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被理解

在接觸的一些有情感問題的家庭裡,雙方在談及夫妻感情時,一般情況下,女性總是會先回憶一下,以前戀愛的情況,訴說:以前對方多麼善解人意、多麼知書達禮、對自己多麼多麼好等等…,然後再訴說現在的情況:對自己沒有包容心、不知道體諒自己、不知道給自己買禮物等等。

只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被理解

在整個敘述過程中,用詞最多的就是“他不懂我、他不瞭解我”等等,當進一步溝通的時候,發現:夫妻之間很少有需求的表達,即便很想讓對方幫住一下,也不會去給對方表達出這個想法。之所以不表達出來,原因很簡單:“在一起那麼多年,他應該主動去幫我,而不是我去要求他。再者,提出自己的要求,感覺像是向對方索要,而不是對方給的”。

其實,大部分的人際問題是在於關係問題上,在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需求、想法和感受的表達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基礎。很多時候都是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才會選擇去交往、去溝通。所以,需求在人際交流、溝通中佔據了主要因素。

費爾貝恩認為:“人有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本傾向”,從需求上說,這個傾向就是為了滿足某些需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些需求是不需要表達、不需要讓對方知道就可以獲得,如:對不合群的恐懼、與人交流的需求、獲得他人認可的需求等等。

只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被理解

但還有一些需求、想法和感受需要表達出來才能夠獲取,如:尋求幫助、想請別人吃飯、想要讓對方幫忙買東西、幫忙帶早飯等等。

人不管處於哪個階段都需要用適合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別人才能去理解你,滿足你。

嬰兒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會用哭聲來吸引父母以及他人的注意,從而獲得母親的哺乳、他人的照顧。這個時候嬰兒是通過哭聲來引起他人注意,哭聲成了嬰兒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

只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被理解

如果,嬰兒在面對死亡威脅,不去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那麼母親就無法知道孩子餓了,也不會第一時間去哺乳,這樣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死亡。

在孩子會說話之後,會慢慢的通過語言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媽媽,我想吃糖”;“媽媽,我想去動物園”;“媽媽,我要上廁所”;“媽媽,我…………”;這個時候媽媽或者他人能夠通過孩子的表達中來知道、理解孩子的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能力增加以及心理慢慢成熟,使得表達自己需求、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也越來越多。

如:想找朋友借錢,但又不好意思,就跑到朋友面前或者打電話訴說自己最近各種用錢,等等。

如果,朋友沒有聽出另外一層意義,以為你只是想要抱怨、發洩一下,就不會提及借給你錢的情況。但,如果自己提出想向朋友借錢,朋友瞭解到你這個想法和急用錢的需求,就會直接考慮借錢給你。

對於情侶或者夫妻之間,都會對:向對方表達想法和感受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認為對方主動是好的,自己提出來的就是“向對方要的”。

之所以存在這個想法是因為:在“對方主動給的”和“自己提出想法要的”,之間存在一個“對方是否關注自己,愛不愛自己的表現”。所以,很多女性都會想對方主動去給予自己,而不願意去表達自己想要什麼什麼的想法。

只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被理解

​​

情侶在熱戀期的時候,彼此被對方吸引,對對方充滿了好奇,這個時候會特別的關注對方的感受與需求,注意力會比較多的放在對方身上,對對方的各種行為表現都會非常在意,也會各種揣摩,一方面是自己想要去更多的瞭解對方,另一方是想要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與感受。

情侶之間在度過熱戀期之後,這種狀態就會慢慢的弱化,開始迴歸最平時的狀態,注意力逐漸的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這就使得很多時候,面對對方的一些行為表現就不再那麼敏感了。以至於很女性感到對方變了心,不再在乎自己、不在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