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三(王中江)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三(王中江)

徐治道:

接著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老師評議,大家歡迎!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三(王中江)

(照片由評議嘉賓本人提供)

王中江(書評文字稿):

整體視野中的"廣大"思想世界:

讀郭齊勇教授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齊勇兄好!各位同仁、朋友,大家好!

首先祝賀齊勇兄的這本很精緻的著作出版!也很高興同大家一起談談讀後的體會。我之所以採取書面的形式,是因為我不習慣通過微信群來討論問題,請各位諒解。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雖然這部書的篇幅不太,但其涉及的論題和問題非常之多,也有一些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討論。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只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或特點,即這是這一本整體視野下的"致廣大"的書。

身處學術界的我們都知道,當前學術研究的整體趨勢是,人們對小的事情所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對大的事情所知道的東西則越來越少。我們很清楚,不論在哪個領域中,高度的專門化、精細化,確實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知、新見,這是需要充分肯定的。但它也造成了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性。齊勇兄的這部書則為我們帶來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整體視野和觀察。他概括出了中國文化精神的一些重要特質,概括出了儒釋道三家對於人生的不同智慧,概括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特點。顯然這很不容易,在這方面雖然我們也有一些說法和立論,比如齊勇兄就參考有錢穆的看法,但他主要是立足於他自己多年來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等的研究和積累而提出的,其中的甘苦齊勇兄肯定能講出許多故事。

有人說發現的藝術就是概括的藝術,我非常贊同這一說法。從這本書可知,齊勇兄是非常善於概括的。義理有不同的層次,往上概括是從別名到共名的上升過程。歷史概括要根據大量的事實作出,但它又不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對事實的窮盡,它還需要對思想史的敏銳直覺和獨特眼光。齊勇兄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和對中國哲學精神的概括,就反映了他的敏銳直覺和獨特眼光。

當然,概括也容易產生片面。如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的許多整體概括很多就不能成立,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這要求我們不要輕易去進行宏觀和整體的概括;這也讓我們知道一種概括,哪怕是不錯的概括,也只是強調了事物的某種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它的惟一可能。齊勇兄在《序》中就批評了人們對儒、釋、道三家的不同概括,如有人概括說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他說其實三家都可用於治世、治身、治心;也有人說,儒家是"拿得起",道家是"看得開",佛家是"放得下",他說三家其實都"拿得起"、"看得開"和"放得下"。我贊成齊勇兄的判斷。對儒、釋、道三家的這兩種概括,我們很難說它一定是錯的,但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非常片面的。我想齊勇兄也會是這種立場。齊勇兄對儒、釋、道三家人生智慧的概括是屬於好的概括的一種,如果有片面性那也是允許的。我們知道哲學的深刻性就在於它的片面性。

最後,我想強調,齊勇兄是抱著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和儒釋道三家的高度同情、高度認同甚至是一定的信仰去追尋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的精神、價值和特徵的,也是由此出發去批評和澄清人們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和儒釋道的一些誤解和看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討論問題需要一定的前提,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識和前提,就失去了判斷和立論的基礎。這不是說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和儒釋道不能反思和批評,但我們需要的是高級的反思和批評,而不能停留在"教條式"的宣判上。

這就是我讀《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一點體會。謝謝大家!

徐治道:

感謝王中江老師的精彩評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