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餐中心电话每天都被打爆,老人吃饭难单位食堂有招吗?

79岁的老石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成了他晚年生活中遇到的大问题。自从老伴生病之后,不怎么会做饭的他每天都要为一日三餐费尽心思。由于家附近没有老年餐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家附近找到一家单位食堂“入伙”。

配餐中心电话每天都被打爆,老人吃饭难单位食堂有招吗?

一般人难以想象,对于已经“颐养天年”的老人来说,一日三餐竟是他们首要关注的问题。而在居家养老的老人群体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老石的入伙计划

开阳里一街7号楼,是南二环边上一座建成已20多年的居民楼。因为毗邻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这座楼又被称作“营养源宿舍”。不光楼老,这里的居民也大都上了岁数。老石就是其中的一位。

晚上六七点钟,正是家家户户为晚饭忙碌的时候,老石的家中却显得异常安静。听不到锅碗瓢盆的叮当作响,也少了煎炒烹炸的热闹,偶尔才从厨房传出零星的声响。老石吃了一辈子单位食堂,平时很少下厨,做饭的事都是老伴操持。老伴生病之后,做不了饭了,老石只好硬着头皮钻进了厨房。他毕竟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做饭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好在老石会用智能手机,可以点外卖。外卖的油和盐都很大,并不十分可口。并且,一单外卖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天天吃也不现实。更尴尬的是,他所在的右安门街道东滨河路社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家老年餐桌。

只有到了周末,孩子们过来的时候,老石才感觉到一下子轻松下来。孩子们会为老两口准备一大桌子饭菜,还会带来一堆主食。老石会熬点粥,吃不完的菜再加热一下,又能吃个一两顿。每个星期总有几天,他要为吃饭问题发愁。

不光是老石,许多老人也存在吃饭的困难。7号楼老人多,年龄最大的已是百岁高龄。这些老人的情况和他差不多,大多不和子女同住,做饭有心无力。老石说,这座楼的老人大都是工薪阶层,不但住养老机构的少,请保姆的家庭也不多。如果附近能有个单位食堂可以接纳社区老人,那就再好不过了。

上周三,经其他老人介绍,老石在营养源研究所食堂入了伙。这里的饭菜让他非常满意。“这些菜好吃不贵,主食种类也多。最重要是近,下楼就到了。”

老居民区的吃饭痛点

老石能在单位食堂入伙,要追溯到今年4月份。当时,各个单位的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营养源研究所食堂负责人便找到东滨河路社区党委书记刘冠华,主动提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因为社区内没有老年餐桌,刘冠华便提出了单位食堂服务社区老人的想法。“这个事目前还在进一步推进当中,我们都想把它做好。”

配餐中心电话每天都被打爆,老人吃饭难单位食堂有招吗?

老石在楼下的单位食堂点餐

历史上,右安门地区曾经国企林立,并盖有配套的职工生活区。但随着这些老国企的不景气,这些食堂也大多取消。在东滨河路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23%。在老国企宿舍区,老龄人口比率更高。她举了个例子,在东滨河路社区的治安志愿者队伍中,80岁以上的就有十名以上。

而存在吃饭难的老人,恰恰是高龄、独居、空巢的老人。“他们做一顿饭往往就要吃上好几天,因而许多老人不爱自己做饭。有的老人爱忘事,锅放在炉子上都能忘记,他们自己做饭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东滨河路社区紧靠着南二环路,地理位置优越。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段,却成了发展老年餐桌的障碍。这里的老人需要走到马路对面的其他社区,才能找到开设老年餐桌的餐厅。刘冠华表示,因为社区范围内没有老年餐桌,他们为此想了很多的办法。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经常给同楼的独居老人送饭,甚至蒸了包子都要送几个过去。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直到今年4月,才出现了新的契机。营养源研究所食堂是一个只有十张桌子的小型职工食堂,刚刚经过装修改造,环境十分整洁。对于周边的老人来说,有这样一座食堂已经非常难得。刘冠华说,这里的饭菜不贵,软烂程度也适合老人。“我们希望以此作为试点,争取先覆盖到整个7号楼的老人。”

突然爆红的订餐电话

需要考虑到的是,单位食堂作为一种内部职工福利,本身就是微利,甚至是亏本运营。如果再承接来自社会上的老人,负担势必会大大增加。早在2015年,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便成立了“社区老年餐桌”,为人民大学居住区的老人服务。老年餐桌以自助餐的形式运行,每人每餐仅8元,提供符合老人用餐习惯和营养要求的6种热菜及主食、热汤和当季水果。由于远低于市场价格,目前该老年餐桌也仅仅面向学校退休教工及其家属,并不接受校外老人入伙。

显然,如果这种模式能够长远运行下去,相关部门应该予以一定的支持,而不能只依靠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

就在刘冠华们在为老人的“吃饭难”积极奔走的时候,一个“北京市老龄配餐中心”的400电话被老人们打爆了。这个电话其实是社区服务平台“国安社区”的客服电话。前不久,石油大学社区的一位老人曾在这里订过一次老年餐,吃着感觉不错,就编了条信息发到了微信群里。“老人没记住我们的名字,但留的都是我们的电话。”国安社区养老餐产品经理王芷告诉记者。

国安社区的老年餐是盒饭,每份20元,包括四菜一汤、水果和酸奶,颇受老人欢迎。王芷介绍,他们的老年餐是与丽华快餐合作,每天能订出五六千份,即使是周末,预定量也能达到三四千份。他说,自从那条微信被疯狂转发后,他们的客服热线被老人打爆。根据后台统计,他们每天的未接来电就有一万多个。就连他的父亲也好奇地问:“你们有竞争对手了?”

王芷介绍,他们的老年餐主要面向六七十岁的“活力老人”。这些老人送完孩子,逛完公园,顺路就能在国安社区门店将饭菜带回家。“这些老人订餐是因为他们还有社交活动,订餐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他说,他们会提前一周把菜谱制作出来,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要点餐。点餐需要先在门店“开户”,提前一天预订,供应商根据订单生产,避免浪费。考虑到不少老人周末一般都会吃得很丰盛,他们周一提供的餐食往往会清淡一些。

配餐中心电话每天都被打爆,老人吃饭难单位食堂有招吗?

一条“老龄配餐中心”的信息在老人微信群疯转

再多一点人文关怀

客观地说,目前社会上能提供老年餐的配餐公司并不在少数。为什么老人还会“吃饭难”?王芷认为,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最初,他们也曾经考虑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为老人供餐,但是社区里并没有这样一个供老人吃饭的地方。所以,他们才选择了盒饭的形式。

从价格上看,20元一份的老年餐虽然不贵,但如果家里有两位老人,且午饭和晚饭都订餐的话,一个月下来也不算太便宜。王芷说,相同标准的一份盒饭市场价至少要36元,而且每份老年餐他们还要贴补配送费,20元已经是运营成本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点。

刘冠华认为,这不仅和老人的消费观念、养老意识有关,还与老人的点单技能有着莫大的关系。“为老服务现在的确有很多种途径,但关键是看老人是否买账。”她说,80岁以上的老人都过过苦日子,需要引导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养老模式。在这种点单式的养老服务中,老人既需要消费引导,还需要精神关爱。

她认为,解决居家老人的吃饭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一个楼门的几个老人,可以组成一个小饭桌,就像‘抱团养老’一样。”她说,过去,谁家做了饺子都会给邻居端一碗过去,这种家庭式的互助,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还透着一股人文温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文并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