不多。

倆人聊天,聊累了,姑娘彈個琴啊,唱個曲啊,唱的這個可以算是窯調了。

內容多是情情愛愛、卿卿我我之事。畢竟在那個地方你唱個岳飛的滿江紅也不合適。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窯調不光彩!窯調只是因為不符合那個時代的倫理價值觀,而被迫在窯子裡演唱的曲子!


再說回到《探清水河》本身,一個姑娘一個小夥子深夜幽會,被二老爹孃撞見,逼死了姑娘,這個故事在那個封建年代是沒毛病的,任何人不會同情姑娘和小夥子,只會覺得老兩口子做的對!

最後結論,我沒看教授的原話,僅僅斷章取義的來說~

《探清水河》是窯調沒錯!


津沽-洪方舟


教授說的沒錯,而且對曲藝有一定的瞭解。

老郭在一郭匯裡面闡述過《探清水河》的發展歷史。

這有可能是發生在北京的真是故事。主人公,大蓮和小六。大蓮的父母(松老三)是撈偏門的,賣大煙為生。為人不是特別正經,但是很傳統。女兒生的貌美如花,但是兩口子不為女兒身世張羅,女兒一來二去就看上了小六哥哥。小六是個賣苦力的,松老三看不上,不讓交往。結果小六就每天晚上翻牆頭跟大連幽會。一來二去懷孕了。松老三不幹了,說女兒敗壞了門風。把女兒鎖家裡,皮鞭抽打。大蓮很委屈,絕望,就投了清水河。小六知道這個事兒,跑河邊燒了點紙,哭了一通,也跳河了。

本身是個愛情故事,為什麼說是窯調呢,因為本身就是三俗歌曲(專家們認為),跟十八摸差不多。探清水河其實很長,中間有大段描繪幽會的事情。一更天干啥了,二更幹啥了,你懂的,此處省略三萬字。

探清水河有很多版本(二人轉也有探清水河),從開始有人唱,到後面市場不景氣,少有人唱。在到後來,因為有幽會時不可名狀的那麼一段詞兒,它就比較適合在窯子裡面表演給客人,一是打發時間,二是招攬客人。在窯子裡面演過,後來很多正經藝人就不唱了,怕傳閒話。咱們現在聽到的探清水河實際上算個失傳版,哪個版本是原版,搞不清楚。老郭也不否認探清水河淪為窯調。後來刪減一部分,才有機會拿到舞臺上表演。你們可以翻翻德雲社的視頻,老郭唱的跟張雲雷版本還不一樣。

德雲社在整理和收集傳統曲藝方面做了很多貢獻,他們有些單口相聲,小曲基本上處於失傳的邊緣,有些節目,就幾個老先生會這個活,一旦走了,就沒人會了。咱們現在還能聽到這個小曲其實挺不容易的。

很多觀眾喜歡聽探清水河,覺得悽美的愛情故事,朗朗上口,但你瞭解他的過去,也許會更加喜歡他,老節目,經歷幾百年,還能在火一把,不容易。




溫度測試磚家


真的很無語!

不知道這位所謂的專家到過基層嗎?真的見識過中國的文化嗎?還有文化傳承嗎?

就僅僅以非遺來說,有多少非遺的傳承非常困難,很多文化面臨後繼無人,即便是咱們的國粹京劇,又有多少人在學習,在傳承?還有很多沒有申請上非遺的文化,都正在消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桿秤大家記得嗎?年齡稍微大一點的朋友可能見過這個東西,桿秤由於電子秤的衝擊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很多年了,我知道我們這製作桿秤的老匠人已經快80了,但是沒有人接班了,這門手藝失傳了……因為不掙錢,因為沒市場!但是那依然是千百年來和我們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那也是我們的文化,那是代表我們中國的文化。這位教授知道嘛,很多非遺,很多文化,都在消失,他還在汙衊別人用了很大的努力傳承的文化低俗,怎麼,天天和老外一樣穿西裝聽音樂會,喝咖啡?那還是中國人嗎?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文化差異,我們的文化積澱!屁事不做,還攻擊做事的人!

我們親眼所見我們這的非遺文化傳承的艱難和傳承後驚豔的效果,打鐵花,羅卷戲,大銅器,提線木偶……為什麼過年現在沒氣氛了,因為啥都沒有了!但是這些非遺一上,別說現在的孩子沒見過,年齡大點的有的也沒見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