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古代「反重力技術」之謎

長久以來,讓人們一直困惑不解的一大謎團便是遺留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巨石遺蹟,先人們是如何運輸、編排、組建這些巨石的呢?或許,通過這些失落的“聲音”能讓我們發現其中的奧秘。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曾經建造了巨石建築的古代先賢們,擁有能夠讓巨石在空中漂浮的智慧與技術!或許各位讀者會覺得這樣的說法簡直愚蠢至極,那麼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作為著手弄清這一神秘現象的研究者、科學作家,近幾年筆者一直在全力進行關於反重力的調查研究,古代人令巨石在空中漂浮的神話、傳說,乃至過去的科學家、發明家們偶然或者刻意為之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相關的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等都是筆者的參考對象。

筆者對這一件件乍看毫無關聯的事例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調查後,竟意外地發現了其中的共同點和規律性,並終於揭開了空中懸浮方法神秘面紗的一角。

本文將從聲音、振動、電力等關鍵詞切入,逐步展開“空中漂浮/反重力”的話題。

古人靠聲音運送巨石?

世界各地都有關於古人利用“聲音”使巨石在空中懸浮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為筆者提供了進行本研究的動機。首先向大家介紹這些神話傳說的一部分內容。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瑪雅文明的烏希馬爾遺蹟。傳說中是通過矮人的口哨聲移動巨石建造而成的。

●據早期的希臘歷史學家研究,宙斯與安提俄珀之子安菲翁是著名的豎琴手,他的琴聲能夠移動巨石,傳說底比斯古城的城牆就是由他建造而成的。此外,若是他用清晰的聲音奏響豎琴,還能讓重於他自身數倍的巨石跟在身後移動。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出現在希臘神話中的著名的豎琴手安菲翁。據說他的琴聲也能令石頭移動。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波納佩島上有一座南馬都爾巨石城,據說是奧利斯帕和奧洛索帕兩位神明建造的。兄弟二人通過吟唱咒語,使巨石如同鳥兒一般在空中飛起。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覆活節島莫埃人像的建成與利用聲音有關,但有傳說稱它們的建成是魔法師或者聖職者使用念力的結果。

●瑪雅傳說中,尤卡坦半島上的烏蘇馬爾遺蹟是由矮人建造的,他們通過口哨令巨石移動。

●西班牙殖民者在毀滅了印加文明後不久,西班牙的旅人們走訪了玻利維亞的蒂瓦納庫(前印加時期的城市),從當地的艾馬拉族口中聽到了這樣的傳聞。據說,早期的居住者擁有能夠舉起石頭的超自然神力,使重達100噸的巨石跟隨著喇叭的聲音漂浮在空中,從50公里外山上的採石場運送過來。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復活節島的莫埃人像。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能夠證明人像是靠聲音移動至此,不過據說也是靠某種特殊的動力令其懸浮或者自行走動。

這些流傳於歐洲、太平洋群島、中美、南美等地的傳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利用聲音來移動巨石。若各位覺得用聲音使巨石在空中漂浮是不可能的,那麼請接著往下看。

使巨石漂浮的喇嘛教僧侶

下面向各位介紹的,是原瑞典航空器設計師、土木工程師亨利•克魯森曾報告過,同時也在他所著的《失去的技巧》中提到的事件。該事件曾幾度在外國雜誌、書籍中有所介紹,也許有讀者曾經讀到過。

克魯森有一位同樣出身瑞典的醫生朋友名叫亞爾,他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與來自西藏的年輕學生成為了朋友。1939年,加入了英國學術團體的亞爾前往了埃及。在埃及他見到了西藏朋友派來的使者,希望他儘快趕往西藏為喇嘛教的老僧治病。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西藏的宗教中心布達拉宮。據說亞爾醫生就是在這裡親眼目睹喇嘛們使用聲音移動巨石。

亞爾醫生同使者一道,舟車勞頓、長途跋涉後,終於到達了昔日舊友如今所在的僧院。

亞爾在那裡短暫居住並治好了老僧的病。而正是因為他與舊友間的友情,使他得到了旁人不可能有的學習機會。

一天,亞爾的朋友帶著他去了僧院附近的一個地方。那裡是一片傾斜的草地,西北側被極高的斷崖圍繞。巖壁上高約250米處有一個巨大的洞,看上去像是洞窟的入口。

大洞的前面則是一處類似樓梯平臺的水平面,就在這片狹小的立足點中僧人們建造了這片岩壁。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接近平臺的唯一方法就是靠斷崖邊降下來的繩子。

距離懸崖250米的草地上擺放著打磨好的石板,石板正中間有直徑大約1米、深約15釐米的碗狀凹陷。一些寬1米、長1.5米的石塊則是靠犛牛運送至低窪處的。

以石板為中心,在半徑63米、與懸崖相對的90度角的弧度上劃了一條線,並在這條線上放置了19件樂器。半徑63米是一個絕對準確的數字。放置的樂器是13面鼓和6個喇叭(這裡指的應該是銅欽,一種藏傳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長喇叭)。分別是直徑1米、長度1.5米的大號鼓8個,直徑70釐米、長度1米的中號鼓4個,最後是一個直徑20釐米長度30釐米的鼓。此外6個喇叭大小一樣,都是長度3.12米、直徑30釐米的巨物。大號鼓和喇叭都調整到向著石板的方向,並固定在基座上。

大號鼓重約150公斤的鐵製品,由5個不同的部件組裝而成。所有大鼓的一側都是開放式的,不過側邊都被金屬所覆蓋,僧侶們用覆了皮的巨大棍棒擊打此處。他們在各個樂器後面排成一排,各個樂器之間的距離大約為5米。

石塊被安置好後,站在小號鼓後面的僧人就準備開始進行演奏了。小號鼓發出十分尖銳的聲音,其他的樂器則發出了隆隆的響聲。

在場的所有僧人開始詠唱禱告,伴隨著巨大無比的音量,嘈雜聲的速度緩緩加快。

最初的4分鐘裡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是當大鼓和嘈雜聲的速度不斷增加,巨大的石塊開始搖晃,突然升上空中並快速向250米外洞口的平臺移動。

3分鐘後石塊降落在平臺上。接著他們將新的石塊放置在了草地中央的碗狀窪陷裡,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用同樣的方式放置了5~6個石塊,從放置物體的軌道、距離來看,運輸距離長度約500米(注:到目標地點的弧線距離大約是400米,應該是高度達到250米以上後才開始降落的)、高250米。不過有時也有石塊開裂破碎,破碎的石塊就都被處理掉了。

這般操作使得僧人們能夠在250米高處的平臺進行石塊的搭建工作。

亞爾醫生目睹了這令人震驚的現象。一開始他認為自己是被集體催眠了,於是他使用了兩卷膠捲拍下了當時的情景。而經過確認,膠捲中拍下的情景與當時自己目睹的情景完全一樣。亞爾醫生此時終於意識到自己有了一次多麼珍貴的體驗。

後來亞爾醫生將這兩卷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膠捲交給了英國的學術團體。沒想到事與願違,學術團體沒收了膠捲,將之作為機密處理,並宣稱至少到1990年前都不會進行任何公開發表。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2017年的今天,膠捲都沒有被公開。西藏喇嘛們的秘術就這樣被封印了。

依靠超聲波的聲波懸浮原理

亞爾醫生的經歷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很遺憾,目前我們還沒辦法確認,不過參考古代傳說來看的確不能簡單地下定論,因為當今社會也存在著類似的技術,即利用超聲波實現聲音懸浮。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聲波懸浮的概念圖。將擴音器置於底部,上方放置反射板。在兩者之間發射駐波,此時在腹點處放置物體的話,就有可能使物體在空中懸浮。

這裡說的超聲波是指頻率下限大於人的聽覺上限、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波。我們把能夠發射高頻音的擴音器叫做高頻揚聲器,其發出的聲音遠遠超過人類可聽覺的範圍,因而這種聲音被叫做超聲波。

那麼關於西藏的飛石、樂器、石塊、懸崖的位置等之間的關係就十分耐人尋味了。有趣的是,石塊和懸崖間的250米距離,正好是樂器和石塊間63米距離的約4倍。準確來說,很有可能因為63米的4倍是252米,所以實際上設置的高度是252米。

因為天然的懸崖並不是完美的垂直線條,所以運上石塊的平臺與地面的垂直交點,實際上比懸崖面的位置要深入山體2米。

假設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的半波長(波長的一半)的最小公倍數是63米的約數,放置石頭的位置就是產生駐波的位置。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不過即使是完全符合了聲波懸浮的原理,巨石在空中懸浮這件事依然不太可能實現。

眾所周知,使用超聲波進行聲波懸浮是有極限的,可以懸浮的物體尺寸必須在所用超聲波波長的一半以下。

比如使用20000赫茲的超聲波時,將音速[340m/s]代入公式(速度V(m/s)=頻率f(Hz)×波長λ(m)),波長為0.017米,進行單位換算後就可以得到17毫米。也就是說能夠實現空中懸浮的物體尺寸最大不超過8.5毫米。

但若是大幅度地增加使用的電力,就能夠將更大更重的物體懸浮起來,這方面的研究雖然有一些進展,但不論是西藏的喇嘛們,還是古代的人們,都很難想象他們會暗自使用超聲波和大電力。能夠利用聲波令巨石在空中懸浮,莫非存在一個打破聲波懸浮極限的空白點?

本質上來看聲波懸浮這件事,支撐懸浮物的就是空氣。發射駐波的聲波,使某一場所的空氣壓力增加,好比是在變硬的空氣上放置物體,並非是物體自身得到了上浮的推力。

那麼聲音究竟孕育出了什麼呢?下面的事例可以提供一點提示。

電壓下的石英空中懸浮實驗

事情發生在1919年。據說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在位於波蘭德萊德茵的一處研究所中進行實驗,他們用超短波(頻率在30~300兆赫)照射水晶使其膨脹,成功消除了水晶的重力。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亞爾醫生目睹的喇嘛們進行巨石漂浮的概念草圖。右側為水平橫向示意圖,左側為俯瞰圖,喇叭和大鼓面向巨石、按弧線所示排列。

兩人當時的實驗過程是,將兩枚菱形的金屬板分別放置在靜電場的水平位置,從垂直角度向水晶持續不斷地發送高頻波。突然兩人注意到石英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恆溫攝氏10度以下的時候,石英的中心部分開始出現白色的混濁物,混濁物逐漸擴大至石英整體,最終整塊石英變成了完全不透明的物體。

接著在某種特殊裝置輔助下他們從各種角度向結晶施加電壓,結晶體積開始增加,石英片再也無法恢復成原本的大小了。

之所以產生石英變大這一不可思議的現象,結晶混濁伴隨著密度變化是原因之一,但不僅限於此。將石英放在天平一側,另一側放上與之等重的砝碼,接著向石英發射高頻波電流,放置著石英的這一側天平臂就會上升。也就是說這一側的重量變輕了。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1927年被報告的重力消失實驗概念圖。簡單來說,石英的上面和底面都連接了高頻波發生器,兩側平行放置的金屬板則是靜電場發射器。

隨著實驗的深入,二人使用了數千瓦的更大電力,並增加了曝光時間,最終5×2×1.5毫米的小石英片變成了邊長為10釐米的不透明白色物體。這意味著石英片每條邊均伸展了約20倍,整個體積增加了約8000倍。雖然變得面目全非,但石英本身的重量極輕,而且不僅石英,整個裝置都有所上升。當時石英上還掛了重達25千克的砝碼,也就是說不光石英自身的重量變成零,還產生了極強的懸浮力。

難道是因靜電場的存在?

這裡還需要做一點補充。靜電場不由交流電組成,而是由直流電產生的電場,比如將汽車電池的正極接在菱形金屬板一側,負極接在另一側,為釋放電能將空間隔開,就會產生靜電場。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聲波懸浮的實驗影響。雖然目前懸浮物僅限自重極輕的物體,不過像這樣通過聲音使物體懸浮可以說已經不是難以實現的技術了。

而產生高頻波電流,即頻率很高的電磁波(數赫茲以上)的就是高頻波發生器。它是一種能發出比超聲波頻率更高聲音的擴音器,正負極電線不是接在擴音器上,而是接在石英的上下部分。

當然了,水晶不是擴音器,它既無法發出聲音,也不能做出反應。不過若向它發射超出人類可聽範圍的高頻電流,在達到某個頻率數時它就會發生振動。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夾在菱形金屬板裝置中間,膨脹的石英與25千克的砝碼一起上升的照片。石英不僅自重變成了零,還產生了強大的懸浮力。

這種通過逆電壓效應使水晶振動的事情並不奇怪。但是水晶的重量和體積發生變化、甚至表現出懸浮力就十分罕見了。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阿拉伯的歷史學家馬蘇迪。他在埃及親眼目睹了令人震驚的搬運巨石的方法,並將其整理寫入了自己的書中。

雖然很多人都對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所做的實驗抱有極大的興趣,不過遺憾的是由於缺乏詳細的實驗信息,一直沒有人成功再現這個實驗。

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的實驗究竟是怎麼實現的呢?

可以推測出的一點就是利用高頻波向石英(水晶)發動固有振動數促使其產生共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石英是暴露在水平方向的靜電場中的。

當然了,光是簡單的水平方向的靜電場是無法導致膨脹現象和空中漂浮的,角度的調整才是重中之重。筆者認為角度與石英結晶的方向有關。

也就是說,必須嚴格確保切斷水晶的角度,若是角度偏離,就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了。

假設找到了理想的角度,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靜電場了。

10攝氏度以下的室溫環境既能得到好的結果,也為更容易的產生靜電提供了有利條件。將靠固有振動數產生振動的物體放置在合適的靜電場中,物體就能在空中漂浮了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案例能夠支持這一觀點呢?

埃及的巨石搬運法怪事

讓我們參考一下馬蘇迪的相關記錄,這是一位公元896年出生於巴格達的阿拉伯歷史學家。馬蘇迪在環遊世界的途中不斷增長著見聞,在訪問埃及時知道了搬運金字塔巨石的方法,並將這一令人震驚的方法寫入了自己創作於公元947年的著作中。

他描寫的搬運巨石的步驟如下:

**********

為了建造金字塔,搭建者們將“魔法的紙莎草紙”鋪在巨石的邊框下。接著搭建者們逐一敲擊巨石,敲擊巨石的工具據馬蘇迪描述僅僅是一根神秘的金屬棒。接著驚人的一幕發生了,巨石開始緩慢地升上空中,好似服從命令的士兵一樣在鋪好的路面上空排成一排,緩慢地、規整地向前移動。整件事情的關鍵就是神秘的金屬棒。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重新繪製的馬蘇迪所記載的巨石搬運法。古人就是這樣建成金字塔的嗎?

通常,持棒人使用神秘的金屬棒使巨石前行到自己前方45米的位置,在此期間這個人需要一直監督巨石緩慢著陸在既定軌道上。

然後再重複這一流程:再次敲擊巨石,使其從地面上浮起,再次前移至前方45米處,如此反覆直到所有的石塊都移動到目的地。

接下來就是更為複雜的驚人技藝——敲擊石塊使其在空中漂浮得更高。為了使石塊到達目標地點,搭建者既慎重又充滿自信地僅靠雙手逐一操縱巨石到達規定的位置,最終建成了巨大的金字塔。

讀了馬蘇迪的記錄,各位讀者可能會覺得荒謬至極。從科學的角度的確很難找到能夠說明這一作業方式合理的證據,假設這個方法是真的,那隻能說這簡直是魔術或者超能力了。

不過若是我們參考一下目前為大家介紹過的案例,也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共同點。

其一就是振動。金字塔事件會不會是這樣的呢?最初的那一下戳刺令巨石產生振動,空中漂浮階段的再次戳刺則使巨石向前行進了45米。

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的實驗中也涉及到了以高頻波向石英(水晶)發動固有振動數促使其產生共振。在西藏的案例中同樣也出現了用巨大音量的重低音音波促使巨石產生微振動。

筆者的研究則顯示一旦物體發生振動,其可動性就會變高。

比如水。從固態的冰,到液態的水,再到氣態的水蒸氣,隨著形態的變化,分子運動(振動)增加,產生流動性,從而增加了可動性。

大地震的時候,衣櫃、冰箱等重物不由得移動到別的地方,就是因為振動的物體可動性增高,在平面上可以輕易地向一側滑動。

文章開頭為各位介紹了安菲翁演奏豎琴使石塊跟隨在自己身後移動的神話故事,這可能也是由於聲波振動使石塊產生了可動性。

要使巨物移動,振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要素就是靜電場。前文提到的金屬棒會不會在水平方向向物體生成了靜電場呢?

比如摩擦金屬棒使其攜帶靜電。就像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的實驗中直接利用靜電場那樣,靜電是否與空中漂浮也有所關聯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西藏的案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其實,在空中漂浮的石塊下方放置有一個碗狀的石頭,筆者認為這塊特別的石頭可能是石英制成的。

首先將巨石放置在其上方自然會增加壓力,此時利用聲波等促使其產生微振動的話,持續性的壓電效應產生作用,就有可能產生電氣。

另外,數個聲波進行復雜的干擾,也可能摩擦空氣從而產生了靜電。

基裡進行的空中漂浮實驗

事實上在19世紀,利用聲波成功進行空中漂浮的發明家就在美國費城。

這位發明家名為約翰·厄內斯特·瓦爾特·基裡(1837~1898年),學習他的研究成果,有一種過去的傳說愈發成真的感覺。

1872年,基裡集結了一批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向他們展示了依靠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全新動力運作的機械。另外他還宣佈了基於音叉的音樂性振動輸出發生原理,以及發現了音樂可能是原子和能量的共鳴這樣的言論。

他的言論立刻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短短數月就募集了500萬美元的資金(相當於現在的1億美元),並在紐約創辦了基裡電機公司。

工程師亞歷山大•史考特第一次拜訪基裡的工作地點是在1895年11月9日。在那裡,史考特參觀了數個機械演示,其中一個演示就是用聲音令在水中的金屬球上下移動。

將注入了910克的水放入金屬球的燒杯密封好,用金、鉑、銀、銅等製作而成的電線將燒杯上方和發射機(應該是高頻波振盪器)連接。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在精神世界中水晶是至關重要的礦石。或許是因為在古代這種石頭是重力消失的關鍵。

通過高音喇叭奏響發出某種特定和絃的絃樂器,金屬球開始上升並擊碎了燒杯的金屬製杯蓋,並且保持著懸浮的狀態,此時奏響別的聲音,金屬球再次沉入水中。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19世紀就已經利用聲波開發了空中漂浮技術的約翰•厄內斯特•瓦爾特•基裡(1837~1898年)

之後基裡對其進行了改進,同樣用發射機、電線、樂器等,成功操控了3.6千克的飛船模型在空中漂浮、滯空、下降。他還成功完成了令更重的物體懸浮的實驗。在幾個人的共同見證下,他不僅使重達3噸的鑄鐵球在空中漂浮,居然還反向地增加了重量使其深深陷入地面。

基裡還認為可以用發射機破壞花崗岩。花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水晶),或許是利用逆壓電效應,通過固定振動頻率,對其進行高頻共振從而達到破壞的效果。

基裡在移動物體時,主要是通過持續奏響小號的某一特定音階而實現的,除了口琴、喇叭、小提琴,口哨也可以產生實現空中漂浮的必要振動力。原本公司已經著手進入生產銷售用器具的階段了,但是因為與自己的支持者發生了爭論,最終他毀掉了那些資料。

他比考茨基博士與弗羅斯特工程師用石英做實驗早了幾十年的時間,在天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大顯身手之前。

在特斯拉之前,能夠讓物體在空中懸浮的機械究竟是什麼呢?

基裡自己肯定沒有弄明白,不過他的實驗還是留下了很多線索。如今仍有很多研究人員全力以赴,努力尋找著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