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中扒梳成吉思汗兄弟之間的不和

在成吉思汗崛起並建立大蒙古國政權的過程中,有一個被代代相傳的“有趣現象”,那就是成吉思汗的諸多親族貴胄中,叛變、甚至反目為仇的不少;而他的部屬將領中卻絕少出現類似情況。這種現象的原因已經被歷代史學家解讀、詮釋過多次,這裡就不細論了,在下面我要給同好們梳理下成吉思汗與他的兄弟之間的不和,這在相關蒙古史典籍中是被有意隱晦、曲筆了的史實,幸得學者們的辛勤耕耘,方能撕開歷史的帷幕,讓我們得以一窺究竟。

在十七世紀陸續出現的蒙古史書中,其實關於成吉思汗與諸兄弟間矛盾的記載已出現了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非信史的傳說,其中有些或有史實的影子,但在沒有依據前依然不能作為史料運用。在成吉思汗的幾個弟弟中,合赤溫早逝、帖木格斡赤斤年幼,他們不會對成吉思汗的權威有絲毫威脅,因此他們及其後裔都得到了成吉思汗的照顧和優待,而對於哈撒兒和別勒古臺則不同,在《元史 別勒古臺傳》中,成吉思汗自己都當眾說過:“有別勒古臺之力,哈撒兒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見在成吉思汗的政權建立過程中,別勒古臺和哈撒兒可謂最大的親族功臣,而在軍隊中,他們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這就不得不引起了成吉思汗的刻意防範。

對於別勒古臺的打擊,早在大蒙古國政權的基業尚未穩固之時即已開始,成吉思汗巧妙地利用了別勒古臺同情即將被屠殺的塔塔兒百姓心情,對其無意中洩漏出屠殺信息的行為進行了過於嚴厲的處罰,剝奪了其參與大帳議論軍國大事的權力,實際上也就是將其逐出了乞顏部權力中樞,在此後的分封時,更是以其庶出的身份,給予了明顯少於其他宗王的封地和屬民,(日本學者杉山正明還曾以此為理由,認為別勒古臺僅僅是那顏的身份,而沒有獲得宗王資格)。

對於哈撒兒,則因其是成吉思汗一母所生的長弟,又是聞名四野的草原英雄,故而成吉思汗的忌諱之心更強。在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中,曾記有一段出自巴牙兀惕部一位“賢明老人”的話,他列舉了當時有雄霸草原野心的幾個人的名字,除了鐵木真(成吉思汗)外,尚有撒察別乞、札木合、阿剌黑—兀都兒,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哈撒兒。這說明在成吉思汗稱汗前後,哈撒兒是被草原眾部落看成是獨立的、有問鼎汗位的實力人物。

《蒙古秘史》中記載了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並分封后,受晃豁壇部巫師闊闊出的挑撥,曾逮捕、並當眾鞭打過哈撒兒,即使在太后干預下,被迫釋放了哈撒兒後,還是大幅度削減了哈撒兒家族的封地面積及軍隊數量。這生動地反映出了成吉思汗對於哈撒兒可能僭越或分裂的疑慮,這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哈撒兒的血統外,其早年不為《蒙古秘史》所明確記載的一段經歷,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著名蒙元史研究權威札奇斯欽先生及人大的希都日古先生的論文中,都探研過這一段,他們的結論是:公元1203年初左右,哈撒兒及其家族、部眾因某個至今不知的原因,離開了成吉思汗的大營,開始了事實上的獨立發展之路。但其離開的時機似乎選擇的太遭了,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克烈部王罕及其子桑昆與鐵木真之間的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鐵木真和乞顏部失敗東逃後,克烈部軍隊又乘勝於合剌溫—吉敦地方襲擊了獨立不久的哈撒兒部眾,俘虜了包括其妻、子在內的絕大多數部屬,哈撒兒幾乎失去了一切,逃難途中僅靠搜尋動物屍體為生,直到其趕到巴勒諸納營地、再次投效了乃兄鐵木真。。。。

在後世黃金家族的威勢下,相關的蒙古族史家都或多或少地對成吉思汗兄弟間的不和及忌諱進行了曲筆隱晦,而扒梳史料卻正是研究歷史的主要樂趣之一。

從史料中扒梳成吉思汗兄弟之間的不和

孛兒只斤 拙赤 哈撒兒

從史料中扒梳成吉思汗兄弟之間的不和

孛兒只斤 別勒古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