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遷都大梁——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戰國七雄中的魏國,是最早推行變法的國家,也是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魏國開始的首都是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後遷都於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而後面的發展來看,這次遷都是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魏國為什麼要遷都於大梁?按照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而安邑位於河東地區,與秦國以黃河相隔,所以定都安邑比較危險,魏國是為了避秦軍之鋒芒而遷都大梁。

那麼到底魏國是不是為了避秦軍之鋒芒而遷都大梁呢?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魏國遷都大梁的時間。

關於魏國遷都大梁的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公元前361年(魏惠王9年),一個是公元前339年(魏惠王31年)。

後一種說法得到了《史記》的支持,《史記.魏世家》裡記載: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為太子。”

即史記認為是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盡奪回河西之地後,魏國避其鋒芒而遷都大梁。

而《史記》之後,另一本非常權威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也沿用了《史記》的記載,《資治通鑑.周紀二.周顯王二十九年》:

“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

現在,魏國遷都大梁的時間弄清楚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魏國為什麼要遷都。

魏國遷都大梁——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公元前361年,秦國在做什麼?這一年秦孝公剛剛繼位,商鞅尚未入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開始和朝中大臣討論變法事宜,這一年商鞅也只是頒佈了一個《墾草令》而已,作為變法的序幕。3年後,即公元前356年,商鞅才出任秦國的左庶長,正式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

魏國遷都大梁——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所以,魏國遷都大梁以避秦軍鋒芒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那麼魏國遷都大梁究竟是為了什麼?實際上,這是魏國的一次戰略選擇,意味著魏國將戰略重心從西部遷到了東部。

我們知道,趙、魏、韓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的大幕。

春秋晚期,晉國的政權被智、趙、魏、韓四家把控。其中智家的實力最為強大。智家向趙魏韓三家勒索土地,魏和韓都乖乖的獻出了土地,只有最有血性的趙國拒絕了。於是智家糾集魏韓兩家一起攻趙,就在趙國被圍攻的萬分危急的時候,形勢有了變化,魏韓對智家的恐懼加上趙國的勸說,於是魏韓倒戈一擊,趙魏韓三家合力滅了智家,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

由於這場戰爭中,趙國受損最嚴重,所以三家分晉在各自勢力範圍的基礎上,趙國分到的土地最多,獲得了今天山西中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土地,魏國獲得河東地區(山西南部)以及河內地區(今河南省在黃河以北的部分,黃河和太行山南麓之間),韓國獲得了晉國南部的土地。

三家之中,雖然趙國獲得了最多的土地,但是實際上最豐厚的地區都歸了魏國。三家又部分的交換了領土,使各自的領土連成一片。

此後,魏國率先進行了李悝變法,魏武卒又在吳起的統帥下戰無不勝,為魏國擴張了河西之地,以及豫西山地的西段,至魏惠王繼位時,魏國國力達到全盛,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霸主,一時風頭無倆。這時,魏國的勢力範圍大致如下圖所示:

魏國遷都大梁——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