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要选择宋太祖的后人作为皇位继承人?

用户5547788937


  话说公元1129年初的一个晚上,刚刚跑到扬州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赵构,正在跟妃子亲热,忽然房门被擂得山响:“大事不好了,金兵打来了,皇上咱们赶紧逃命吧!”这次真不是手下谎报军情,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带着五千金兵轻骑千里奔袭而来,没逮住赵构就烧了扬州。

  这就要了亲命了——谁都知道赵构这个时候是万万打扰不得的,着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赵构就落下了一个病根儿,这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说了,反正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生不出孩子来了。

  其实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的,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三个两岁两个四岁)都被金兵抢去了,两岁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岁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后不知所踪。而那个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更倒霉,虽然刚会说话就被封为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可见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刚刚三岁,又造反的苗傅和刘正彦“捉去当了皇帝”,结果苗刘被韩世忠干掉了,宋高宗这才“复位”,而三岁的赵旉则因为“宫女不小心使他受到惊吓”,夭折了。

  于是宋高宗赵构一生当了两次太上皇、亲生儿子赵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们可以相信,赵旉不是赵构授意干掉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根独苗,赵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绝后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赵构眼看着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风,就琢磨着从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找一个人做继承人——这一年是公元1132年,赵构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想找别人当继承人,那时知道自己这辈子也生不出儿子来了。为了避免找来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辈甚至爷叔行而自己不好当太上皇,赵构规定:只能从太祖皇帝的七世孙里面找(赵构是宋太宗六世孙),这样找来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乱不了辈分。这一海选不要紧,可真看出老赵家生育能力强悍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还自由地活着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个,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团!

  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会吃光赵构偷偷摸摸攒起来的私房钱,于是他下令:进行复赛和决赛!最终有两位选手脱颖而出站在了二十六岁(笔者看着二十六岁就想笑)的赵构面前,一个圆脸小胖子,一个豆芽菜小瘦子,年纪也就六七岁。赵构一看:这瘦孩子看着怎么比我还苦大仇深呢?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赵伯琮,听到叫他回家,并没有因为竞选失败而哭天抹泪,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往门外走。赵构忽然改了主意:“你回来,我再琢磨琢磨!”赵伯琮还是慢条斯理地回来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么看着这个年轻的“准干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只猫忽然跑了过来,赵伯琮还是瞅着赵构,那小胖子却飞起一脚,把那只猫踹飞了。

  赵构心里一哆嗦(估计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赵伯琮因为少踹了一脚,就向皇帝宝座靠近了一步,成为了“准太子”(估计赵构还想最后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并且先后被改名赵瑗赵玮赵昚(因为名字跟故事无关,我们就叫他最后名字赵昚)。赵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构的老婆之一吴皇后(当时是才人)看着老公有了新儿子,自己也想领养一个,就找来了五岁的赵伯玖,赐名赵豫,天天跟赵昚唱对台戏。吴皇后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喜欢“赵构的儿子”,不但她不喜欢,就连秦桧也不喜欢赵昚,还把赵昚赶回老家“服丧三年(赵昚亲爹死了)”,赵昚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弟弟赵豫也成了郡王了(赵昚当时受封普安郡王),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这时候赵构的第二道考题来了:就在同一天,赵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赵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时收到了十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是公元1155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变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赵昚生于1127年),而且都没有正式结婚,面对这十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说不动心,那得有赵构一样的毛病才行。这时候就看出老师的作用来了,赵昚的老师叫史浩,就是力主给岳飞平反的那个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赵构的小心眼,赶紧提醒赵昚:“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只能交白卷!”而赵豫的“老妈”也看出了门道,赶紧提醒赵豫:“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拼了小命儿也要好好答!”其实吴皇后这么理解也没错:赵构不行了,赵豫行,这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过了几天,赵构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赵构找人判卷(这事不能皇帝亲自干):赵昚一个没动,赵豫一个没剩!赵构宣布考试结果:赵昚满分,赵豫零分。吴皇后和赵豫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桧已经死掉了,赵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脚,少睡了一觉的赵昚,一步步从郡王变成皇子,又从皇子变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无收获的赵构也彻底死了心,把皇位传给赵昚,学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赵佶,当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

  而不管是那个小胖子还是赵豫即位,特别是赵豫,跟秦桧一直关系不错,给岳飞平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赵昚成了后世称道的“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赵昚“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然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


半壶老酒半支烟


这是宋高宗的无奈之举。

首先,“靖康之难”中,北宋皇室近支,尤其是“濮王后裔”,几乎尽数被俘。这也是皇九子的康王得以继位的根本原因。

最初,在宋高宗赵构看来,这真的是天大的运气。他也想永远把握住这个运气。于是,后来,无论是谁,说要“迎还二圣”,宋高宗跟谁急。即使是岳飞这样的功臣也不行。赵构可不想把这得之不易的宝座拱手让人。



而且,宋高宗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旉。估计是出于皇位的稳定性,能由自己这一系继承。赵构早早地把儿子立为太子。

然而,后来因为执行“宋朝的祖宗家法”,对武将太苛刻过分,导致了“苗刘之变”。高宗逃跑,赵旉在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很快,张浚平乱成功,高宗回朝。然而,由于受到惊吓,太子赵旉却一命呜呼,年只3岁。宋高宗和赵旉的生母伤心欲绝,然而人死不能复生。

当时的宋高宗才二十多岁,而且,宋高宗除了去世的太子,还有5个女儿。按说,再有孩子是没啥问题的。然而,宋高宗继位的最初几年,正值多事之秋。据说,在一次金兵侵犯时,宋高宗正在进行房事。因为早已得了“恐金症”,一听说金兵来犯,吓得落下了病。虽然,赵构是宋朝三百年里在位时间排第二的皇帝,也是中国2000年皇权历史上少有的活过80岁的皇帝。然而,经此一变,从此,宋高宗再也未得子嗣。

这也是为什么,宋高宗不得不选宗室成员继位。



至于,为什么选太祖一系,而非更近的太宗一系,或者是秦王赵光美的后裔。跟当时的一个说法有关。

据说,从金国逃回来的人说,金国当时的皇帝、金太宗完颜晟,相貌很像宋太祖赵匡胤。于是,流传一种说法,说是太祖要借金人之手,夺回他的天下。

“烛影斧声”的说法,在宋朝就已流传,说是宋太宗赵光义杀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从而抢得皇位。而且,后来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离奇的英年早逝;以及按照“金匮之盟”可以继位的赵光美的无端被贬,继而死于贬所(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从某种程度上,都为这些做了注解。

当然,这种说法,估计皇宫之内是禁止流传的,尤其是皇族内部。然而,经历天下大变的过程中,想必宋高宗也略有耳闻。加之金人的屡屡侵犯,不得不使宋高宗相信“历史传说”和“今时流言”。

总之,一系列综合因素,最终迫使宋高宗赵构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继承皇位。于是,两宋出现了一个情况——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及其后人;南宋,除了宋高宗赵构,其余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后裔。


漫卷诗书


我们先不说原因为什么选择宋太祖的后人的作为皇位继承人,我们先来看看宋高宗爸爸宋徽宗有多少儿子,他们的结局如何?

可见宋徽宗有子38位,但是只有赵构逃离出了金人的魔爪,其余的儿子出了早夭的,都被俘虏至金国,最后死在了金国,宋徽宗真是最坑儿子的爹。

我们再看瞅瞅宋高宗赵构有多少儿子,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赵旉,不过却早夭了。其实赵构脱不开干系,当年(1129年),金兵南下,此时已经当上皇帝的赵构却畏敌如虎,一路从南京(今河南商丘)逃窜到了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当时他的手下苗傅和刘正彦不满赵构近臣的横征暴敛,于是发动政变,扶立赵构之子年仅2岁的赵旉为皇帝,不过这场闹剧仅存在了28天。

赵构复位之后,就不停的向晋朝乞降,要求金国可怜自己不要南下。同年五月,赵构携赵旉离开杭州,北上建康(南京);七月,赵旉在建康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走路不小心绊到了地上的炉子,发出巨响,可怜这个只有二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按理说,死了赵旉还可以再生几个赵旉的,不过终其一生就只有一个亲生儿子。据说有一次金兵侵犯时,宋高宗正在进行房事,突然手下来报“金人来了”,由于惊吓导致阳痿,并丧失了生殖能力,一直没有医治好。

这样一来,自己生不出儿子就只能过继皇室宗亲的儿子。在“靖康之难”中,北宋皇室近支,尤其是“濮王后裔”,几乎尽数被俘。但是宋太宗的后裔还是存在的,但是赵构却没有选择与自己血缘更近的宋太宗的后裔,而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疏远的宋太祖的后裔为嗣,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过继儿子的事情其实早在宋仁宗的时期就有过,宋仁宗过继赵构的曾祖父赵曙为嗣,宋仁宗病逝后,就发生了宋英宗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濮议”。宋高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宋高宗自然就舍近求远了。另外此时宋太宗和宋太祖的后裔与赵构的关系其实也无异了,毕竟亲支“濮王”赵允让的后裔几乎都被俘虏到了北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皇位更替是不正常的,“烛影斧声”就是出自二者皇位更替的故事。根据古代一些笔记,当时金宋境内都流传有一个传闻,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相貌极类宋太祖,所以民间流言乃是赵匡胤为其弟夺其子位帝位而转世复仇。宋高宗生母韦太后也相信了这个传言,劝赵构传位太祖后人以解太祖太宗二系世代恩怨,立孝宗为嗣很大程度上是高宗听从韦太后的意见。

又根据《孝宗本纪》记载——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是诏选太祖之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
“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曰:“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高宗曰:“此事不难行,朕于‘伯’字行中选择,庶几昭穆顺序。”而上虞丞娄寅亮亦上书言:“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望陛下于‘伯’字行内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高宗读之,大感叹。”

这段话记载了宋高宗与群臣准备遴选太祖后裔的对话,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对太祖(文中的艺祖)传位于太宗的美德,而他的后裔不能享国,很多人为之惋惜,另外其实深层次是此时宋太祖的子孙与平民无疑,不管从中选立何人,都在朝中无任何根基,便于宋高宗控制。

宋高宗虽然宁愿屈辱议和,也不愿意岳飞北伐,重用秦桧,害死岳飞父子。但是玩政治还是有一套的。他在为36年后,传位给养子赵昚,还当了25年太上皇,80高寿才死,真是坏人多寿。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宋高宗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他的父亲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徽宗。他的兄弟也就是北宋最后的一位皇帝宋钦宗。

在宋钦宗执政的时期,发生了“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皇帝被女真人俘虏了,联同他们一起被俘虏的还有宋太宗赵光义的所有皇子皇孙,都被女真人一网打尽,他们被女真人带走当奴隶去了。

至此北宋灭亡。

可以说当时唯一的一个宋太宗赵光义的直系后代康王,也就是赵构逃掉了。由于他的血统最正统,所以他被推举上来当了皇帝,宋高宗就是赵构。

赵构虽说建立了南宋,但是他对女真人的忌惮,就如同耗子见了猫一般。只要女真人来打大宋,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逃跑,他跑到山里,女真人就追他到山里,跑到海上女真人就追他到海里。

可能是因为逃跑的过程中受到了过度的惊吓(可能是),宋高宗赵构竟然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在他唯一那个儿子死掉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孩子了。

为了让宋家的江山继续传位下去,在选接班人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选择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来当了。

之所以选择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来当皇帝,原因有两个。

一个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没人了,活着的都被俘虏了。

另一个就是宋太宗当年是夺了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

在宋太宗那支血脉无人可选的时候,就只能选远支亲戚宋太祖的后人来当皇帝了。

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宋高宗赵构就在全国内把赵匡胤的后代,召集在一起。然后经过层层的海选,最终选择了两个小孩来作为未来的国君储备着。

这两个人赵构把他们放在自己身边,随时考核他们两人的能力。赵构要看看,他们两个究竟是谁能胜任皇帝的这个位置。

经过长达十年的考察,最终赵昚胜出,他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孝宗。据说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汉史趣闻


第一、宋太祖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血统最为纯正。但这是次要原因。

第二,宋太宗一系因为继承正统,大多供养于京城,靖康之难基本一锅端(不然皇帝能轮到赵构?)而太祖一系,因为失去了正统地位,反而子嗣兴旺。

个人估计,高宗皇帝也不想选太祖一系的,实在是没法了哈。不过,他眼光还算不错,继位的孝宗可以说是南宋王朝最好的皇帝。


孤独行者61502037


早就回答过类似问题了,便于控制。

没选太宗系恰恰是因为南渡宗室里太宗系人太多了,齐安郡王以“阖门百口”保岳飞清白。太祖系一共两支,偏选了弱势那一支,储君的父亲不过一个小官,不可能被追封为皇帝,储君也会对高宗感恩戴德。万一高宗出奇迹生了儿子,踢掉这个储君也很容易。

一个连亲爹妈妻妾女儿都不顾的极品会因为所谓托梦决定传位对象?


我不是Henry


这也是因果报应!本来宋朝就是宋太祖的天下,宋太祖的后人再掌天下,也顺应天意民心。如果按因果循环之说,靖康之变时,金人俘虏了宋太宗的大多数子孙,宋高宗是唯一漏网之鱼。论说宋高宗身为南宋之主,想开枝散叶比平常百姓容易太多,到最后仍是无后!唯一儿子,还早夭!还有宋太祖的后人,离开权力中心,却在这次人祸之中安然无恙!这么许多不可思议的事,都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应该说宋高宗年老之时,思前想后,一千个不乐意,还是很无奈地选了宋太祖的后人做为自己的接班人!


神话10315762


这个事情还得说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正史没有记载,此后也难辨真伪,但没有这个传说,后来的一些说法也就无法成立。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当然,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后半段是说,让赵光义百年之后将皇位传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昭再传与赵德芳。可是,赵光义登基之后却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这两个在“金匮之盟”上的人都不在了,赵光义便顺利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即宋真宗。

于是,宋朝的皇位就一直在太宗的子孙这一脉里传续。到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后,这个所谓“金匮之盟”的传说竟然越传越真。加之,宋徽宗的子孙出了高宗之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高宗本人由于受到惊吓之后丧失了生育能力。此时,传位于太祖一系的呼声就渐渐高涨起来。

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

于是赵构终于想通了要在太祖子孙当中找继承人,最终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因此,赵构实际上承认了“金匮之盟”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