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家長要先學會傾聽

親子溝通 家長要先學會傾聽

蘇恭華老師

日前,廣東省陽江市第三中學專職心理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蘇恭華,做客微課堂(由貴陽市袁章奎心理健康教育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以《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為主題,以情景化視角,就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一話題,與群裡的貴陽家長分享經驗。

親子溝通 常有這些絆腳石

首先,蘇老師分享了自家的一個家庭場景:

侄女:我和你們說一件很搞笑的事。侄女爸:嗯,什麼事?侄女:一件很搞笑的事,我們班同學給陳老師取了一個花名。叫做.······侄女爸(打斷):怎麼可以這樣!學生給老師取花名!侄女:我們大家喜歡他啊!上課累了,他就給我們講個笑話,所以大家都叫他吹水陳······侄女爸(打斷):不管怎樣都不能亂取花名!侄女(嘟著嘴):又不是什麼壞事······侄女爸(打斷):反正就是不行,別說了,吃飯!

通過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常見的一個例子,蘇老師表示,這個孩子其實只是跟家人分享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是她的初衷。但是她的爸爸卻責備她,從家長的角度看,爸爸希望她尊重老師。兩個人都沒有錯,只不過,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誤會了彼此。

而這也是許多家庭中,家長與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一般會有“12種反應類型”,分別是:1、命令;2威脅;3、教訓;4、建議;5、說服;6、貼標籤;7、表揚;8、辱罵;9、分析;10、安慰;11、詢問;12、轉移。

這12種方式被稱為親子溝通的12大絆腳石,其中任何一種絆腳石都會阻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比如說,孩子放學回來告訴家長:小明把我的書本弄溼了。此時,家長會怎麼說呢?

如果是命令、指示的方式的話,父母會說:那你就朝他身上灑水,把他的書本也弄溼。

如果用威脅或者警告的方式,父母就會說:如果你跟別人打架,就不要怪我不客氣了。

如果用教訓、說教的方式,父母會說:你們是同學,你應該原諒他,不應該打架。

如果用建議或者忠告,父母會說:你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去批評他。

說服、辯駁的方式:沒事的,水灑在臉上,可以讓頭腦更加清醒;書本弄溼了可以曬乾,沒有必要揍同學。

貼標籤評判:你是個沒腦子的人,就知道打架,從來不想想怎麼去解決。

表揚、讚美: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很好的解決這件事。

分析、解釋:他把水灑在你臉上,可能是跟你開玩笑,他跟你開玩笑,說明你們關係很好,把書弄溼可能是玩得有些過火,也許他內心也很愧疚。

安慰、同情:同學之間灑點水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用計較,書不就是溼了一點嗎,也不影響,算了,搞好同學關係最重要。

詢問、調查:他用什麼水灑的,衛不衛生?書弄溼了多少,還能不能用,他有沒有向你道歉?

轉移、退縮:過去的事情就算了,別再想它了,還是想想怎麼完成你的作業吧。

蘇老師請家長們進入情景,對照一下,自己採用的是哪種方式。

返回到蘇老師侄女的那個例子。如果換成以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回應,結果會不會不同呢?

侄女:我和你們說一件很搞笑的事。侄女爸:嗯,什麼事?侄女:一件很搞笑的事,我們班同學給陳老師取了一個花名。叫做吹水陳······侄女爸:哦?為什麼叫吹水陳?侄女:上課累了,他就給我們講個笑話,所以大家都叫他吹水陳。侄女爸:看來你們很喜歡他。侄女:是啊······侄女爸:我懂了,但是喜歡老師也不能取花名,還是要尊重老師。

蘇老師表示,同樣的場景,如果家長這樣表述,孩子其實更願意接受。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先跟後帶”。

積極傾聽 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做開門人或者是反饋信息加標明感受。”蘇老師隨即分享了積極傾聽的方法:

做開門人:不明確表明意見的反應:哦!真的!嗯!還有嗎?我懂了。接下來呢?怎麼樣啦?真有意思!簡直不可思議!是嗎?

做感興趣的人:快講給我聽聽。很好,繼續說。那你想怎樣?咱們一起討論。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接著講,我感到太有意思了。

以上這些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打開交流的大門。父母在講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只不過是一直通過鼓勵的方式。

如果是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的話,家長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孩子放學回來,臉色看著有點不對勁,或者情緒不好,此時,家長可以主動上前表示:媽媽覺得你有點不對勁,你可不可以跟我聊一下?又或者,你看起來不太好,我們要不要談一談。

當然,一旦孩子開講,家長充當的就是傾聽的角色,不要有任何評判性的語言,要多聽孩子講。

再回到灑水的那個例子,如果孩子回來告訴你:媽媽小明將我的書本弄溼了。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則可以跟孩子說:嗯?哦!真的嗎(表示驚訝)。

而如果用反饋信息加標明感受的方式,則可以說:那你一定很傷心吧,小明把你的書本弄溼了。

再比如,孩子說:我不要上床睡覺,房間裡黑黑的,有好多鬼。

如果用開門式的話,可以說:啊?哦,有鬼啊!順著原來的話題,幫助他說出心裡話。

但如果家長說:怕什麼,你都是男子漢了,還怕鬼!或者說,這個世界上沒有鬼的,不用怕!孩子反而覺得委屈,為什麼我明明很害怕,你卻不聽我講呢。

蘇老師強調,當孩子想跟家長聊,但是家長打斷了聊天的機會,可能以後孩子就不會再願意跟家長敞開心扉了。

當然,除了開門式的方式外,也可以採用反饋信息加標明感受的方式。而反饋信息裡的信息,其實就是孩子在話語裡談到的內容,家長需要抓重點,分析一下,孩子說這麼多話,究竟是想表達什麼,然後再去感受,當孩子說出來之後,孩子內心的感覺。

比如,我不要上床睡覺。家長在反饋信息裡,就可以重複這句話:“哦,原來你不想上床睡覺,覺得關燈後房間黑黑的,感覺有很多鬼。”再加上標明感受的話:“你感到有點害怕,覺得恐懼。”而當家長和孩子把話題聊開了,孩子就會有應對,就有了面對問題的勇氣。( 孫維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