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四(李存山)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四(李存山)

徐治道:

接著請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孟子研究院特聘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李存山老師評議,大家歡迎!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四(李存山)

(照片來自互聯網)

李存山:

尊敬的郭齊勇教授,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同道、學友:

我非常榮幸參加對齊勇教授這本書的討論,尤其是非常榮幸第一次以微信的這種形式來評論一本書,雖然我也不習慣這種形式,但我還是覺得很興奮。近幾天我拜讀了齊勇教授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就借這個機會,談一點兒自己的想法。

這本書非常重要。齊勇教授的學術精深和廣博,是大家都瞭解的,而這本書做到了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統一,是有特殊重要意義的。這本書在文化研究和普及上的重要意義,齊勇教授在這本書裡講了,"我們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土壤,這就需要 '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我近來感到在"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中,"文化自覺"更加重要,如果要做到"文化自覺",我們就要真正能夠了解和覺悟我們的文化有哪些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齊勇教授的這本書,主要是講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和中國哲學的特質,其中使用了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有了西方文化這個"他者"的參照比較,我們才能更加自覺地深入認識我們自己文化的特質。對於文化如何看,我這些年比較重視張岱年先生所提出的三對關係,就是文化的"整與分""變與常""異與同"的關係。其中的"異與同",按照張岱年先生的說法,"異"就是要講文化的民族性,而"同"就是要講文化的世界性。我們要認識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當然首先探討中國文化有哪些特質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特色",齊勇教授的書裡說"學界見仁見智"。這的確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我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如果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瞭解,那麼也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有哪些,在表述上可能會有簡與繁或者多與少的不同,就是說,我們把中國文化的特質概括出幾條,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也會有大致相同的認識。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在這裡主要講兩點。第一是關於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齊勇教授說他首先參考了錢穆先生的觀點。其中重要的一句話,是在本書的第7頁:"經學精神偏重在人文實務,同時保留了古代相傳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層,即關於天和上帝的信仰。中國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中國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道德精神。"我很同意齊勇教授所概括的錢穆先生的觀點。我在這裡想講一下中國文化的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是如何保留了關於天和上帝的信仰,或者說,這種信仰為什麼能與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相契合。

近幾年我比較重視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文化自西周時期以來逐漸形成了以天地為人與萬物的父母、以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這種以天地為父母的思想,最早的表述可追溯到《詩經》裡說的"悠悠昊天,曰父母且",這是西周時期的詩句。而在《尚書·召誥》裡明確講了西周時期有"郊社之禮",我們都知道,郊是祭天的,社是祭地的。《中庸》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朱熹《中庸章句》注:"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就是說,這句話如果說全了,應該是"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后土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所信仰的天或上帝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和"地"或"后土"相聯繫,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以後遂有"天、地、君、親、師"的祭祀系統。這種觀念反映了中國文化對家庭的重視,而對家庭的重視投射到我們的自然觀和宗教觀,就是把天地視為人與萬物的父母。以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那種"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乃至"民胞物與"的情懷和境界,都是以"乾稱父,坤稱母"作為前提的。

中國文化所信仰的"天"和"地"連在一起,這正反映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精神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特點在齊勇教授的書裡就是表述為"存有的連續性與生機自然"。就是說,中國文化所信仰的"天"或"上帝",它不是和我們的這個世界相隔絕,不是存在於"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我們的這個世界之中,它與地相結合,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與萬物的父母,它的存在是與我們的生活世界相連續的。所以,中國文化對"天"或"帝"的信仰,是和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相契合而不是相沖突的。

因此,我也很同意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說:"各國之尊天者,常崇之於萬有之外,而中國則常納之於人事之中,此吾中華所特長也。"從中性的立場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從肯定的立場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長。梁啟超說:"此所以雖近於宗教,而與他國之宗教自殊科也。"梁啟超說的"近於宗教",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中含有宗教性;"而與他國之宗教自殊科也",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是中國文化人文主義精神中的一種特殊的宗教。從這個意義上,我很贊成錢穆先生的觀點和齊勇教授在這本書裡的一個表述,"中國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道德精神",其中保留了對天或上帝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也是與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相契合的。

第二我想談一下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齊勇教授在這本書的第9頁和第10頁說:"中國古代是將宗教政治化,又將政治倫理化","他們已不再講君主與上帝的合一,而只講師道與君道的合一"。我想到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中為什麼不是君主與上帝合一,而是師道與君道合一呢?我認為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意與天道的合一。這也就是齊勇教授在書裡講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六大特點之一,其中的第三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第四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我認為第三和第四實際上是統一的。"仁義至上"就是普遍愛人,而"民為邦本"就是這種仁愛精神在政治哲學上的一種體現。在《尚書》裡面講:"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些都體現出中國文化自上古以來就是天心與民意合一。因為天心與民意合一,所以才不是君主與上帝合一,才有了師道與君道的關係,有了道統高於政統的思想。

我借這個機會也回答一個問題。在我發表《對中國文化民本思想的再認識》一文後,有學者提出在中國文化中"道統"更加重要,就是說"道統"比民本更加重要。而在我看來,民本與道統也是結合在一起,並沒有超越的凌駕於民本之上的道統。這體現在《論語·堯曰》篇,堯對舜說:"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後來"舜亦以命禹"。這段記載是講儒家道統的,其中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非常重要,這正體現了民本與道統的關係。儒家的道統也是要為四海之民服務的,如果使四海之民困窮,那麼天所賜予舜、禹等人的權位俸祿就要永遠終結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並沒有凌駕於民本之上的道統,民本和道統也是統一的。這是我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發表的一個見解。

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徐治道:

感謝李存山老師的精彩評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