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疫苗危機比十年前的奶粉危機更甚

但凡傷害到孩子,民意是要跟你玩命的。

社交媒體上《疫苗之王》刷屏,問題疫苗事件徹底點燃人們心中的焦慮和憤怒。輿情洶洶,因為觸及到公眾最敏感和脆弱之處。人人自危,迫使人人吶喊。

如果問題疫苗只是偶發性事故,公眾自然不會慌得一批。巴菲特有句名言,當你發現廚房有一隻蟑螂的時候,它絕不會只有一隻。《疫苗之王》的寫法雖有誅心之嫌,但將“陳年舊賬”打包的效果,使公眾驚詫發現,東窗事發的長生生物是有“前科”的,關聯公司是有“劣跡”的,核心人物是行過賄的,但他們並沒有被嚴懲,反而走向人生巔峰。這背後,不僅僅是資本的原罪、政商的渾濁,同時也是監管的失守、虛化和缺位,一而再的。

像這次,25萬支劣質疫苗,僅僅罰款344萬元,於公眾觀感而言,不啻罰酒三杯。這樣的區區罰款,與其是說懲罰作惡,不如說是鼓勵作惡,既不能取信於民,也不能取悅於民。

在疫苗上作惡斂財,是可忍,孰不可忍。憤怒是真實的,是其來有自的,但憤怒也經常溢出和漫灌,從對一家公司或幾家公司變成對行業、國產和制度的不信任。在這種恐慌井噴期和權威真空期裡,政府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向公眾信息對稱、答疑解惑。正如人民日報所言,一查到底,方可紓解公眾的焦慮。人們最大的焦慮,不在於長生生物的造假,而在於能否把“長生們”關進制度籠子裡。

事實上,此次問題疫苗的發現,源自監管部門的曝光,藥監功不可沒。政府並沒有捂蓋子,接下來,政府還可以做得更好。這不僅包括對涉事企業予以政策和法律上的問責,更要對整個疫苗生產、流通和使用的監管過程查漏補缺,層層設防,提高犯錯成本,釐清犯錯邊界。

疫苗危機,比十年前的奶粉危機更甚。因為十年前,我們還能辯稱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十年過去了,國產奶粉還沒有從信任危機的泥沼中爬出來,疫苗卻沒有吸取教訓,繼續踏入同一條河流。但疫苗是健康安全的底層基石,而健康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信心動搖不得。信心的構築,不是衝擊-反應模式下的亡羊補牢監管,而是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鏈條監管,形成疫苗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

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更是法治經濟,道德可遇不可求,法律才是剛性。人性逐利,商人重利,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法治的護城河,市場經濟就淪為叢林經濟,變成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疫苗市場,需要形成對監管的穩定預期,這並不容易,但必須迎難而上,迎著最大阻力成本線前進。

問題疫苗不足懼,疫苗問題猛於虎。因為前者是概率,後者是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