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长久以来,让人们一直困惑不解的一大谜团便是遗留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巨石遗迹,先人们是如何运输、编排、组建这些巨石的呢?或许,通过这些失落的“声音”能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奥秘。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曾经建造了巨石建筑的古代先贤们,拥有能够让巨石在空中漂浮的智慧与技术!或许各位读者会觉得这样的说法简直愚蠢至极,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作为着手弄清这一神秘现象的研究者、科学作家,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全力进行关于反重力的调查研究,古代人令巨石在空中漂浮的神话、传说,乃至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家们偶然或者刻意为之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相关的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等都是笔者的参考对象。

笔者对这一件件乍看毫无关联的事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调查后,竟意外地发现了其中的共同点和规律性,并终于揭开了空中悬浮方法神秘面纱的一角。

本文将从声音、振动、电力等关键词切入,逐步展开“空中漂浮/反重力”的话题。

古人靠声音运送巨石?

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古人利用“声音”使巨石在空中悬浮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为笔者提供了进行本研究的动机。首先向大家介绍这些神话传说的一部分内容。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玛雅文明的乌希马尔遗迹。传说中是通过矮人的口哨声移动巨石建造而成的。

●据早期的希腊历史学家研究,宙斯与安提俄珀之子安菲翁是著名的竖琴手,他的琴声能够移动巨石,传说底比斯古城的城墙就是由他建造而成的。此外,若是他用清晰的声音奏响竖琴,还能让重于他自身数倍的巨石跟在身后移动。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出现在希腊神话中的著名的竖琴手安菲翁。据说他的琴声也能令石头移动。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岛上有一座南马都尔巨石城,据说是奥利斯帕和奥洛索帕两位神明建造的。兄弟二人通过吟唱咒语,使巨石如同鸟儿一般在空中飞起。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复活节岛莫埃人像的建成与利用声音有关,但有传说称它们的建成是魔法师或者圣职者使用念力的结果。

●玛雅传说中,尤卡坦半岛上的乌苏马尔遗迹是由矮人建造的,他们通过口哨令巨石移动。

●西班牙殖民者在毁灭了印加文明后不久,西班牙的旅人们走访了玻利维亚的蒂瓦纳库(前印加时期的城市),从当地的艾马拉族口中听到了这样的传闻。据说,早期的居住者拥有能够举起石头的超自然神力,使重达100吨的巨石跟随着喇叭的声音漂浮在空中,从50公里外山上的采石场运送过来。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复活节岛的莫埃人像。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能够证明人像是靠声音移动至此,不过据说也是靠某种特殊的动力令其悬浮或者自行走动。

这些流传于欧洲、太平洋群岛、中美、南美等地的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声音来移动巨石。若各位觉得用声音使巨石在空中漂浮是不可能的,那么请接着往下看。

使巨石漂浮的喇嘛教僧侣

下面向各位介绍的,是原瑞典航空器设计师、土木工程师亨利•克鲁森曾报告过,同时也在他所著的《失去的技巧》中提到的事件。该事件曾几度在外国杂志、书籍中有所介绍,也许有读者曾经读到过。

克鲁森有一位同样出身瑞典的医生朋友名叫亚尔,他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与来自西藏的年轻学生成为了朋友。1939年,加入了英国学术团体的亚尔前往了埃及。在埃及他见到了西藏朋友派来的使者,希望他尽快赶往西藏为喇嘛教的老僧治病。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西藏的宗教中心布达拉宫。据说亚尔医生就是在这里亲眼目睹喇嘛们使用声音移动巨石。

亚尔医生同使者一道,舟车劳顿、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了昔日旧友如今所在的僧院。

亚尔在那里短暂居住并治好了老僧的病。而正是因为他与旧友间的友情,使他得到了旁人不可能有的学习机会。

一天,亚尔的朋友带着他去了僧院附近的一个地方。那里是一片倾斜的草地,西北侧被极高的断崖围绕。岩壁上高约250米处有一个巨大的洞,看上去像是洞窟的入口。

大洞的前面则是一处类似楼梯平台的水平面,就在这片狭小的立足点中僧人们建造了这片岩壁。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接近平台的唯一方法就是靠断崖边降下来的绳子。

距离悬崖250米的草地上摆放着打磨好的石板,石板正中间有直径大约1米、深约15厘米的碗状凹陷。一些宽1米、长1.5米的石块则是靠牦牛运送至低洼处的。

以石板为中心,在半径63米、与悬崖相对的90度角的弧度上划了一条线,并在这条线上放置了19件乐器。半径63米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放置的乐器是13面鼓和6个喇叭(这里指的应该是铜钦,一种藏传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长喇叭)。分别是直径1米、长度1.5米的大号鼓8个,直径70厘米、长度1米的中号鼓4个,最后是一个直径20厘米长度30厘米的鼓。此外6个喇叭大小一样,都是长度3.12米、直径30厘米的巨物。大号鼓和喇叭都调整到向着石板的方向,并固定在基座上。

大号鼓重约150公斤的铁制品,由5个不同的部件组装而成。所有大鼓的一侧都是开放式的,不过侧边都被金属所覆盖,僧侣们用覆了皮的巨大棍棒击打此处。他们在各个乐器后面排成一排,各个乐器之间的距离大约为5米。

石块被安置好后,站在小号鼓后面的僧人就准备开始进行演奏了。小号鼓发出十分尖锐的声音,其他的乐器则发出了隆隆的响声。

在场的所有僧人开始咏唱祷告,伴随着巨大无比的音量,嘈杂声的速度缓缓加快。

最初的4分钟里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当大鼓和嘈杂声的速度不断增加,巨大的石块开始摇晃,突然升上空中并快速向250米外洞口的平台移动。

3分钟后石块降落在平台上。接着他们将新的石块放置在了草地中央的碗状洼陷里,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用同样的方式放置了5~6个石块,从放置物体的轨道、距离来看,运输距离长度约500米(注:到目标地点的弧线距离大约是400米,应该是高度达到250米以上后才开始降落的)、高250米。不过有时也有石块开裂破碎,破碎的石块就都被处理掉了。

这般操作使得僧人们能够在250米高处的平台进行石块的搭建工作。

亚尔医生目睹了这令人震惊的现象。一开始他认为自己是被集体催眠了,于是他使用了两卷胶卷拍下了当时的情景。而经过确认,胶卷中拍下的情景与当时自己目睹的情景完全一样。亚尔医生此时终于意识到自己有了一次多么珍贵的体验。

后来亚尔医生将这两卷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胶卷交给了英国的学术团体。没想到事与愿违,学术团体没收了胶卷,将之作为机密处理,并宣称至少到1990年前都不会进行任何公开发表。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2017年的今天,胶卷都没有被公开。西藏喇嘛们的秘术就这样被封印了。

依靠超声波的声波悬浮原理

亚尔医生的经历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很遗憾,目前我们还没办法确认,不过参考古代传说来看的确不能简单地下定论,因为当今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技术,即利用超声波实现声音悬浮。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声波悬浮的概念图。将扩音器置于底部,上方放置反射板。在两者之间发射驻波,此时在腹点处放置物体的话,就有可能使物体在空中悬浮。

这里说的超声波是指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我们把能够发射高频音的扩音器叫做高频扬声器,其发出的声音远远超过人类可听觉的范围,因而这种声音被叫做超声波。

那么关于西藏的飞石、乐器、石块、悬崖的位置等之间的关系就十分耐人寻味了。有趣的是,石块和悬崖间的250米距离,正好是乐器和石块间63米距离的约4倍。准确来说,很有可能因为63米的4倍是252米,所以实际上设置的高度是252米。

因为天然的悬崖并不是完美的垂直线条,所以运上石块的平台与地面的垂直交点,实际上比悬崖面的位置要深入山体2米。

假设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半波长(波长的一半)的最小公倍数是63米的约数,放置石头的位置就是产生驻波的位置。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不过即使是完全符合了声波悬浮的原理,巨石在空中悬浮这件事依然不太可能实现。

众所周知,使用超声波进行声波悬浮是有极限的,可以悬浮的物体尺寸必须在所用超声波波长的一半以下。

比如使用20000赫兹的超声波时,将音速[340m/s]代入公式(速度V(m/s)=频率f(Hz)×波长λ(m)),波长为0.017米,进行单位换算后就可以得到17毫米。也就是说能够实现空中悬浮的物体尺寸最大不超过8.5毫米。

但若是大幅度地增加使用的电力,就能够将更大更重的物体悬浮起来,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一些进展,但不论是西藏的喇嘛们,还是古代的人们,都很难想象他们会暗自使用超声波和大电力。能够利用声波令巨石在空中悬浮,莫非存在一个打破声波悬浮极限的空白点?

本质上来看声波悬浮这件事,支撑悬浮物的就是空气。发射驻波的声波,使某一场所的空气压力增加,好比是在变硬的空气上放置物体,并非是物体自身得到了上浮的推力。

那么声音究竟孕育出了什么呢?下面的事例可以提供一点提示。

电压下的石英空中悬浮实验

事情发生在1919年。据说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在位于波兰德莱德茵的一处研究所中进行实验,他们用超短波(频率在30~300兆赫)照射水晶使其膨胀,成功消除了水晶的重力。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亚尔医生目睹的喇嘛们进行巨石漂浮的概念草图。右侧为水平横向示意图,左侧为俯瞰图,喇叭和大鼓面向巨石、按弧线所示排列。

两人当时的实验过程是,将两枚菱形的金属板分别放置在静电场的水平位置,从垂直角度向水晶持续不断地发送高频波。突然两人注意到石英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恒温摄氏10度以下的时候,石英的中心部分开始出现白色的混浊物,混浊物逐渐扩大至石英整体,最终整块石英变成了完全不透明的物体。

接着在某种特殊装置辅助下他们从各种角度向结晶施加电压,结晶体积开始增加,石英片再也无法恢复成原本的大小了。

之所以产生石英变大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结晶混浊伴随着密度变化是原因之一,但不仅限于此。将石英放在天平一侧,另一侧放上与之等重的砝码,接着向石英发射高频波电流,放置着石英的这一侧天平臂就会上升。也就是说这一侧的重量变轻了。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1927年被报告的重力消失实验概念图。简单来说,石英的上面和底面都连接了高频波发生器,两侧平行放置的金属板则是静电场发射器。

随着实验的深入,二人使用了数千瓦的更大电力,并增加了曝光时间,最终5×2×1.5毫米的小石英片变成了边长为10厘米的不透明白色物体。这意味着石英片每条边均伸展了约20倍,整个体积增加了约8000倍。虽然变得面目全非,但石英本身的重量极轻,而且不仅石英,整个装置都有所上升。当时石英上还挂了重达25千克的砝码,也就是说不光石英自身的重量变成零,还产生了极强的悬浮力。

难道是因静电场的存在?

这里还需要做一点补充。静电场不由交流电组成,而是由直流电产生的电场,比如将汽车电池的正极接在菱形金属板一侧,负极接在另一侧,为释放电能将空间隔开,就会产生静电场。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声波悬浮的实验影响。虽然目前悬浮物仅限自重极轻的物体,不过像这样通过声音使物体悬浮可以说已经不是难以实现的技术了。

而产生高频波电流,即频率很高的电磁波(数赫兹以上)的就是高频波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发出比超声波频率更高声音的扩音器,正负极电线不是接在扩音器上,而是接在石英的上下部分。

当然了,水晶不是扩音器,它既无法发出声音,也不能做出反应。不过若向它发射超出人类可听范围的高频电流,在达到某个频率数时它就会发生振动。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夹在菱形金属板装置中间,膨胀的石英与25千克的砝码一起上升的照片。石英不仅自重变成了零,还产生了强大的悬浮力。

这种通过逆电压效应使水晶振动的事情并不奇怪。但是水晶的重量和体积发生变化、甚至表现出悬浮力就十分罕见了。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阿拉伯的历史学家马苏迪。他在埃及亲眼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搬运巨石的方法,并将其整理写入了自己的书中。

虽然很多人都对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所做的实验抱有极大的兴趣,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详细的实验信息,一直没有人成功再现这个实验。

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的实验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可以推测出的一点就是利用高频波向石英(水晶)发动固有振动数促使其产生共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石英是暴露在水平方向的静电场中的。

当然了,光是简单的水平方向的静电场是无法导致膨胀现象和空中漂浮的,角度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角度与石英结晶的方向有关。

也就是说,必须严格确保切断水晶的角度,若是角度偏离,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了。

假设找到了理想的角度,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静电场了。

10摄氏度以下的室温环境既能得到好的结果,也为更容易的产生静电提供了有利条件。将靠固有振动数产生振动的物体放置在合适的静电场中,物体就能在空中漂浮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案例能够支持这一观点呢?

埃及的巨石搬运法怪事

让我们参考一下马苏迪的相关记录,这是一位公元896年出生于巴格达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迪在环游世界的途中不断增长着见闻,在访问埃及时知道了搬运金字塔巨石的方法,并将这一令人震惊的方法写入了自己创作于公元947年的著作中。

他描写的搬运巨石的步骤如下:

**********

为了建造金字塔,搭建者们将“魔法的纸莎草纸”铺在巨石的边框下。接着搭建者们逐一敲击巨石,敲击巨石的工具据马苏迪描述仅仅是一根神秘的金属棒。接着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巨石开始缓慢地升上空中,好似服从命令的士兵一样在铺好的路面上空排成一排,缓慢地、规整地向前移动。整件事情的关键就是神秘的金属棒。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重新绘制的马苏迪所记载的巨石搬运法。古人就是这样建成金字塔的吗?

通常,持棒人使用神秘的金属棒使巨石前行到自己前方45米的位置,在此期间这个人需要一直监督巨石缓慢着陆在既定轨道上。

然后再重复这一流程:再次敲击巨石,使其从地面上浮起,再次前移至前方45米处,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石块都移动到目的地。

接下来就是更为复杂的惊人技艺——敲击石块使其在空中漂浮得更高。为了使石块到达目标地点,搭建者既慎重又充满自信地仅靠双手逐一操纵巨石到达规定的位置,最终建成了巨大的金字塔。

读了马苏迪的记录,各位读者可能会觉得荒谬至极。从科学的角度的确很难找到能够说明这一作业方式合理的证据,假设这个方法是真的,那只能说这简直是魔术或者超能力了。

不过若是我们参考一下目前为大家介绍过的案例,也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共同点。

其一就是振动。金字塔事件会不会是这样的呢?最初的那一下戳刺令巨石产生振动,空中漂浮阶段的再次戳刺则使巨石向前行进了45米。

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的实验中也涉及到了以高频波向石英(水晶)发动固有振动数促使其产生共振。在西藏的案例中同样也出现了用巨大音量的重低音音波促使巨石产生微振动。

笔者的研究则显示一旦物体发生振动,其可动性就会变高。

比如水。从固态的冰,到液态的水,再到气态的水蒸气,随着形态的变化,分子运动(振动)增加,产生流动性,从而增加了可动性。

大地震的时候,衣柜、冰箱等重物不由得移动到别的地方,就是因为振动的物体可动性增高,在平面上可以轻易地向一侧滑动。

文章开头为各位介绍了安菲翁演奏竖琴使石块跟随在自己身后移动的神话故事,这可能也是由于声波振动使石块产生了可动性。

要使巨物移动,振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要素就是静电场。前文提到的金属棒会不会在水平方向向物体生成了静电场呢?

比如摩擦金属棒使其携带静电。就像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的实验中直接利用静电场那样,静电是否与空中漂浮也有所关联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西藏的案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实,在空中漂浮的石块下方放置有一个碗状的石头,笔者认为这块特别的石头可能是石英制成的。

首先将巨石放置在其上方自然会增加压力,此时利用声波等促使其产生微振动的话,持续性的压电效应产生作用,就有可能产生电气。

另外,数个声波进行复杂的干扰,也可能摩擦空气从而产生了静电。

基里进行的空中漂浮实验

事实上在19世纪,利用声波成功进行空中漂浮的发明家就在美国费城。

这位发明家名为约翰·厄内斯特·瓦尔特·基里(1837~1898年),学习他的研究成果,有一种过去的传说愈发成真的感觉。

1872年,基里集结了一批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向他们展示了依靠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全新动力运作的机械。另外他还宣布了基于音叉的音乐性振动输出发生原理,以及发现了音乐可能是原子和能量的共鸣这样的言论。

他的言论立刻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短短数月就募集了500万美元的资金(相当于现在的1亿美元),并在纽约创办了基里电机公司。

工程师亚历山大•史考特第一次拜访基里的工作地点是在1895年11月9日。在那里,史考特参观了数个机械演示,其中一个演示就是用声音令在水中的金属球上下移动。

将注入了910克的水放入金属球的烧杯密封好,用金、铂、银、铜等制作而成的电线将烧杯上方和发射机(应该是高频波振荡器)连接。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在精神世界中水晶是至关重要的矿石。或许是因为在古代这种石头是重力消失的关键。

通过高音喇叭奏响发出某种特定和弦的弦乐器,金属球开始上升并击碎了烧杯的金属制杯盖,并且保持着悬浮的状态,此时奏响别的声音,金属球再次沉入水中。

超古代“反重力技术”之谜

19世纪就已经利用声波开发了空中漂浮技术的约翰•厄内斯特•瓦尔特•基里(1837~1898年)

之后基里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样用发射机、电线、乐器等,成功操控了3.6千克的飞船模型在空中漂浮、滞空、下降。他还成功完成了令更重的物体悬浮的实验。在几个人的共同见证下,他不仅使重达3吨的铸铁球在空中漂浮,居然还反向地增加了重量使其深深陷入地面。

基里还认为可以用发射机破坏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水晶),或许是利用逆压电效应,通过固定振动频率,对其进行高频共振从而达到破坏的效果。

基里在移动物体时,主要是通过持续奏响小号的某一特定音阶而实现的,除了口琴、喇叭、小提琴,口哨也可以产生实现空中漂浮的必要振动力。原本公司已经着手进入生产销售用器具的阶段了,但是因为与自己的支持者发生了争论,最终他毁掉了那些资料。

他比考茨基博士与弗罗斯特工程师用石英做实验早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大显身手之前。

在特斯拉之前,能够让物体在空中悬浮的机械究竟是什么呢?

基里自己肯定没有弄明白,不过他的实验还是留下了很多线索。如今仍有很多研究人员全力以赴,努力寻找着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