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葉俊新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當年紅四軍走過的平遠東石洋背古驛道。

廣東有個紅軍長征英雄林欽才,但跟他一同參加紅軍的紅一軍團報務主任林輝士卻一直不為人所知。1941年,毛主席為《通信戰士》雜誌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長征中居然有3名“千里眼、順風耳”(電臺工作人員)是廣東平遠東石人:林輝士、林盛緒、林昭鼎(後兩名是革命烈士)。筆者在贛州市黨史室原副主任凌步機、平遠東石毓秀書院管理人員、老紅軍後代林宏等同志幫助下對他們進行了考證,現簡介如下。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林欽才

林欽才:為紅軍長征渡烏江22勇士之一

《紅星報》公佈的“軍委獎勵烏江戰鬥中的英雄”22人只列舉了20個名字,沒有“林欽才”,其中領導幹部“八位同志”只列了7名,漏了1名極可能是林欽才。

1.《林欽才追悼詞》中言及林欽才“是突破烏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林欽才(1907—1987),男,又名林欽材,林子欽,俗名赤馬五,平遠縣東石鄉靈水村人。1931年和1932年在紅軍第二師第四團政治處任宣傳員、中隊長,參加過江西樟樹、湖南長沙、江西吉安等戰鬥,1933年到1934年在紅軍第二師第四團機槍連當指導員。參加長征,任長征開路先鋒二師四團政治處黨總支書記,經歷了突破烏江天險、巧奪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盧定橋的戰鬥,爬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歷盡艱難險阻,跋涉萬水千山。抗戰期間因病傷纏身,全身傷痕17處,被留在延安後方工作。淮海戰役中任擔架團團長。林欽才於1976年9月在佛山郵電局黨委副書記兼政治處主任任上離休,1987年1月2日逝世,終年80歲。佛山郵局所提供的《林欽才同志追悼詞》中非常明確稱讚林欽才“是突破烏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紅星報》(長汀楊成武紀念館)。

2.報紙趕新聞難免會有疏漏

當年戰事非常緊張許多長征勇士的名字沒留下,有些有名字不一定就能找到籍貫,也因為保護家人,參軍後戰士往往就改了名。1935年5月飛奪瀘定橋22勇士只知5名: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另一名副班長劉梓華,解放後經過艱難尋找無獲,後很偶然的在其家鄉找到。參加飛奪瀘定橋勇士有些就是渡烏江勇士,如林海雲。飛奪瀘定橋勇士標準:“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根據羅華生將軍口述)。報紙新聞也難免存在不充分或誤差。獎勵渡烏江22名勇士只列出20名。

我們來看該1935年1月15日《紅星報》第68期刊載《軍委獎勵烏江戰鬥中的英雄》所列名單:

“三連長毛正華獲得紅星獎章一枚,其餘每人獎軍衣一套” 。毛振華(毛正華)貢獻非常突出,其餘獎勵軍衣的一定是當時未犧牲的渡江英雄。

“領導此次戰鬥的主要幹部:一營長羅有保、三連長毛正華、機連長林玉、二連政指王海雲、二連青幹鍾錦友、二連二班長江大標、二連長楊尚坤等八同志”。領導幹部“八同志”只列7名。王海雲即“王德雲”,楊尚坤即“楊尚堃”(楊上堃)。

“涉水及撐排的:西市機連孫明、山西王家福、西城王友才、林玉、西城三連三班長唐佔欽、西市賴採份等五同志”。涉水及撐排的“五同志”列了6名,“林玉”再次出現。根據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回憶(《楊成武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頁):“山西”、“西城”、“西市”是紅軍部隊代號,分別代表師部、四團、六團。

“英勇衝鋒頑強抗戰:戰鬥員曾傳林、劉昌洪、鍾家通、朱光宣、林文來(新戰士)、劉福炳、羅家平、丁勝心等九同志”。英勇衝鋒頑強抗戰“九同志”只列了8名。在《威震敵膽的鐵軍:戰爭年代的葉挺獨立團》一書中增加了2位戰鬥員:第一次強渡的“溫贊元”和水中架橋的“羽輝明”(《威震敵膽的鐵軍:戰爭年代的葉挺獨立團》,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頁)。該書所注依據也只是《紅星報》第68期報道,僅代表編者自己觀點。“溫贊元”和“羽輝明”兩同志出現在該報同期《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第一個戰鬥》,有可能已犧牲而未在獎勵之列。另《威震》一書所列渡烏江領導幹部之“林玉”記為“林玉式”。也不排除“機連長林玉”即是原機槍連指導員林欽才化名,為突出一線幹部戰士,立功的黨務工作者隱去其名。

 3.在參加渡江指揮的開國將領回憶裡,林欽才確實是過江干部

楊成武在其回憶中特別明確提到林欽才(林子欽)過了江:“總支書記林子欽和青年幹事黃春美考慮到一營沒有教導員,為了協助一營長指揮部隊佔領敵人陣地後向縱深發起攻擊,也和他們一起過了江”(《楊成武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頁)。

林欽才在任四團黨總支書記前,是機槍連指導員,因此由二師直接派任渡江火線指揮並直接參戰,獲軍委獎勵。根據時任紅軍二師政委劉亞樓(開國上將,當時親到四團指揮)在1936年《紅軍長征記》渡烏江“江邊劇戰”一節中描述:“過去了一排人,並派了共產黨總支部書記林欽材同志、保衛局特派員周清山去領導火線政治工作,第一營營長羅有保同志也過去了”。

據耿飈回憶,在“奪取天險婁山關”前的偵查和群眾工作中,“楊政委(楊成武)也興致勃勃地和群眾談著話,總支書記林欽材帶著一隊宣傳員也來到人群中向群眾開始宣傳黨的主張和政策以及紅軍的任務,說明人民的貧窮和痛苦是由何而來”(《星火燎原》,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版,第15節)。黨總支書記“林欽材”和黨總支書記林子欽都指林欽才,他列入軍委表彰的“烏江戰鬥中的英雄”中領導幹部“八同志”之一是恰當的。

突破烏江勇士應為:《紅星報》公佈獎勵的毛振華、羅有保、楊尚坤(楊上堃)、林玉(或林玉式)、王海雲(或王德雲)、王友才、鍾錦友、江大標、唐佔欽、劉昌洪、鍾家通、丁勝心、朱光宣、林文來、劉家福、羅家平、孫明(孫明山)、賴採份、曾傳林、劉福炳等20人。林欽才、溫贊元、羽輝明、周清山、黃春美等5人中有2名是表彰英雄,領導幹部林欽才可能性大。為不忘英雄,烏江戰鬥英雄也不妨定為25勇士。

林欽才在其回憶整個長征過程中一點都沒提到自己,文字則挺生動,如很少人知道毛振華等渡烏江前還有一次試渡:“十多個熟水性的勇士挑選出來了,他們每人帶一支駁殼槍出發前喝了些燒酒,脫光衣服,用毛巾將全身擦紅,然後噗通噗通一個個跳下水去”。《林欽才悼詞中》評價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為人民服務”“從不居功自傲”“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現相關紅軍長征所有紀念設施名錄中均未列林欽才之名。我們應該記住這個廣東平遠籍的長征無名英雄——林欽才。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林輝士:紅色電臺報務主任

1930年5月14到31日,林彪等率紅四軍一縱隊第三次來平遠共18天,在縣城仁居幫助平遠建立了縣革命委員會、縣赤衛模範大隊。1930年5月21日,紅四軍第1縱隊第1支隊由仁居經畲腦分兩路進入了東石,一路經大路洋背,一路經小路出冷水坑。支隊長是王良,黨代表是李賜凡,副支隊長兼第1大隊隊長是陳光,他們負責指揮紅軍解放了東石、壩頭,“在東石圩上當即宣佈成立平遠縣第三區革命委員會”。根據當時參加暴動的中共平遠縣委書記李巴林回憶,在紅軍帶領下,每日出動赤衛隊“打土豪分田地”總在兩千左右,轟轟烈烈、熱火朝天,“三更半夜還在高呼,響徹雲霄,聲振屋瓦,連林中的鳥雀也睡不著”,“行動遠達小柘、中村各地”。政工隊隊長李萬炎回憶:在收果實中,送給紅四軍“光洋2000多元、馬一匹、糧食20餘石、豬5條”。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當年紅四軍走過的東石洋背古驛道。

參加暴動的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在東石軍民聯歡會上,展開“光榮參加紅軍”的運動,以自願原則。根據現存資料平遠東石有林欽才(靈水)、林輝士(林輝緒,麻塘遷冷水坑)、林盛緒(林聖緒,靈水)、林昭鼎(靈水)、林時登(白岃下)、林欽文(林敦文,白岃下)、丘貞祥、丘文祥(樹頭塘)、劉天輝(少嶺背遷泗水)、林連彬(麻塘)、林添奎、楊海興(麻塘)、黃毓秀(坳上)、林仁盛等14人參加了紅四軍。李巴林回憶東石參加紅軍的大部分都參加了長征,“解放後林欽才一人曾得到光榮南歸”。現有確實證據參加長征的4人中,3人是電臺工作人員。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東石冷水坑古道(本照片林宏提供)。

林盛緒烈士(1914—1935),男,又名林聖緒,東石鎮錫水村人。擔任四軍1縱1支第1大隊通訊員,後任2師4團電臺工作人員。1934年參加紅軍長征,1935年在雲南犧牲。林盛緒犧牲有三種記載,一是1930年在浙江犧牲,二是在蒙古沙漠被日機炸死,三是林欽才回憶“長征中在雲南被敵機炸死”。

林昭鼎烈士(1912—1937),男,東石鎮靈水村人。紅四軍1縱1支第1大隊通訊員。1934年參加長征,為電臺工作人員。1937年在陝西犧牲。

林輝士事蹟一直比較模糊,其侄女稱他為“電臺臺長”,林欽才回憶他“長征後在陝北病死”。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當年紅四軍走過的東石洋背驛道古樹。

1.電臺隊是長征先鋒和首長決策的“順風耳、千里眼”。

電臺工作人員提供的準確信息通常對每次戰鬥都起到關鍵性作用。長征中,宿營地房子少,“哪怕只有一間牛棚,連軍團首長都露營而把棚子讓給電臺作報房”。在開國將帥們的長征回憶和傳記中均常直接引述電報內容,從中可瞭解、還原最真實原始歷史,如:

“12月31日:(文電5)紅四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經白水、巖頭、花龍口、老街、猶家壩,進抵烏江江界河渡口南岸”。

“1935年1月1日:(文電6.7)第二師第四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於江界河強渡烏江未果”。

“1月2日:(文電8)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楊得志、政治委員黎林)由回龍場渡口擊潰黔軍第八團萬式炯部,強渡烏江成功”。

“第二師第四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在江界河渡口用竹筏強渡烏江未果。入夜後再次強渡,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率四名戰士登上北岸”。

“1月3日:九時,第二師第四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在江界河發起猛攻,擊潰江防黔軍第三旅林秀生部第三團、教導團、獨立團,強渡烏江成功。十五時,紅四團全部控制北岸渡口及高地”。

據中央軍委無線電營營長羅若遐回憶:遵義會議後四渡赤水戰役期間,及時簽發了300份電報,其中由朱總司令親自簽發的電報就達200份以上。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林欽文回憶節錄。

2.懵懵懂懂入了紅軍宣傳隊

林輝士(1914—?),男,又名林輝緒,在東石鎮麻塘村出生,小時賣到冷水坑。1930年5月參加紅四軍1縱隊第1支隊,任1大隊部宣傳員。

當年與林欽才一起參加紅四軍的林欽文(林敦文)撰寫了《林敦文回憶錄》(平遠黨史室資料),他在“聽信五哥,當上小紅軍”一節中,介紹了林輝士參軍情形:“民十九年庚午歲(1930年),紅軍林彪部一個支隊(約一營)到平遠,一個連駐山子坳(上舉)”。當時青壯年都去參加革命活動,“曾慶祿率成員,成立縣府(區)革委會,村間留下婦幼”。林輝士等才16歲,是懵懵懂懂就隨林欽才參加了紅軍的,“五哥(即林欽才,被稱“赤馬五”)廿多歲,遇上林仁盛、林輝士(和)我,三人同年十六歲,五哥說:我們去縣城玩玩好嗎?大家說好”。林輝士四人原到縣城仁居,但到上舉山子坳後,晚上夜行卻去了閩粵交界的下壩圩。林欽才說:“跟他們走看看,有我在不用怕”。王良很關心小同志,“連走幾天,累了走不動,支隊長讓我三人騎馬”。他們雖紅軍到汀州後,一起被編入政治處宣傳隊,林欽才是“小隊長”。宣傳隊的主要工作有:壁上寫標語,調查土豪地主,召開群眾大會,沒收穀物分發等。他們有蘇武牧羊調演唱紅軍紀律歌,三條紀律:①聽指揮②不怕死③不貪財。八項注意:①愛護百姓②保護商人③打土豪要歸公④不拿百姓一針一線⑤買東西要給錢⑥借東西要還⑦損壞東西要賠⑧不欺婦幼。“每到一地都要記帳,並書留言,日後奉還”。後來攻克于都縣城。得一批款,部隊轉回沿路還帳,把錢放在他們家裡”。

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

圖為當年紅四軍走過的東石洋背古驛道。

3.從中央蘇區紅軍電臺學員到長征時期一軍團報務主任。

1930年底,林輝士所在部隊參加龍崗戰鬥,該戰紅軍殲滅敵18師張輝瓚部的52旅、53旅,並繳獲敵師部一部收報機。1931年6月到10月到于都參加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第2期(該期學員20人:李白、鄧國鈞、歐陽楓、鄭執中,劉子玉、羅閩初、林永桂、鄒畢兆、林輝士、陳志東、周天風等)。12月14日,國民黨第26軍於江西寧都舉行起義,起義時帶來的8部電臺,五軍團留下4部,編成17、18、19、20等4個分隊,分別配屬於五軍團軍團部、十三軍、十四軍和十五軍,其它四部電臺由紅軍總部統一調配使用,20分隊配屬十五軍。林輝緒在培訓結束後被調到20分隊。(杜平:《電波英雄懷紅心》,見《紅軍的耳目與神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信兵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頁)1932年2月紅軍圍攻贛州未克,撤離後,十五軍調歸一軍團指揮,20分隊即隨一軍團軍團部工作。先後參加了漳州、水口、樂安、宜黃和滸灣戰鬥。1933年2月,一、三、五軍團密切配合,在宜黃南面的黃陂一線山區殲滅敵52、59兩個師。電臺隊監護排的同志與軍團部的警衛連活捉國民黨59師師長陳時驥。1934年參加長征,林輝士任一軍團電臺報務主任,在“抗日戰爭時犧牲”。(汪名震:《從寧都起義到西路軍》;林青:《從白色到延安》;見《紅軍的耳目與神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信兵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頁、第110頁)。

林輝士明確在抗戰時期犧牲,但未知犧牲具體情況,如果被敵機炸死,當由民政部門申請批准為烈士為當。以弘揚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毋忘先烈,激勵後人。

葉俊新,梅州市平遠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