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 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傅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源流二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傅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傅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傅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託潰落的傅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傅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陽城名為姓氏者,稱傅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傅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源流三

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 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巖(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傅氏正宗。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堯子丹朱之後,《國語》記載:(周代丹朱之神顯靈時)。王使夿宰忌父帥傅氏及祝、史奉犧牲、玉鬯往獻焉。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太傅,亦稱師傅,簡稱傅,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傅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置師傅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傅”。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傅”,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傅稱“太師”,各王所屬之傅稱“師”。在歷代太傅、師傅、傅、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傅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傅氏,世代相傳至今。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始祖

傅姓得姓始祖傅說, 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巖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巖,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傅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傅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佈於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傅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傅姓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傅姓聚集地區。明朝時期,傅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傅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兩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餘年,傅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傅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0萬,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萬增到610萬,增長了約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東等五省,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鄂魯冀兩塊傅姓大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陝西南端、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傅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貴州南部、雲南北端、桂粵閩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魯蘇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陝西南部、甘肅南帶、遼寧西部、吉林大部、黑龍江中部、內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31%的傅姓人群。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郡望

北地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漢移治馬陵(今甘肅慶陽),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漢高祖劉邦置郡,劉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興商堂:商朝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裡,他夢到聖人來到他面前。這位聖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大。於是武丁就畫了那聖人的像,命許多人去找,結果在付(傅)巖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隸,正在那裡築牆,他很像武丁夢中見到的人的模樣。他就是傅說。人們將他請到朝廷,他後來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是歷史上的名宰相。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字輩排序

1996年各支合派:“成維世紀顯達昌榮廷佐武宗盛繼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興國培育群英清正廉潔萬代常春”。

古代名人

傅奕(555年-639年),相州鄴(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唐初學者。精於天文歷數。的反佛鬥士。 [27] 曾做過隋朝禮部的屬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學方面,精天文歷數,極力反對佛教對民眾的危害,建議皇帝把十萬僧尼配成夫婦,繁育後代,益國足兵。後來,他又上書十二論,揭露寺院“剝削民財,割截國貯”,“寺多僧眾,損費為甚”,“軍民逃役,剃髮隱中”等流弊。他還指使兒子用羚羊角擊碎婆羅門僧的假佛牙,當眾揭穿佛徒的騙局,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佛教神學的鬥爭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晉以來反對佛教思想的言行為《高識傳》共十卷。

傅友德(?-1394年),安徽省宿州市人,明朝開國名將。少驍勇,善騎射,元末參加農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後歸明玉珍,再從陳友諒,均無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傅友德率眾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潁國公,曾為明朝一統天下,尤其是明對西南地區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百家姓》之——傅姓來歷

當今,傅姓的人口已達610萬,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