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泗州戲、花鼓燈、微雕、鐵畫……7月9日-10日,鳳凰網安徽、風直播和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米拉共同走進安徽蚌埠,探索蚌埠的非遺文化,體驗蚌埠的非遺文化傳承。此次蚌埠非遺文化之旅持續2天,鳳凰網安徽、風直播全程直播,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23萬人次!

目前,蚌埠市的非遺項目國家級有3項,分別是花鼓燈、五河民歌和泗州戲。省級16項,市級41項;有非遺傳承人國家級1人,省級29人,市級123人。

花鼓燈——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

花鼓燈傳說是夏朝(距今4000多年前)古塗山氏國(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臣民紀念大禹娶妻、治水會諸候的一種娛樂形式。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7月9號上午,鳳凰網安徽一行走進了中國花鼓燈第一村——馮嘴子村,在蚌埠禹會區文化館馮峰館長的帶領下,我們近距離的感受到了花鼓燈的魅力。據介紹,花鼓燈是漢族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具有人類創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價值。

傳統的非遺文化需要傳承人的演繹才能煥發出它的光彩,現場我們欣賞到了精彩的花鼓燈表演,小夥子們敲起鑼鼓,姑娘們舞起蘭花,歡樂激揚的氛圍感染了觀眾引得掌聲不斷,讚不絕口。此外,我們的國際友人米拉對這項非遺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演員的指導下也翩翩起舞起來。

花鼓燈是原生性藝術。據馮館長介紹,蚌埠市文化局目前根據不同的空間和群體,創新性地提出了花鼓燈保護的“三千雙百工程” (即培養1000個蘭花、1000個鼓架子、1000個鑼鼓班子、100個燈班子、100個藝人),完善、延伸和創新了花鼓燈傳承鏈。)

立體鐵畫——冷峭奇倔的藝術

立體鐵畫盆景技藝是源於蕪湖鐵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藝術特徵,純靠手工鍛打完成。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立體鐵畫吸取了中國傳統國畫的構圖法以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以熟鐵作原料,藝人們以錘為筆,以爐為硯,以鐵為墨,以鑽為案,鍛鐵為畫,依據畫稿取料入爐,經冶煉後,再經過鍛打、焊接、鑽銼、整形、防鏽烘漆,然後襯以底座,裝配紫砂花盆。

7月9日下午,我們來到了立體鐵畫傳承人倪乃林大師的家中探索立體鐵畫的“廬山真面目”。倪乃林大師曾拜蕪湖鐵畫宗師儲炎慶為師學習鐵畫,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鐵畫“迎客松”的製作,近20年來為蕪湖鐵畫的創作設計和為鐵畫廠設計畫稿,在不斷思考鐵畫傳承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2012年倪乃林與兒子倪介珉開始設計製作鐵畫(花)盆景造型藝術,初試成功,連續創作多個立體鐵畫盆景。

倪乃林大師很平易近人,在家中很熱情的為我們介紹了他幾個得意的作品。與儲炎慶的繼承人儲金霞共創的作品《梅花香自苦寒來》、《中華龍圖騰》、《松下問童子》……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無論總何種角度看去都是一副完美的畫作!

據倪乃林大師介紹,立體鐵畫盆景技藝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它是在鐵畫基礎上的再創造,是鐵畫藝術的傳承創新的昇華版,對傳統鐵畫藝術文化保護和非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和實用價值。

楊氏微雕——家傳身受的超視覺藝術

楊氏微雕是一種特種傳統工藝,是通過家傳身受來傳承的超視覺藝術。楊氏微雕用刀具把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中不能筆筆窺見的超視覺藝術表現在不同的載體上,如金、玉、石、象牙等(就中國書畫用紙)材料上來表現人們對藝術的創作,是視覺、體能及超越自我及潛能的表現的綜合藝術。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7月9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楊氏微雕的繼承人楊其鵬大師家中,感受這活躍在“指尖”的藝術。據楊老師介紹,楊氏微雕繼承中國傳統書畫,講究精、微,及藝術性,不光一味臨摹,創新刀具、開發新品,可在6-7度的硬質材料上雕刻,尤其珍珠和和田玉的雕刻,突破數千年來雕刻技藝主要是琢磨、手工雕刻玉石能更好的表現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韻味。使天然白玉與書畫更好的結合,一改世人對白玉製作玩賞,稱為“世俗的趣味”。進而提升藝術品位與收藏價值。

你熟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嗎?你瞭解周敦頤的《愛蓮說》嗎?當這些名著名篇完整的雕刻在一塊小小的玉石上你會驚訝嗎?現場,楊老師就為我們展示了他的很多作品,無論是玉石,銅片還是象牙,都是微雕藝術的舞臺,帶給我們除了驚豔就只剩下了震撼!

聽傳統五河民歌賞唯美泗州戲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河民歌,曲目豐富,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獨唱、對唱、說唱、小演唱等多種表演方式,曲調委婉,歡快流暢。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7月10日,我們走進了蚌埠五河,欣賞到了美妙的五河民歌歌聲。據五河縣文化館館長介紹,五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五河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目前五河民歌非遺已經進入校園,希望這種傳統的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從而發揚光大。目前,五河縣五河民歌省級傳承人3人(薛勝友、王芹、周維紅),市級傳承人中五河民歌5人(陳傳林、張祖俠、劉克英、陸鳳英、陳茂紅),目前,出版了五河民的歌民歌集兩部,下一步準備精選十首五河民歌拍成MV。

除了花鼓燈和五河民歌,泗州戲也是蚌埠非常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泗州戲藝術也是沿淮群眾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10日下午,我們走進了安徽省泗州戲戲劇院。據瞭解,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蚌埠市歌舞團(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創作排演的花鼓燈歌舞劇《摸花轎》《玩燈人的婚禮》、泗州戲《拾棉花》、《走孃家》等一大批藝術作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花鼓燈、泗州戲也因此家喻戶曉。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走進蚌埠非遺文化 感受文化傳承之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泗州戲傳承人鹿老師接受鳳凰網安徽的採訪稱,泗州戲在唱腔上講究自由無束,要求伴奏跟著演員的演唱走,藝人們把這種形式名之為“怡心調”。其女腔常常在尾音處突然翻高八度,拖一個小小的、上翹的尾巴,明快野豔,風情萬種,“拉魂”也常在此處。

兩天的蚌埠非遺之旅結束後我們看到的是非遺文化展現出的強大魅力,但在領略到這美麗的同時我們也會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地得到改善,但非遺背後的文化基因與傳承者正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消弭,文化需要傳承,工藝需要傳承,我們缺少的是對他們的關注與傳承,我們亟需的是這種彌足珍貴的匠人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