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特色(2)

坦克炮技术

苏联坦克炮的技术发展脉络,可谓苏联坦克技术特色的一种集中体现。大体来说,苏联坦克炮技术,经历了移植阶段、自立阶段和专业化阶段三个不同的时期,形成了苏式坦克诸多技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特色(2)

首先,就移植阶段来说,所谓移植就是将其他火炮移装到坦克上。T-34的85mm坦克炮是由52K 85mm高射炮改装而来,100mm舰炮则发展成了D-10 100mm坦克炮,122mm加榴炮几经演变成为122mm坦克炮。坦克内部空间十分狭小的条件下,要将这些用于共他目的的火炮装在坦克上,至少在结构上要做一番改造。必须严格控制火炮伸入炮塔内的长度尺寸和后座距离。所以,一般坦克炮的后座长度还不及同口径地面炮的一半。同时,炮尾后切面超出回转中心的量值也均不大于20mm。要在成倍缩短的后座距离上,消耗掉火炮后座能量,后座阻力的增长自然十分严重。因此,坦克炮都按照固定炮的矩形后座阻力曲线设计驻退机,尽量使最大后座阻力趋向平均阻力,使之不至于过分增长。另外,火炮伸入炮塔内的尺寸小,对于长身管火炮起落部分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若采取炮耳轴内装结构,起落部分重心很容易落到耳轴前方。对此,如果坦克炮也象地面炮那样增设平衡机,靠不同射角时弹性元件的回复力矩补偿重力不平衡力矩,来控制高低机手轮力。否则,当坦克于行进间或短停射击时,车辆的振动和余振势必使补偿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周期性变化,时而与火炮起落部分重力不平衡力矩抵消,时而反使不平衡力矩得以加强。因而不仅不可能其正起到平衡机的作用,更将对火炮射击精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坦克炮结构设计中认其采取措施,实现起落部分自重平衡。总之,移植阶段的坦克炮设计特点,就是以其它长身管低伸弹道炮为雏型,仅在后座长度和起落部分平衡上做文章。

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特色(2)

从T-62 坦克开始,苏联专为坦克设计了115mm滑膛炮。该炮反映出此时期苏联坦克炮的主耍设计特点是,以反坦克为主要任务。为对付敌方坦克充分发挥坦克主用弹----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威力,而在坦克上首次采用了低伸弹道滑膛炮,甚至不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榴弹的射程和精度。同时,在结构设计中特别强调,火炮、弹药虽然是构成坦克三大性能之首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它又是坦克全局中的一个局部,在保证火力主要指标的前提下,其结构设计应严格服从和适应总体要求。如T-62 火炮的两段圆柱形身管和摇架方案,就是从压低火线高、缩小装炮口尺寸出发的。又如反后座装置下置布置,是从降低炮塔头部高度,缩小炮塔迎弹正面出发的。而所有这些,都是从减轻坦克全重、改善炮塔线型和提高防护能力这一总目标出发的。尽管这些并没有使坦克炮形成独立的设计理论,但从产品上,却摆脱了只是从其他现成的火炮中选型、改装的局面。作为一个专门的炮种,它已经由“尾随”走上了独立先行发展的道路。同时,苏联并未放松对高膛压、新弹种(贫轴弹等) 的研究, 而且利用发射高膛压脱壳弹时火炮的后座阻力不致于超过发射普通榴弹之值的特性,抓紧炮管自紧技术过关,并在其它结构设计中尽量兼顾承受高膛压的可靠性。只待上列技术过关,即可做到总体设计不作大的变化,性能又可大大前进一步,因而既照顾了当前坦克对抗之急需,使坦克三大性能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挥,又为改进车及后续车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坦克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特色(2)

至于苏联坦克炮的专业化阶段,则可以用2A46 125mm高膛压滑膛炮作标志。从T-64 开始,延缓到T-80才其正过关的高膛压坦克炮,在内弹道上不再象地炮那样以最小装药量、最小膛容为优先选择方案,而以小药室、高膛压作为方案的基础,在射击理论上不再以地面密集度作为限制后座阻力的依据,而以直接瞄准的立靶精度为准,因而容许后座阻力与车重的此值高达1.4 以上,为小车装大炮确立了理论依据;在方案评定上将火力诸因素中的狠、准、快列为主要目标。对于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实现装填自动化而向火炮、弹药提出的要求,予以高度重视,在设计方法上,严格采取系统工程方法,使坦克炮系统更好地与坦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苏联坦克总体设计紧凑的传统,得到更合理、更彻底地落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