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去過香港的人,想必都對“天星小輪”這種交通工具不陌生。價格低廉又無須受塞車影響,還能在途中飽覽維多利亞港的海上風光,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市民及旅客搭乘“天星小輪”穿梭於港島與九龍之間。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香港“天星小輪”

“天星小輪”的起源要追溯至1880年,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而在我們汕頭,百年前同樣有船艇每日往返於兩岸,不過當時乘船渡海的大多是外國人!

沒錯,說的就是如今尚在運營的汕頭輪渡了。汕頭開埠初期,汕頭灣南部的礐石雖仍屬潮陽縣管轄,但因外國領事館及別墅洋樓多擇建於礐石,人員往來使海渡日益頻繁。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礐石老照片

那時礐石海旁路已是海邊,外國人在這裡居住或辦公非常多,洋人們大多早上乘艇過海到對面汕頭埠上班,下午返回礐石休息。而由於礐石多山,許多汕頭人將逝世的家人安葬在礐石各處墓區中,使清明前後成為輪渡生意最好的時段。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汕頭輪渡

據《汕頭交通志》記載,礐石劃歸汕頭後,輪渡一直承載著兩岸往來的重任。1950年後,汕頭過海輪渡從組織機構建設到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很大發展。直至1953年,汕頭市建設局接管了汕礐海渡,成立地方國營汕頭輪渡公司,到1965年底,輪渡公司共有5艘渡輪557客位,航行西堤至礐石航線,年客運量約161.25萬人。1976年1月,輪渡公司開闢了廣場至礐石的航線。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礐石碼頭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1983年,從小礐石山上眺望汕頭埠西部,王瑞忠攝

改革開放後,輪渡發展較快,1981年9月的汕頭西堤渡車碼頭改建工程完成,十二車渡船也投入使用,至1986年年底,共有渡輪8艘,其中木質船3艘,鋼質船5艘,共3655客位,客運量達672.2萬人次。1992年起,過海輪渡正式向大型化發展,1995年新造了大型遊船“金鳳”輪1艘,“玉蘭”號交通船1艘、高速船2艘。至2000年底,共有渡輪8艘,遊艇4艘,共5000餘個客位。當時坐船的人非常多,尤其是清明節前後或是週末,渡船靠岸後,工作人員一打開柵門時,熙熙攘攘的人群湧上渡輪,場面十分壯觀。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1981年9月的汕頭西堤渡車碼頭改建工程暨十二車渡船通渡剪綵典禮,王瑞忠攝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1986年,滿載集裝箱的渡輪航行於汕頭灣,王瑞忠攝

輪渡公司原先經營的固定航線除西堤、廣場至礐石兩條航線外,還有1979年開始營運的廣場至媽嶼海上旅遊航線。此外,1992年遊輪“金鳳輪”投入使用,又開闢“海灣夜遊”,此外,輪渡公司還建造了一艘50多座的小型遊輪“金鷗輪”。

城市發展,建橋是必然趨勢,海灣大橋1995年12月建成通車,礐石大橋1999年2月建成通車,但兩座跨海大橋的先後通車,並未給輪渡經營帶來太大影響。據輪渡公司統計資料,1995年到2004年,廣場輪渡每年的營業額在1400萬到1800萬之間。1993年以前,每一年政府對輪渡都有投資和補貼,而從1994年到2004年,政府不用再投入資金,輪渡仍然是兩岸重要交通方式,也成為汕頭輪渡史上的黃金時期。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曾經人山人海的輪渡,張烈華攝

汕頭e京網上曾有這樣一篇關於輪渡的散文:“每當18:00的鐘聲響起,最後一班廣場輪渡就會駛向對岸,為當天的航行畫上完滿的句號。這時,太陽還沒完全隱藏,剛剛停靠妥當的渡船伴著溫暖的光,還散著些餘熱。碼頭很安靜,只是海面上不時有來往的漁船,激起的層層漣漪,簇擁著輪渡,而輪渡就在這歡快的水花中安睡到天亮。睡醒了的輪渡,又是另一番景象,裝載的不只是形形色色的乘客,還有那些或忙碌疲憊、或悠閒自在的心。”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2005年1月1日起,汕頭市試行路橋收費“年票制”。“年票制”實施後,原本以摩托乘渡過海者,多改從礐石大橋經過,而潮陽、潮南、濠江等地的客運班車直接開進市區,經礐石換乘輪渡者也大為減少。2005年1月份,即“年票制”實施後第一個月,廣場輪渡的營業額從120萬銳減80萬。西堤至礐石航線同樣開始出現困境,2004年西堤渡口的客流量達到100萬人次,摩托車車次達30萬輛;但2005年,渡口客流量下降至50萬人次,摩托車僅剩3萬多輛,輪渡公司的經營逐漸陷入困境。

近年來,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斷髮展,私家車日益增多,輪渡公司的經營更是舉步維艱。西堤至礐石航線於2012年停航,停航原因除了客流量逐年萎縮外,碼頭淤泥堆積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沒有及時清理的淤泥使輪船無法靠岸,輪渡公司只得每半年就投入幾十萬元清挖淤泥,而投入這筆資金,對於經營慘淡的輪渡公司是一筆巨大的負擔。現在廣場輪渡的營業額也逐年減少,每月僅有20多萬到30萬的營收,但各種營運成本卻不斷增長,使輪渡公司每年虧損100多萬,經營已難以為繼。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西堤碼頭,《汕頭市志》載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城市陸路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水上交通本是立體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已有不少城市考慮通過發展水上交通,來緩解陸路擁堵問題。作為解決汕頭“一灣兩岸”交通問題的主要交通途徑,廣場輪渡如同“水上巴士”,見證了汕頭埠百年來的交通變遷,不僅成為汕頭交通史的見證,更應該仍然成為汕頭未來城市交通生活的一部分。

據瞭解,去年以來汕頭市財政累計投資約1700萬元,先後引進三艘符合最新標準的新型渡船投入廣場—礐石輪渡航線。船隻還裝飾了彩色光帶,成為晚間汕頭灣景觀的一道移動風景線。新渡船投放後票價維持不變,單程票價僅1元。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此外,年久破舊的廣場輪渡碼頭也將喜迎改造升級,將被打造成為汕頭內海灣的一個重要景觀節點,請看效果圖——

你知道汕頭開埠後,住在礐石的洋人們是怎麼到小公園一帶上班的嗎

歷經百年如今又將重煥光彩的汕頭廣場輪渡,你坐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