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著名油画作品《愚公移山》,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西安晚报


简单来讲,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一鼓作气,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幅作品体现了徐悲鸿崇高的爱国情怀,树立了文化抗战的典范。



《愚公移山》油画

这时期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抗战不但需要物资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思想上的改造。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名人的徐悲鸿站出来,以满腔热情创作了油画巨作《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素描稿

《愚公移山》是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出处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人,面对挡在自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没有被大山庞大身躯吓倒,而是决定搬走它,造福当地百姓。

他率领一帮带着各种工具的乡亲,夜以继日,坚持不懈地挖山,挖呀挖呀,最终感动了天上大神,在大神的帮助下,两座大山终于被搬走。



《愚公移山》国画

这个故事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那种顽强不屈,持之以恒,勤劳勇敢,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民族危难关头,极其需要这些精神来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加战斗力,从而取得抗战胜利。

徐悲鸿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故事的精神能量,用高超的写实手法把它们展现出来,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



《愚公移山》素描稿

在创作手法上,徐悲鸿中西合璧,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

画中人物结构准确,个个男子身体壮实魁梧,肌肉结实,有的抢起工具,准备用全身力量铲向土地,充满力量感。有的蓄势待发,握着工具观察着地形,寻找突破口。妇女,儿童和老者则在一旁给加着油鼓着劲。

整幅画面人物姿态多样,动静结合,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


鸿鹄迎罡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的来龙去脉


  《愚公移山》 徐悲鸿\t

  徐悲鸿的著名油画作品《愚公移山》,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又想表达艺术家怎样的思想和情怀……近日,中国嘉德2018年春拍上,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分外引人注目,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件有可能创下徐悲鸿油画拍卖纪录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愚公移山》的传说来自于战国时期的神话寓言集《列子·汤问》中的一段神话。它叙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派遣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两座山挪走的故事。毛泽东有一篇著名著作《愚公移山》,是其在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毛主席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表示共产党坚决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上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徐悲鸿开始有了创作《愚公移山》画作的想法,想以此表达国人的抗日决心和毅力,鼓舞和激励大众如愚公挖山不止的信念。

  1939年12月,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访问印度。次年2月,泰戈尔向圣雄甘地引见了徐悲鸿。徐悲鸿在为甘地画像中,从这位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身上,似乎看到了愚公的影像。8月24日,徐悲鸿开始绘制《愚公移山》,到11月时,他先后完成巨幅设色中国画《愚公移山》与两幅同名油画的创作。

  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的主要画面在于表现开山劈石的六位壮汉,他们身强力壮、筋骨结实,落笔前徐悲鸿为这些人物绘制了大量素描小稿。比如,徐悲鸿对于他们举耙动作就进行过详尽的素描分析,因为在画中最震撼人心、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就是壮汉们砍石开山的动作。为了便于创作,画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印度国际大学的学生甚至争做徐悲鸿画作的模特。画作中的一位长着大胡子的壮汉,其原型即是该校的一名厨师。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其中还有一些未见于《愚公移山》画作中的人物与动作的图稿。

  1940年11月,徐悲鸿告别泰戈尔后回到新加坡。1941年12月9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新加坡遭日机空袭,日军逐渐兵临狮城。徐悲鸿无奈,只得将自己创作的画作与收藏的书画、古籍陶瓷等,分藏于考古学家韩槐准的红毛丹园和南洋儒商黄曼士的百扇斋。为避日机轰炸,徐悲鸿又将藏于百扇斋的收藏品和包括《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藏到几个大木桶里,封上以后,埋到了钟青海校长所在崇文学校的一座枯井里。1942年1月,徐悲鸿登上新加坡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了新加坡。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9月,黄曼士、钟青海等人将藏于枯井的书画珍玩一一取出,并致函徐悲鸿。徐回信表示:为感谢钟校长冒日寇杀害的危险,保护枯井所藏三年又八个月,请任选取一件藏画,钟青海从中就挑选了一幅油画《愚公移山》。在1999年10月苏富比台北“现代中国油画、素描、水彩”专场拍卖会上,这幅油画《愚公移山》作为封面拍品上拍,经过激烈竞价,被台湾地区收藏家买到。2000年11月,这件作品第一次回到中国内地,参加了当时刚刚成立的嘉德在线的网上拍卖,最终以250万元拍出,又被台湾人买走。2006年6月,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从台湾征集到了徐悲鸿的这件《愚公移山》,最后以3300万元人民币拍出,被内地藏家买走,这次中国嘉德2018年春拍上拍的《愚公移山》就是这一幅。这是徐悲鸿创作的两幅《愚公移山》油画中的第一稿,尺幅较小,46×107.5厘米;另一件同名油画为第二稿,如今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尺幅为213×462厘米,两稿的画面构成和内容基本相似。这个第二稿在“文革”时期因卷放于潮湿的房间,导致画面颜色脱落。相比之下,第一稿《愚公移山》尺寸虽小,但保存完好,色调更为明丽。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是绘制同名油画之前的作品,尺幅为144×421厘米,比起两幅油画,画面左边多了一位挑筐壮汉与一头负重大象。徐悲鸿在画油画时,去掉了挑筐壮汉和大象,将国画中两位开山壮汉的位置进行了互换,并将背景的天空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作者 季 涛

西安晚报>\t\t \t\t2018年06月03日>\t 版次: \t <12> 艺术视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