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 躬耕陇亩”,为什么有专家说隆中并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

零品公仆


问主提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 躬耕陇亩,”,这就是先预设立场再去提问,搞一个伪命题让大家回答。

所谓的《隆中对》其实是《草庐对》,所以有专家说隆中并不是真正躬耕地。

“南阳说”的铁证是诸葛亮在《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认定南阳为诸葛躬耕地。“襄阳说”的铁证是魏晋时期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关于躬耕地谈论几百年了,因都有铁证,所以未见分晓。

两个铁证只能有一个是真证,另一个是伪证。笔者认为诸葛亮是真证,习凿齿的是伪证。

查阅百度百科和360百科词条“南阳郡”,了解南阳郡和襄阳的关系可知:

秦朝时,南阳郡管辖过襄阳。

西汉时,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襄阳和隆中在汉水之南,襄阳属于南郡已经与南阳无关。这一点晋代襄阳学者习凿齿在著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习凿齿也承认汉水为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

东汉时期,已经有襄阳郡,南阳郡和襄阳郡平起平坐,襄阳眼皮下的隆中当然属于襄阳了。否则,隆中是一块飞地。

《后汉史》、《晋书》对襄阳郡的记载是一致的。建安十三年(206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被划给襄阳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县、析县等8县被划给南乡郡。《晋书-地理志》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中庐、临沮、 巳阝、襄阳(侯相)、山都、 邓城、 鄾。”

以上记载明确说明:东汉末年邓县和樊城从南阳郡划给新设置的襄阳郡,邓县和樊城合并为邓城县,其县治在樊城的邓城,晋代继续沿袭汉代襄阳郡的行政区划。

晋代,南阳郡为“南阳国”下辖14个县,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14县,邓县并不在其中。

晋代以后,南阳地盘不断缩小,南阳郡更不会管理襄阳了,隆中属于襄阳,与南阳毫不相干了!

本来南阳郡与邓县已经彻底分家,为啥现在南阳市管辖邓县(邓州市)?

古邓县(邓城)和今天邓县(邓州)不一回事。

邓县(邓城)范围在邓州市构林镇以南汉江以北,县治在樊城的邓城遗址;今天的邓县(邓州市)在晋代以前属于穰县管辖。

邓州管辖过南阳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废南阳郡为邓州。大业三年(607)复置南阳郡,领县八。范围大大缩小。唐初为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此后不再设置。

元代邓州正式归南阳府管辖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习凿齿死后一千五百零一年,这才是真正的“南阳之邓县”,难道习凿齿穿越历史了?


三国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对南阳襄阳的概念应该清清楚楚,不至于连家住哪里都糊糊涂涂!如果真是家在襄阳隆中没必要说成南阳,因此没有必要怀疑他的出师表。所以《出师表》完全是“南阳说”的一个铁证,

诸葛亮去世后一百年的习凿齿时代,南阳襄阳界限更加清晰,习凿齿对诸葛亮的论述完全不应该存在含糊不清!

如果习凿齿真的认为诸葛亮是襄阳的隆中,直接“亮家于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没必要画蛇添足加上“南阳之邓县”

加上“南阳”只能说明习凿齿不敢否认诸葛亮和南阳的关系。

加上“邓县”目的是把隆中扯上,把水搅浑!其实晋代南阳早已经不管邓县,南阳郡又如何管襄阳郡的隆中?正如,我们大中国又如何去管辖美国的纽约州?这不是狗逮耗子多管闲事?(这里的邓县是指汉江以北,今邓州市构林镇以南,和现在所说的南阳市邓县(即邓州市)不一回事)

“南阳之邓县”何等荒诞至极!

习凿齿如此荒诞,如此前后矛盾,无非千方百计想把诸葛亮说成是襄阳人,所以就制造一句非常矛盾狗屁不通的一句话,为南阳襄阳制造一个争论的话题。

综上所述,是诸葛亮《出师表》说服力强还是诸葛亮去世后一百年的习凿齿说服力强?谁为铁证,谁为伪证,自然分明!

“襄阳说”也未必要感谢习凿齿,为何习凿齿要加上“南阳之邓县”?没有这几个字,才能真正撇清和南阳关系,这几个字恰恰暴露他的不自信,这几个字叫“此地无银三百两”。假如没有这几个字,“襄阳说”不就更加理气直壮吗?“襄阳说”如何解释这个大漏洞?

一句“南阳之邓县”成为习凿齿最大的败笔,让“襄阳说”无法站稳脚跟。

所以笔者认为习凿齿在挑起南阳襄阳躬耕地纷争上是罪魁祸首。好似乎他比诸葛亮还清楚诸葛亮家在哪里?

习凿齿极不严肃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一些文人和著书中大量引用,以谬传谬,彻底把躬耕地问题搞得乌烟瘴气!南阳清代个别府志也是受习凿齿误导,延续几百年的躬耕地之争,南阳襄阳两地文人的口水仗皆由他引起,习凿齿充分发挥了历史搅屎棍的作用。

本头条号“南阳玉雕发布”,已经发表几篇有关躬耕地的原创文章,也受到好的反响,欢迎对躬耕地辩论有兴趣朋友关注本号,欢迎襄阳朋友指正!


南阳玉雕发布


‘’襄阳说‘’者移花接木、挪移乾坤的陋习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录一段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是正史记述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通篇不仅没提‘’隆中‘’,连“襄阳”都没出现。既然襄阳、南阳同属荆州,何以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陈寿记载的‘’玄卒,亮躬耕陇亩‘’,不是在地肥水美的南阳卧龙岗,而在襄阳西‘’古‘’隆中的乱石陡坡上?

在‘’襄阳说‘’的语境里,‘’荆州‘’必须指荆州牧所襄阳,不可以是同属荆州的南阳,所以诸葛亮的亲友关系都在襄阳;而‘’南阳‘’只可以是‘’南阳之邓县‘’隆中,不可以是南阳郡治宛城,所以‘’躬耕南阳‘’只能是襄阳城边上且属于‘’南阳之邓县‘’的古隆中——如此自说自话、拿古隆中套路‘’躬耕于南阳‘’,端的是清新靓丽,尿牙无比。

最早记述隆中的史书是东晋王隐《蜀记》。西晋陈寿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隆中‘’、‘’隆山‘’无疑是指同一处地方且位于‘’沔之阳‘’(襄阳说故意歪解成襄阳隆中和‘’沔之阳‘’隆山,违背文法逻辑)。有人解读为今陕西勉县(古沔县,诸葛亮北伐屯住之地。古汉水汉中以西称‘’沔水‘’),有人解读为南阳郡湖阳县隆山(今唐河县湖阳镇,在汉水以北),不管怎样解读,这里的‘’隆中‘’肯定不是汉水南岸的襄阳隆中(古隆中)。

襄阳说鼻祖、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晚于王隐《蜀记》数十年,在其所著《汉晋春秋》里侨置了一处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中‘’于南阳之邓县‘’的说法与其同一部书里‘’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的记述自相龃龉,真实性存疑。习凿齿没有言及亮家是躬耕地。而“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这句屁话出自当今史痞丁宝斋。

古隆中风景区总设计师、中国古建园林史学者孙筱祥先生认为:古隆中‘’十景‘’为明清文人为缅怀诸葛亮而陆续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其中最早的三顾堂建于清康熙年间。诸葛故居的所有传说提不出任何考古学证据。

诸葛亮亲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地确定无疑在南阳。

习凿齿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位于汉水南岸的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

司马光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隆中是诸葛亮‘’寓所‘’且属于襄阳,与‘’躬耕于南阳‘’无关。

襄阳说无视自家鼻祖习凿齿记述,移花接木把清代纪念性建筑‘’隆中十景‘’所在的古隆中‘’套路‘’成躬耕地,着实难以让国人信服。还是尊重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早在盛唐时已经誉满天下,可信。

谢谢大家,祝春节快乐!


望峰鸢


没文化真的很可怕,我真为现在的南阳网友担心,根本不读书,就在网上看其他“南阳说”编故事,然后就以讹传讹。我来说说题目中所提的问题。题目中说史学大家史念海、王子今、王震中等都不认定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纯属南阳人自己编造事实。

这个问题回答中不少南阳网友鱼目混珠,我将用事实一一说明。希望南阳网友速度找块纱布,免得脸红的像猴子屁股被人看见!

史念海支持“南阳说”?纯属部分南阳网友胡扯!


大家可以仔仔细细看看南阳人自认为支持“南阳说”论文《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论文开篇点明“刘备三顾隆中”,然后写“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策》”,文中洋洋洒洒写的很清楚主要分析隆中对,而且以“荆、襄”为中心“以窥宛洛”,南阳网友居然敢说史念海是支持“南阳说”,史念海自己都觉得冤枉,南阳网友不觉得羞愧吗?

王子今支持“南阳说”?纯属部分南阳网友胡扯!


大家同样可以好好看看南阳网友列举出来的所谓王子今支持“南阳说”的论文,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明明白白说的“汉代南阳”也就是主要指东汉的南阳郡,有个“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部分南阳网友过分解读,确实暴露了自己的学历!不得不佩服王子今用这种模糊的概念就让南阳网友给他不断的宣传,王子今估计要笑晕了。而史学界看这篇论文都非常清楚指的是“南阳郡”而不是现在的“南阳市”。

王震中支持“南阳说”?尚不能自圆其说!

王震中估计是最胆大的,敢违背史料信口开河,虽然不敢明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现在的南阳市,但是大量史料记载南阳郡管辖隆中的情况下他居然敢大声疾呼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意图说明隆中不属于南阳管辖。为了出名和讨好现在的南阳人他又说张衡当时在南阳郡。请问王震中:张衡的《南都赋》你读过吗?《南都赋》就是写南阳郡的事,为什么还写了汉江南岸襄阳万山地区“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的传说。汉皋山就是万山就在汉江南岸,今天属于襄阳市。张衡《南都赋》收入了汉江南岸的汉皋山的传说,这就说明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在东汉时就跨过汉江管到了汉江南岸。


当然还有很多史料看我以前的文章,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好,我是襄阳甜!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的口号是:和你一起让襄阳在头条上甜起来! 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文章下面评论或私信我,我将真诚的与你交流,希望成为你头条上最好+V朋友!


襄阳甜


一、标题造假!!

1、《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

真的??

请给我找出《三国志》有关诸葛亮在“隆中”??别说了,《三国志》就无“隆中”这个名字,何来诸葛亮在隆中??何来“躬耕隆中”??

二、湖北襄樊砖家——丁宝斋造假

1、他说《三国志》记载“玄卒,诸葛亮就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这是光天化日之下造假!

2、真的?请给我找出诸葛亮“躬耕隆中”的记载?。

如果《三国志》记载了??那怎么会有今天的争议??

3、实际上,《三国志》记载躬耕地只有3处

(1)躬耕于南阳

(2)躬耕于野

(3)躬耕陇亩

三、所以,大韩民国江原道襄阳郡棒子——无耻!!


断鹰攀崖


河南省南阳市与湖北省襄阳市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其实历史上已经早有定论,即: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隆中。但目前依然有所谓的专家继续混淆视听,故意无视东汉时期现在的湖北襄阳隆中在当时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南阳郡管辖的事实,将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移植到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且大兴土木搞了一个旅游风景区,其炒作的目的就是利用名人效应,打造区域名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始作俑者则是地方的父母官,目的是获得政绩,兼风景区立项建设上马后的经济利益,当政者可以名利双收,而摇旗呐喊的所谓专家则可以在众多省级以上媒体上发表诸多文章,一展所长,或引经据典,据《山海经》云云,或旁征博引,《地名志》云云等不一而足..........,但所有的长篇大论都会故意回避(或模糊处理)一个事实,即:汉末南阳郡的行政区划!最后这些挺不起脊梁的所谓文人也收获颇丰,行政职务一般可以是国家处级,职称一般为教授或副教授。据《襄阳郡县志》载,襄阳在中古时期一直有“襄阳无西”的说法,原因是距离襄阳古城以西10余华里的万山(地名)隶属当时的襄阳,而万山以西则为南阳郡所辖,隆中就在万山以西,距离襄阳古城以西13公里处,现在的襄阳古隆中风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t、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t, 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玩历史者当休矣!


甲天下191


史念海、王子今、王振中是什么人啊!孤陋寡闻,请介绍一下,在哪一个著作上注释反对诸葛亮躬耕地隆中?笔者费劲查找也没有找到诸葛亮请宛城的记录,何况具体到八里岗。难道有写历史记录的陈寿、习凿齿注释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有说服力吗?难道有国家领导人注释诸葛亮在隆中有权威吗?请提问者分别介绍一下。是非曲直请大家冷静明辨。











风度飘飘hr


宛城又名南阳城,何以见得?《史记》秦昭王27年,宛同时兼南阳名。历来南阳可代指宛城。说宛城不是南阳,躬耕南阳是隆中的可以面壁去了。

《隆中对》(也称《草庐对》)是明清时文人对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述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谈话过程及内容的概括定义。细阅《隆中对》一文,正文并无“隆中”二字出现,亦没有交待“躬耕陇亩”所在地位于襄阳隆中或南阳卧龙岗,概因陈寿缺乏第一手关于躬耕地史料,只能沿袭面临同样困境的前人习凿齿的说法,把(襄阳)隆中记述为“亮家”(故宅),而对躬耕地望(具体位置)做模糊处理。题目附文粘贴的丁宝斋软文曲解《隆中对》、移花接木鼓吹躬耕隆中明显造假,无学者风骨,不值一哂。因此题主说“《三国志》都记载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毫无道理;加之有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反证其谬,所以”有专家说隆中并不是真正躬耕地”,自然顺理成章了。

韩国有个山寨版的襄阳——韩国江原道襄阳郡,这个襄阳郡为宋末被元军捕获并放逐到韩半岛的襄阳生券军及其后代所建,该郡克隆了到宋末为止襄阳城的著名地标,如汉江、岘山、堕泪碑、鹿门寺、襄阳古城、太平楼、石桥等地名,独独缺了一个现今来说大名鼎鼎的古隆中,为什么呢?原来在宋末生券军时代,襄阳隆中仅存在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里,并无实物对应;现址古隆中始建于明清时代。与生券军同时代的宋末元初大文人元好问在其诗作《丰山怀古》里有“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之叹,可惜这个隆中是指当时已名扬天下的南阳卧龙岗。


至于躬耕地争议,笔者支持南阳说。以前论述很多,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在此不再赘述。

谢谢大家。


中華釣魚島


躬耕个头啊!

诸葛亮属于知识分子。

在古代的时候,他不是农村户口,没有耕地!

所以说说诸葛亮躬耕,那就是个伪命题。

诸葛亮会种地吗?诸葛亮会蒸馒头吗?不会。

所以说你们所说的那个诸葛亮和这个诸葛亮不是一个人。

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一个是种地的诸葛亮,一个是知识分子诸葛亮。

不信你去派出所查一下。

身份证号都不一样。

三国演义里边的那个军师,诸葛亮是在南阳诸葛庐。

种地的那个诸葛亮可能是在南边儿一点儿吧。



行者视野


悟空平台,不同于其他百科,就是要有一些非枯燥科普式的内容,其实,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为什么”会将“躬耕陇上”当做问题,来入手研究一下。



其一,躬耕南阳,还是襄阳之争的背景,及其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文化意义。

关于南阳与襄阳之争,这里就再不赘述,里面涉及的水太深,有很多名望文士都引证过,自己认为的地方是正确的,对,都是引证,因为,根本无法证明,哪一方是正确的。毕竟《三国志》、《出师表》、《资治通鉴》等典籍中,都没有明确的地理位置的记载。

这里专门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很明显的原因,诸葛亮太有名了,每一个地方都希望,这样名震寰宇,振动乾坤的大名人能在自己的地盘上,这样,其历史地位,文化底蕴,就会上升几个数量级。

所以,这是诸葛亮“躬耕陇上”之争的根源所在,试问,如果这个人是李严、蔣干之辈,还会出现这样的争执吗?

其二,诸葛亮出仕之前,真的是在躬耕陇上吗?



这里,只是闲谈,无意褒贬。

其实,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垅亩,看似饮酒作赋,逍遥自在,可其一直自比管仲、晏子等名士,正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做一个“隐士”只是权益之计,等待时机而已。

其实,诸葛亮在隆中耕地的几年,并没有闲着,除了拜师学艺,还结识了徐庶、司马徽的一众名士好友,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这样一来,荆州刺史刘表成了他的丈人姨夫,荆州大将军蔡瑁,便成了他的丈人舅舅。

这说明,诸葛先生,虽然一直躬耕农田,可心却一直在大汉江山。

欢迎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三国志记载没有隆中,躬耕陇亩跟隆中也没关系,三国时期还没有隆中,诸葛亮叙述草庐对,百年后,晋朝时期襄阳人习凿齿才号出来个隆中,才有隆中对,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草庐对,和隆中对相差近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