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海鮮飲食文化一條街、1860文化創意園、小公園保育活化西堤路首期工程、西堤公園建成開放……接連不斷的新聞焦點吸引了市民的關注,使原來默默無聞的西堤路名聲越來越大。

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西堤路,地處老城區西部邊緣,路沿海堤而築,故名“西堤路”。有人說,一條老街就是一段歷史,的確如此,西堤路同樣也有一段歷史。清代,西堤這片海坪被稱為“紅船灣”或“紅船灣坪地”,顧名思義就是一處停泊紅頭船的港灣。為管理民船進出口貨物檢驗及徵稅,潮州常關還在此設立了驗貨廠。光緒十九年(1893)澄海縣令曾在常關驗貨廠北側立有一塊地界碑,碑文中就提及“紅船灣”,稱“汕頭關灣泊紅船水坪地,現經萬年豐會館紳董稟奉關督憲,準填於瀕海,岸上除馬路二丈外,劃出五丈由新關建造驗貨廠,其餘地段均歸會館管業納租,其紅船灣泊右畔以丁家毗連公路劃直,豎石為界”。

到了清代末年,西堤片仍為海灘,從宣統三年(1909)出版的《汕頭地圖》上可以看出,其時的“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街路已形成,但西堤路一帶還是海坪,沿海坪標註有怡和碼頭、潮揭碼頭、達濠碼頭以及新關貨廠等名稱。民國十五年(1926),汕頭市政廳為了加強市政建設,成立了汕頭堤工處,啟動對西堤堤岸的填築計劃。修築了一條從太古碼頭到新關貨廠的海堤,隨後便填地建馬路。如今當你走在西堤路上,不知是否留意到這個奇怪的現象,馬路一側是鱗次櫛比的高大騎樓建築,另一側則是低矮的平房,這正是汕頭埠“滄海變桑田”的見證。在闢築西堤路的那個時期,恰好是海外華僑紛紛來汕頭投資房地產的興盛時期,有開發商搶佔這片臨海的土地建造了成片的騎樓出售,按照當今時尚的說法就是“海景房”。而對面低矮的平房是在若干年以後,海岸線逐漸向後退填地而建的。記得到了上世紀60年代,這一帶還是成片枋厝、篷寮形成的棚屋區。

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今日的西堤路,是礐石大橋的重要出入口,也是貫穿老市區的一條主要馬路。西堤路為南北走向,南與至平路相接,北到海軍4803工廠與杉棑路交匯,總共有門牌號232號。由於上世紀20年代末汕頭埠的馬路是呈扇狀向西方向的海坪擴展的,而西堤路的闢築又是沿海墘修建的,故此很多條馬路、街巷的終點都到西堤路止。從南到北,有德記前片區、鎮邦路(1954年才拓通鎮邦路至西堤路這一段路)、德志后街、老鎮邦街、合德街、仁和街、德里街、新潮興街、吉安街、益安街、安平路、永勝街、永興街、三泰市后街、永泰路、永和街、永安街、昇平路、通津街等。

要全面瞭解西堤路,有幾處地方非說不可——西堤碼頭

西堤位於汕頭港西南,地處西港匯海處,南面有石山為屏,港灣水域寬廣,風小浪平,能溝通韓、榕、練三江的內河航運,是一個不凍的優良港灣。與至平路相接的西堤路,首先看到的是碼頭。沿著西堤路,原有多座碼頭,如石客運輪渡、西堤渡口、揭陽電船碼頭、潮陽達濠電船碼頭(兩個共用一個碼頭)、三碼頭、四碼頭、海軍造船廠碼頭等,留給我們這代人印象最深的是西堤碼頭。西堤碼頭俗稱“公共碼頭”,民國時期碼頭建有兩條木質結構的棧橋。解放後,為了防海潮,在這裡又砌起了一條大石籬的防護堤,原住民就叫它“石碼頭”,每當退潮時,在今西堤渡口處的堤外便露出一大片沙灘,人稱“沙仔地”。我童年時,“沙仔地”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因為附近有貨運碼頭和造船廠,漲潮時會將一些雜物衝上海灘,住在附近的“海墘奴仔”就會在放學後趁退潮時來海灘上撿煤子、樹枝、柴皮等帶回家當燃料用,或撿廢鐵、玻璃瓶作廢品賣,有時還會在淤泥中挖出幾隻小螃蟹或幾條泥鰍回去改善生活。

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從《潮汕交通運輸資料》一書中獲悉,西堤渡口是汕頭最為重要的渡口之一,早在抗日戰爭之前,汕頭渡口已經存在。抗戰勝利後,共有3家渡車公司在此經營,使用的是10噸級木船(俗稱四肚),由電船拖帶。每次只能載一輛汽車過渡,沒有固定碼頭,視潮水漲落臨時選擇起落點。1950年成立汕頭渡車公司,使用可載二部汽車的大木駁(俗稱五肚)。1951年,渡車碼頭移至光華橋下明發棧前,開闢汕頭至磊口固定渡運航線。1956年,渡口遷至榮隆街尾海旁。1960年,渡口又遷回西堤路頭,直至1999年2月,石大橋建成通車。當年6月1日西堤渡口停止使用。如今,“西堤碼頭”已成為一個歷史地名。

1860文化創意園

1860文化創意園位於西堤路44號,是汕頭九中的舊址。

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此處在解放前是慈善機構所辦的誠心小學校址,解放後曾是汕頭地委招待所、吉祥派出所辦公地點。1960年,汕頭市第九中學創辦於此,1967年曾改名為長征中學,1969年又複名汕頭市第九中學。1960年,我進入與九中一牆之隔的西堤路第二小學讀書,學校圍牆外就是海墘,遠處是牛田洋。我們一群小孩經常偷偷從學校的旁門溜入九中,看大哥哥大姐姐們進行課外文體活動,十分開心。

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九中校舍由於年久失修而變成危房,學校早在數年前就已遷出,留下空置的校園,被列入舊城片改造項目之一。2013年10月,由地方政府牽頭,一座以汕頭開埠之年命名的1860文化創意園在此啟動建設。創意園以政府、投資、運營、進駐四方運營模式,通過對舊校舍進行整體修繕改造、全方保育活化,以保持原有建築、增加功能性建設為原則,創建以潮汕歷史文化和汕頭開埠文化為特色,以創意理念為吸引點,融合旅遊景點、休閒活動、辦公創作、展示交流、項目孵化、人才培育六大功能的文化創意社區。

2014年10月12日,創意園隆重開園。如今,1860文化創意園已成為青年人創業的文化基地,還是一處休閒、文化消費的景點。

海關地

海關地,在永泰路與西堤路交口南端。清代稱“紅船灣”,潮州常關在此設立驗貨廠。

潮汕舊址:昔日紅船灣 今朝西堤路,一代文化一代情

光緒年間,汕頭萬年豐會館以該地為汕頭進出口貨物集散地,是商業開發的黃金地段,便上稟兩廣總督和粵海關監督,批准會館在紅船灣坪地瀕海地方進行填築,新填土地留出部分地段作為馬路和常關建造驗貨廠地基外,剩下地段都給予會館管業、納租。隨後,潮州常關和萬年豐會館為此達成協議:會館承諾填築驗貨廠周圍一片海灘,留出二丈寬的地段作為馬路用地,劃出五丈寬地段由海關建造一新驗貨廠,同時每年提供200元作為維修基金;而作為回報,其餘土地則免費給該會館管業出租。填地和築堤工作開始於光緒十五年(1889)3月,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2月完成。

民國十五年(1926),汕頭堤工處在修築西堤路時,填去海關的避風塘,經當時的省政府批准,於隔年將該地的2000餘平方米作為交換,並保證將來修築南堤時永遠保留海關船塢。以後,該地作為曠地而日漸荒廢。抗戰勝利後,原逃難返汕的貧民先後在此搭建篷寮雜居,周圍居民均稱該處居民區為“海關地”(據說曾經立有一塊“潮海新關地界”石碑)。1953年12月17日,經海關總署批准,汕頭海關將西堤路“海關地”移交給汕頭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已建好部分水泥柱的22座平房地基連同曠地也於1954年移交給公安11師使用,後來產權轉移給了汕頭邊防檢查站。

對於“海關地”地名的由來,我早有所聞。為證實它的存在,在多次找尋後,終於在西堤路臨近永泰路交界的一處巷口,找到了“海關地”的路牌。

西堤公園

西堤公園是迄今老城西片區唯一的公園,位於鎮邦路尾,地處石大橋下,門牌卻掛著安平路259號。它始建於1990年,是圍繞著海堤而築建的,大約面積有20多畝。儘管公園硬件不足,但開頭幾年還是深受鄰近居民的青睞,到此晨練者大有人在。後來,公園因管理不善而漸漸荒疏。

西堤公園重新建設是從2013年作為我市實施“綠滿家園”活動重要項目之一而進行的。西堤公園建成開放之日,我也隨著人流穿行於其中,僑批記憶廣場、下沉式記憶景牆、拉膜平臺、環形道以及足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給遊客留下美好的記憶。廣場地面由老城區舊地圖元素構成的鋪裝,讓人們可以尋找到歷史街區、街名和歷史上眾多僑批局的位置以及商號。廣場北面的環形牆體上,運用雕塑、圖形、壁畫等藝術形式詮釋“僑批檔案”相關資料,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寫到這裡,我想,潮汕是紅頭船的故鄉,而在歷史上,西堤公園所處位置正是當年潮州常關的轄地——紅船灣坪地。如果將西堤公園命名為“紅船灣公園”,是否會與園內已建成的“僑批記憶廣場”、“僑批主題藝術牆”等體現汕頭開埠、潮人過番歷史的主題更加匹配?更加彰顯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