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胖胖超人影視匯


今天正值8.15日本投降73週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紀念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先烈。

1937年8月13日,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戰況最慘烈淞滬會戰開戰,中國和日本戰史對此戰都有著極為血腥的評論,中方稱之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方稱之為“血肉磨坊”。

這場戰役由中方主動發起, 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戰線為北南,日軍憑藉機械化陸軍在華北平原任意馳騁,中國軍隊很難防禦,現戰線變成東西,江南水鄉特點,日軍機械化優勢喪失,中國軍隊邊戰邊退向西南,有助於防守。打亂了日本從華北自上而下的戰略,將日軍大量軍力從北引向南方,迫使其不得不雙線作戰,慢慢陷入戰爭泥潭。

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持續到11月12日,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馮玉祥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後來由蔣介石親自兼任。下轄陳誠出任左翼軍總司令,張治中、朱紹良為中央軍總司令,張發奎為右翼軍總司令,以及各地方部隊,共計80多個師75萬人,中方出動了艦艇40多艘,戰機250架。

日軍以松井石根為總司令,投入海陸空部隊30萬10個師團,戰艦130艘、戰機400餘架、裝甲車300餘輛,叫囂1個月攻佔上海。

日軍一開始認為兩個師團就可以戰勝國軍,結果戰爭打的太慘烈,日軍陸續往中國調兵,最後除了保衛天皇的近衛師團其餘全部來到中國戰場。國軍更是精銳全出,蔣介石除了13軍在華北戰場外,把中央教導總隊以及王牌87師、88師、148師等自己所有精銳部隊全都壓在了淞滬戰場。

最後國軍將士浴血奮戰,很可惜最終不敵日軍,痛失上海。整個會戰中,日軍傷亡4萬人,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

我們現在選取幾個片斷:

一、“小委員長”陳誠在淞滬抗戰的3個月時間裡每晚都是和衣而睡,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頭髮、鬍鬚長的像個野人,人也瘦脫了形,盡職盡責。18軍和11師是陳誠壓箱底的部隊,國軍精銳。當時18軍是死扛日軍精銳11師團,結果羅店一戰,18軍就傷亡1.2萬。

鑑於陳誠在凇滬會戰中的表現,被高層點贊為“戰術戰鬥之敗北,而得政略戰略之成功”。

二、11月4日凌晨,一顆榴散彈在孫立人將軍上方爆炸。他身中9塊彈片,被部下拼死送到租界醫院撿回一條性命。

三、羅店保衛戰:羅店位於上海西北郊區,地勢險要,直接決定淞滬會戰的結局,我國只要守住羅店,就能遏制日軍登陸後向縱深的推進。

戰鬥打響以後,日軍飛機、大炮天天轟炸,羅店陷入一片火海,夜晚都是紅色的,中國士兵在烈火中和日軍進行巷戰,雙方在羅店你來我往連續廝殺兩個月,戰鬥到最後往往只能靠白刃格鬥。戰事最激烈的時候,中國軍隊每天的傷亡都在1000人以上。由原湘軍改編、作為精銳部隊的第14師8000餘人,剛上戰場僅6天就只剩2000餘人,還有一多半是傷員和炊事員。

201旅旅長蔡炳言將軍從凌晨戰至午後,201旅傷亡殆盡。最後時刻,蔡炳言急率唯一特務排與最後一個營戰士殺入敵陣,將士全部為國捐軀;謝晉元“八百壯士”與數倍日軍奮戰4晝夜衝出重圍。

四、大場之戰:兩軍殊死搏殺。陣地前死屍遍野,守軍官兵甚至用屍體堆成掩體作戰,子彈打光就用大刀,直至壯烈犧牲。守軍26師4位團長中的2位、14位營長中的13位連同連排幹部,共有200多人壯烈犧牲,全師5000多名官兵最後僅有600多人生還。第18師師長朱耀華這位參加過武昌起義的湘軍老兵,戰至大場失陷的最後一刻,憤而舉槍自盡。

五、桂系第7軍素有“鋼七軍”之美譽,以英勇頑強、彪悍善戰著稱,第7軍一個師被拉上去後,不到一個時辰即全部犧牲殆盡。再調一個師上去,不多時也因傷亡慘重而失去了戰鬥力。結果激戰三天,六個師6萬官兵幾乎全軍覆沒,桂軍僅旅長就陣亡6人。

六、在劉行爭奪戰中,胡宗南指揮第1軍與日軍拼死血戰,一週過後第1軍傷亡近八成,第一師李鐵軍部,一旅旅長和第一團團長負傷,第二團團長和第四團團長陣亡,營長以下軍官和士兵傷亡高達80%。第七十八師李文部和第一師差不多,當時營長只剩下一個,其餘全部陣亡。除通信連外,其餘各連連長全部因傷亡換人。以至於軍長鬍宗南都給自己配發了步槍以備與日軍隨時接火。

七、張學良的精銳東北軍49軍67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開進淞滬,67軍減員三分之二,軍長吳克仁犧牲,是淞滬戰場犧牲的唯一中將軍長,67軍也在打完戰爭後取消番號,縮編為師。

淞滬會戰,國軍團、營一級校官傷亡達三分之二以上。連、排一級尉官傷亡不計其數。旅長(含)以上高級指揮官殉國超過15人,其中包括軍長1名,師長2名。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些英烈:

吳克仁中將,國軍第67軍軍長

黃梅興少將:國軍第9集團軍264旅旅長

蔡炳炎少將:國軍第18軍第64師201旅旅長

路景容少將:98師58團團長 楊傑少將:國軍1軍1師1旅副旅長

龐漢禎少將。國軍第7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

秦霖少將。國軍第7軍第171師第511旅旅長

官惠民少將。國軍第4軍第90師第270旅旅長。

劉啟文少將。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

吳桐崗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參謀長

鄧玉琢少將,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

朱之榮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第321旅旅長。

李伯蛟少將: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

吳繼光少將:

李宗仁後來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

凇滬會戰中,中國軍隊與小日本侵略者浴血苦戰了近3個月,一舉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軍隊奮不顧身的英勇抵抗,也讓日軍3個月速亡中國的美夢徹底破滅。


美麗青春您真痘


1937年8月13日,被形容為“絞肉機之戰”的淞滬會戰打響,蔣介石採納陳誠的建議,竭盡全力組織此次會戰,幾乎把當時全國範圍內所能調動的一切機動兵力統統調集到上海以及附近地區,準備與不可一世的日寇一決雌雄。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共投入了約100萬兵力,戰役持續了約3個月的時間,為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戰況最慘烈的一場大型戰役。是役,中國軍隊不惜血本、盡遣精銳,其中裝備最精良 、兵員素質最高、戰鬥力最強的中央教導總隊以及王牌87師、88師(德械師)、148師全部開赴淞滬戰場,另外還有蔣的嫡系部隊以及川、桂、粵、湘、贛、晉綏等地方部隊共62個旅近80萬人參戰,日軍共投入8個師團兩個旅團20萬兵力,並在8月13日這天率先發動了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淞滬抗戰正式打響。14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宣佈“實行自衛,抵抗暴力”。中國從此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8月14日,駐紮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9集團軍在張治中將軍的指揮下,向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發起進攻,國民黨僅有的兩個德械師87、88師開始圍攻日本海軍虹口基地,國軍戰鬥機也趕來助戰,試圖將敵人驅逐下海。“8.13”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淞滬抗戰開始後,馮玉祥被任命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兼第5集團軍總司令,並負責實際指揮,先後有張發奎的第8集團軍、張治中的第9集團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陳誠的第15集團軍、薛嶽的第19集團軍以及朱紹良、羅卓英、胡宗南、廖磊、劉興等部約80萬兵力投入戰場,英勇抵抗,浴血拼殺,給驕狂的日軍以重創。

陳誠出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在羅店附近率部與敵血戰,他還擔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兼第4預備軍副司令長官,負責防守瀏行一帶,11月又被任為3戰區前敵總司令,責任十分重大。他的一位部將說陳誠在淞滬抗戰的3個月時間裡從沒有解衣睡過覺,每晚都是和衣而睡,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頭髮、鬍鬚長的像個野人,人也瘦脫了形,可謂篳路藍縷、盡職盡責。在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激勵下,國軍參戰部隊前赴後繼,奮勇殺敵,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歌。

但陳誠在戰術指揮上偏重於單純防禦,或許迫於日、中軍隊間的武器裝備以及技戰術實力差距巨大,陳誠主張“固守陣地打死仗”,實屬過於保守的失策之舉。

11月11日,在日軍的大舉進攻下,上海淪陷,陳誠親自指揮下轄部隊,在掩護右翼主力撤退後,最後才在當晚撤出上海,其嫡系黃維第6師,在蘇州一帶與日軍慘烈血戰,有的團將士已經全部戰死,後來餘部又奉命到車站掩護主力撤退,再次遭遇重大犧牲,幾乎全師覆沒。陳誠、黃維等人顧全大局的做法很得淞滬參戰各軍的好評,特別是陳誠在凇滬會戰中的表現,被高層點贊為“戰術戰鬥之敗北,而得政略戰略之成功”。

白崇禧將軍事後回憶道:千里馳援淞滬的(桂系)第7軍一個師被拉上去後,不到一個時辰即全部犧牲殆盡。再調一個師上去,不多時也因傷亡慘重而失去了戰鬥力。桂系第7軍素有“鋼七軍”之美譽,以英勇頑強、彪悍善戰著稱,但和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鬼子比起來,各方面還有不小差距。淞滬之戰戰況之慘烈,犧牲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

11月15日,日軍最精悍的第10軍團8萬餘人在強大的海、空炮火配合下,由杭州灣金山衛強行登陸,對淞滬中國守軍實行迂迴包抄,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狀態。

顧祝同奉命指揮中國軍隊全線撤退,因組織、協調不暢,建制混亂的大部隊擁擠在一條不寬的公路上,慘遭日機轟炸掃射,傷亡慘重。此後,淞滬會戰基本結束。

凇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在上海以及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與戰力兇悍、武器精良的30餘萬日本侵略者浴血苦戰了近3個月,以極其慘重的代價,驚天動地的拼死搏殺,為中央政府和上海各界的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還一舉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軍隊奮不顧身的英勇抵抗,也讓日軍3個月速亡中國的美夢徹底破滅。

據事後統計,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傷亡多達30萬人,日軍被打死打傷6萬餘人(日軍自己宣佈為4萬人)。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為網圖】




鐵馬冰河wu


淞滬會戰,其慘烈程度,對日軍來說,僅次於日俄戰爭。對我們來說,不敢言絕後,但一定空前。



國家承平日久,今天的人很難通過一串冷冰冰的數字來理解淞滬會戰之慘烈,也很難體會國人抗戰之英勇和艱難。


所以,我們從小人物說起……

1937年8月23日,一個名叫荻島靜夫的日本農民應召入伍,時年27歲。一個月以後,荻島成為日本上海派遣軍的一名上等兵。



同年同月,一個名叫東史郎的日本青年也應召入伍,時年25歲。一個月以後,東史郎成為第十六師團第二十聯隊的一名上等兵。

很多日軍士兵以為,到上海把圍攻日租界的中國軍隊趕跑,是一項非常輕鬆的任務,就像是在1931年的滿洲。上等兵東史郎在出發當天的日記中並沒有「一去不復返」的悲壯,而是饒有興致的記錄了戰友與愛妻的分別:

野口後備兵的愛妻四處奔跑,尋找她親愛的丈夫的身影。野口也大喊了好幾聲,揮過好幾次手,但妻子沒發現丈夫。妻子深切的離別之情通過這熱烈的氣氛傳給了她的丈夫。“嗚”的一聲,汽笛聲如箭一般劃過天空,機車吐著白煙轟隆轟隆地響了起來。列車開動了。人們的叫喊聲更加響徹夜空。“萬歲!萬歲!”只有這一句話。



而在吳淞河一線的荻島靜夫面對的場景顯然沒有這麼詩情畫意:

天好不容易亮了,敵方的射擊達到了極致。從各個地堡和散兵戰壕裡面射出的彈丸有如雨下,迫擊炮爆炸的巨大聲響震撼長空。我軍炮兵也開始還擊,還發射煙幕彈,飛機也趕來轟炸,真是撼天動地。第6中隊終於渡河不得,進退維谷。在敵軍猛烈射擊之下,隊長下了決心,命令本部繼續前進……工兵脫光衣服、光著膀子拼命撥舟猛進。此時是上午10時。河岸上,友軍死者的屍體疊了幾層,重傷員得不到治療,只有呻吟苦撐

在敵軍的反攻中,加納部隊也遭到被全部殲滅的悲慘命運。整個聯隊(3000多人)只剩下兩三百人了,死者的遺骸散於泥濘的田野中。

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及以下的幹部大部分都戰死或負傷了,兵力減為原有的一半,整個聯隊的精神面貌委靡不振,完全失去了日本軍隊原有的風采。不久,至十一日,聯隊長也戰死了,聯隊基本上全部被殲滅了。

荻島靜夫所說的「敵軍」正是國民政府稅警總團第2支隊,時任支隊司令孫立人(級別大致相當於旅長)。



傷亡慘重的絕非只有荻島所在師團!

第3師團、第11師團、第101師團戰死人數都分別超過3500人。參戰日軍最精銳的第9師團戰死人數超過5000人,算上受傷,這個師團的傷亡率接近50%。

第9師團還不是傷亡最高的,第101師團經過多次兵員補充,累計死傷超過15000人。算上第10軍的損失,日軍戰死近20000人,其中包括兩位大佐(倉永辰治和加納治雄)。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的日軍也達到20000多人。

因此,一般認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40000多人。但實際上,如果算上輕傷後重返火線的情況,這個數字接近80000!



看到小鬼子死傷這麼多固然振奮人心,但有一個數據請別忘了,由於戰力的差距,中日雙方的傷亡最少是5比1。換言之,我們是用五倍於日軍的代價才換來這樣的戰果。

淞滬會戰,國軍傷亡超過20萬人,如果算上重複受傷人數,這個數字接近40萬。

把日軍打的「失去風采」的孫立人也差點在吳淞河殉國。11月4日凌晨,一顆榴散彈在孫立人上方爆炸。他身中9塊彈片,被部下拼死送到租界醫院撿回一條性命。

下圖,抗日名將孫立人——



孫立人不是特例!此役,國軍團、營一級校官傷亡達三分之二以上。連、排一級尉官傷亡不計其數。旅長(含)以上高級指揮官殉國超過15人,其中包括軍長1名,師長2名。

淞滬會戰,大部分是硬碰硬的陣地戰,雙方都是拿人命往裡面填。按第14師參謀長郭汝瑰的說法,即使第一流部隊也只能頂七天。

戰鬥打到激烈時,旅長、團長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場面屢見不鮮。比如,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黃埔軍校3期,1945年率第70軍赴臺灣受降)在戰鬥中不僅充當過機槍手,還多次投手榴彈與日軍短兵相接。



在劉行爭奪戰中,胡宗南指揮第1軍與日軍拼死血戰,一週過後第1軍傷亡慘重,以至於軍長鬍宗南都給自己配發了步槍以備與日軍隨時接火。

以第1軍第1師為例,團長以上死傷8人,除通信連外,其餘各連連長全部因傷亡換人。部隊指揮官尚且如此,士兵傷亡的慘烈程度就可想而知。

淞滬會戰,有無數的高光時刻,但最後依然想說兩個「小人物」……

8月17日,國軍第五飛行大隊閻海文(筧橋航校6期,遼寧北鎮人,滿族)駕機轟炸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不幸被高射炮擊中。

閻海文跳傘後,落到了日軍陣地,被幾十名日軍圍捕勸降(俘虜一名飛行員的情報價值是非常大的)。閻海文不為所動,用飛行員佩槍英勇還擊,在擊斃五名日軍後,舉槍自盡壯烈殉國,時年21歲。

下圖,閻海文紀念郵票——



當四行倉庫成為蘇州河北岸中國軍隊最後一塊陣地時,四行倉庫四圍,三面是旭日旗,隔著蘇州河,在公共租界上空,是米字旗,唯獨沒有中國國旗(死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第524團第1營沒有攜帶國旗)。

一個名叫楊惠敏的女生,時年22歲,冒著槍林彈雨,孤身泅渡蘇州河,將一面國旗交到中國軍人手中。國旗在四行倉庫上空飄揚,向世界宣告了我們誓死抗爭的決心,和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真理。

下圖,楊惠敏的事蹟被改編成電影,此為楊惠敏和飾演她的林青霞合影——



11月11日,時任上海市長俞鴻鈞在《告上海人民書》中說道: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這樣的國家即使貧弱,也是不可戰勝的!


月下沒有花


今天正值815日本投降紀念日,以此文紀念所有在抗戰中慷慨犧牲之英烈。

淞滬會戰,國軍以大兵團於上海周邊狹窄地區內,冒著日軍優勢炮兵與壓到性的海空火力苦戰三個月,羅店戰場被稱為“血肉磨坊”,8月13日開戰第一天就有高級軍官,88師少將旅長黃梅興陣亡,戰況激烈可見一斑。戰事第一階段,中國軍隊以三個師為主力,試圖在日軍增援部隊到來之前,殲滅日軍駐上海海軍陸戰隊,雖然曾經攻勢接近匯山碼頭,終因火力支援上的絕對劣勢而遭遇頓挫。第二階段,日軍第三,第十一師團從海上火速增援,在吳淞一帶登陸,國軍亦以四個師兵力增援上海,於八月二十四日發動總攻擊,試圖佔領敵軍橋頭堡陣地,亦因火力裝備差距未能見效,自此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最高時期兵力投入6個師團以及附屬部隊,國軍最高兵力投入5個集團軍,50多個陸軍師,最高峰時期兵力達到60萬左右。在整整三個月的作戰中,日軍曾發起總攻擊4次,戰線移動距離一般不超過5公里,在最後撤退之前,國軍可謂寸土必爭,不惜傷亡,日後李宗仁回憶說:“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六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上海是十里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儘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具體大的戰略態勢,宏觀上的戰鬥經過就不講了,都是網絡上隨意搜得到的,作者也不想在這裡用隨手可得的資料來“填充”自己的回答,下面就摘錄一些曾經親歷過淞滬會戰的倖存者回憶,讓大家從近距離感知下當時“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場實況:

根據第九集團軍司令部作戰科長史說回憶:“八月底,日軍在吳淞口長江,黃浦江沿岸陸續登陸,與我軍展開一個據點一個據點的爭奪,我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一個團,浙江周巖的第六師,以及西北胡宗南的兩個師,在寶山,吳淞,蘊藻浜一帶,與敵激戰,敵人倚仗艦炮火力狂轟濫炸,我軍傷亡慘重,我親眼看見教導總隊那一個團,齊齊整整地開上去,下來的時候,只剩幾副伙食擔子.....十月二十五日,大場淪陷,湘軍第十八師師長朱耀華羞憤自殺,為淞滬會戰中第一人.....此時,參戰部隊中,中級軍官均因身先士卒,傷亡過半,有的師四個團長全部陣亡,十二個營營長在戰鬥中犧牲十七,八個(原任連同繼任),廣西部隊在蘇州火車站下車後,日機前來轟炸,拒絕疏散,以步槍輕機槍迎擊,說我們來打日本鬼子,為何要怕它的飛機!”

八十七師216旅512團團長陳頤鼎回憶說:“第八十七師自八月十三日開戰,至十一月九日撤出上海,共計接受兵員增補四次,每次都為2000至3000人,由此可計算八十七師於上海血戰三月,總傷亡達到驚人的一萬兩千人以上,激戰中,團長旅長都必須以身作則,親自到第一線作戰,我本人也不例外,在陸家橋防禦戰中親自操控重機槍向日軍射擊,並投擲手榴彈,一直堅守十三天,敵人每次發動進攻,必先用輕重火炮集中火力準備20分鐘至半小時,512團營長以下幹部非死即傷,累計傷亡將近千人。

第九集團軍八十八師參謀長張柏亭回憶說:戰事初開,日軍陣地從匯山碼頭,經北四川路,吳淞路,如同一條長蛇,德國顧問建議,以一點為突破,迅速突入,切斷其首尾呼應,最後選定虯江路為目標。於是選拔精壯勇敢士兵500人,攜帶輕便銳利的近戰武器,以營長劉宏深少校為指揮官,同時集中全師炮火,由炮兵營營長王潔中校指揮,另在突擊位置附近配置自動火器作為掩護,預定拂曉開始攻擊。該計劃命名為“鐵拳行動”。翌日行動展開,虯江路敵陣一片火海,劉少校身先士卒,帶領突擊隊衝進,斃傷敵人無數,不幸中彈犧牲,行動功敗垂成,劉宏深少校殉國時年僅28歲,新婚甫三月,戰事既起,義無反顧告別嬌妻,求報國於沙場。”

第九集團軍三十六師106旅參謀長熊新民回憶說: 106旅一部負責守衛復旦大學圖書館,一日,日軍以坦克三輛成品字型,步兵隨後再次發動進攻,而此時戰防炮適逢需要修理,已經撤向後方,身邊一個大高個子士兵,用綁腿將所有手榴彈捆好,毅然爬出戰壕,滾至敵坦克近旁,驟然“轟”的一聲巨響,為首一輛敵人坦克斜癱著不動了,步兵也紛紛後撤,同袍們衝上去,發現他胸腹之間嚴重受傷,往出不停地冒出血泡,我急忙呼喚衛生兵準備急救包包紮,他卻說“已經這樣了,不用救”不一會就斷氣殉國了,詢問周圍士兵,說這是他們的排長,姓彭,湖南湘鄉人。

第十七軍團七十八師467團第二營營長嚴映皋回憶說:九月底,敵人越過蘊藻浜向塘北宅,趙家角進攻,防守此地的稅警團堅持兩晝夜,死傷慘重,由467團接防,第二天,敵人在炮火掩護下發起衝鋒十餘次,都被擊退,但塘西宅被日軍佔領,我急派第五連前往收復,不到十分鐘,就在敵人優勢炮火下全體殉國,為了收復塘北宅,團部決定發動夜襲,部分敢死隊員胸捆集束手榴彈或炸藥包,衝入敵陣內即拉線,與敵同歸於盡。

第十七軍團十九師55旅參謀長羅文浪回憶說:十九師九月底進駐淞滬,負責大場附近,真太公路之防守,十九師原為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一部,非中央軍嫡系,因參與內戰,裝備落後,受到中央軍嫡系輕視,故全師上下士氣高漲,發誓以戰功洗脫恥辱。上海近郊地下水位高,挖掘工事不到一米,就有地下水湧出,深達半米,無法排除,官兵日夜處於泥水之中應敵,倍感艱難,第十九師所配槍械雜駁不純,步槍就有老漢陽造,湖北自造各種,每連配有輕機槍六挺,營部有老式漢陽造三十節重機槍,日軍每日衝鋒2,30次,我軍官兵以近戰肉搏阻擋,傷亡甚大,第113團由於陣地工事被敵軍炮兵盡毀,只能依託彈坑防禦,團長秦慶武麾下不足兩排,依舊於夜間發動反衝擊打退日軍,所部於次日白天全部壯烈犧牲,秦團長在肉搏中手刃敵軍數人,力竭而亡。

第二十一集團軍第170師508旅1018團第一營二連連長藍中民回憶說: 170師奉命前往大場至羅店作戰,百里之內,所有村莊建築乃至樹木,都被日軍野蠻炮擊轟炸成為焦土,部隊幾無可容身之地。敵人戰術為,凌晨先用氣球升空觀察我軍陣地,然後用飛機大炮狂轟濫炸,最後由戰車與裝甲車掩護步兵進犯,夜間又用照明彈探照燈等持續照射,引導炮擊,使我軍幾無休整喘息之可能。一日,我部為了奪回日間丟失陣地,奉命組織夜襲,攜帶武器與手榴彈,於夜間開始匍匐前進,時進時止,不時觀察四周,拂曉時分接近敵人陣地,我發出口令,各部奮力投擲手榴彈,步槍上刺刀,衝入敵陣開始肉搏,衝進敵壕時,迎面遇敵一軍曹,手持手槍向我射擊,子彈從耳邊略過,皮破見血,我亦持手槍回擊,正中其腹,使其倒地氣絕。從其身上搜出日記本,未婚妻以及家人照片,不禁感嘆,純良日本國民,為軍國主義思想所荼毒,甘為炮灰,亡命他鄉,徒留親屬於故土思念......十一月九日,上海戰局崩壞,我軍順太倉公路向常熟轉移,十三日,團長謝志恆關愛部下,於公路邊指揮疏散部隊與逃難民眾,不幸被低飛之日機掃射中槍,他臨終對我們說“我已經完了,希望你們繼續努力殺敵,報仇雪恥,挽救我國族之危亡,爭取最後勝利”我們無法攜帶謝團長遺體繼續後撤,只能把他就近安葬在常熟縣虞山上....

第四十三軍二十六師78旅副連長何聘儒回憶說:26師從貴州出發,8月至10月,跋涉3000餘里,風塵僕僕前往淞滬戰場,當時川軍裝備低劣,一個步兵連只有三挺機關槍,步槍還是老式漢陽造,有的連來複膛線也都磨光,但士兵們士氣高漲,在途中換乘車站,為了鼓舞士氣,師部開始發餉,不多一會,士兵就拿著酒與臘肉等準備登車,我說剛剛發餉,倉促花光畢竟不好,沒想到士兵說“連長,此去上海,肯定要為國捐軀,要餉錢有什麼用,不如吃喝一頓,在戰場上拼刺刀也有力氣”。26師到了上海,血戰七晝夜,後勤跟不上,士兵就用隨身攜帶的幹辣椒佐以大餅,鍋巴為乾糧,以敵人和戰友屍體堆積為工事頑抗,一位何姓營長,彈盡糧絕後,率部以大刀與蜂擁而至日寇搏鬥,最後全部陣亡,發現時,依舊手握大刀,刀刃嵌入日酋屍體肩部,無法拔出。26師全員5000人,撤回時,連同高級軍官,炊事員,勤務兵在內,僅剩600餘人,以其驚天動地之戰鬥精神,一血川軍“長於內戰,怯於外戰”之恥


晴天有時下豬


淞滬會戰是近代中國打的最硬氣的一戰,也是把全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全面抗戰的一戰。蔣介石作為國家元首能拿出強硬態度,顯示出堅決抗戰,不顧一切的決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當時中國與日本的國力差距非常大,中國的GDP只有10十億美元,日本GDP接近60億美元!日本軍隊海陸空完備並處於世界一流,中國可以說只有陸軍且裝備落後,海軍和空軍可以忽略不計。並且中國當時只是名義上的統一,實際軍閥林立,各自為政。可以說當時中國和日本就是處在兩個時代。所以蔣介石非常困難,這一戰弄不好就會亡國滅種,成為中國永久的罪人,當時胡適等很多大知識分子都不同意打這一仗,當蔣介石頂住壓力,做出最正確選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國民政府只用一個月就把戰場從華北轉移到華東,這個速度非常快。原來的戰線為北南,日軍本全是機械化陸軍,在華北平原馳騁而下,以國軍當時的能力,根本防禦不住,現在戰線變成東西,江南地區水網密佈,可以遏制日軍機械化的優勢,國軍可以且戰且退向西南撤退,有助於國軍防守。而且上海有外國租界,能博得英美大國的同情和資助。可以說國民政府用最短的時間做出了所有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準備與日本決一死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國軍累計投入80多個師75萬人,傷亡接近30萬,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多萬人,傷亡4萬。日軍一開始認為兩個師團就可以戰勝國軍,結果戰爭打的太慘烈,日軍陸續往中國調兵,最後除了保衛天皇的近衛師團其餘全部來到中國戰場。國軍更是精銳全出,蔣介石除了13軍在華北戰場外,把自己所有精銳部隊全都壓在了淞滬戰場,傷亡慘重。

胡宗南的第1軍: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系,黃埔愛將,第1軍在北伐戰爭後胡宗南就苦心經營,絕對的國軍精銳,激戰十天,第1軍傷亡近八成,營連級幹部幾乎全部陣亡。


陳誠的“土木系”: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外號“小委員長”。18軍和11師被稱為“土木系”是陳誠壓箱底的部隊,國軍精銳。當時18軍是死扛日軍精銳11師團,結果羅店一戰,18軍就傷亡一萬二。

蔣介石最精銳的是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這幾個德械師和他大舅哥宋子文的稅警總團。當時宋希濂的36師在西安,蔣介石給宋希濂打電話,讓他最快速度趕到上海,到不了上海,軍法處置。36師是一路狂奔,有火車坐火車,有汽車是坐汽車,最後幾乎是跑著開進淞滬戰場的。這幾個德械師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和日軍能打成平手的部隊,但是由於日軍有海空優勢,這幾支部隊人員損失慘重,大量德械裝備丟失!

國軍精銳都損失如此大,普通部隊就更慘重拉。第八師共八千人,武器大多是老舊的漢陽造,當撤出戰鬥時部隊還剩700。

蔣介石的血拼表現也深深的感染了其他派系,同為中國人,守土有責。

白崇禧,李宗仁的桂軍:當時廣西在白,李的治理下是國民政府的模範省,士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蔣介石要求他們出兵時,白,李迅速調集6個精銳師,每個師一萬人,扛著德國步槍,戴著英國鋼盔,開進淞滬。結果激戰三天,六個師幾乎全軍覆沒,當白崇禧聽到這個消息時,哭了一天一夜。



川軍:在接到命令的第一個時間,劉湘就分兵三路出川作戰,楊森率領20軍直奔淞滬。可以說川軍是國軍裡裝備最差的,穿著草鞋,拿著漢陽造,連軍裝都做不到統一,但抗戰熱情無比高漲,川軍的戰鬥就是用血肉來抗衡日軍的坦克大炮,經常能看見川軍士兵抱著手榴彈衝向日軍的坦克,很多部隊都是團長以下全部犧牲。

東北軍:自從九一八以後,東北軍就在恥辱中生活,所以淞滬開戰,作為當年張學良的精銳東北軍49軍67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開進淞滬,所以東北軍打的十分勇猛,67軍減員三分之二,軍長吳克仁犧牲,是淞滬戰場犧牲的唯一中將軍長,67軍也在打完戰爭後取消番號,縮編為師。

淞滬會戰歷經三個月,雖然中國輸了這場會戰,卻凝聚了全國人民,增強了抗日信心,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尊嚴,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的風采,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也以後的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有一位記者採訪一位軍官,記者:你認為對日本作戰我們會勝利嘛?

軍官:當然,我們一定會勝利。

記者:那勝利後你準備做什麼?

軍官沉吟了一下說:我會死的,這場戰爭所有軍人都會死的。


青梅談史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抗戰史上最為悲壯慘烈的一次戰役。


1937年8月13日,日軍於黃浦江軍艦基地上,悍然向我上海閘北發起攻擊,我國軍隊奮起還擊。此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付出巨大犧牲,日寇也付出沉重代價。

日軍以松井石根為總司令,投入海陸空部隊30萬人,戰艦130艘、戰機400餘架、裝甲車300餘輛,叫囂1個月攻佔上海。

中國軍隊馮玉祥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後來由蔣介石親自兼任。下轄陳誠出任左翼軍總司令,張治中、朱紹良為中央軍總司令,張發奎為右翼軍總司令,以及各地方部隊。共計70餘師,奮起反擊。


戰爭伊始,中國軍隊率先強攻,予敵猛烈打擊,日軍遭受重挫。8月下旬,日軍援兵大舉登陸吳淞、沙川,中國軍隊一路退守,堅持防禦。11月5日,日軍於杭州灣金山嘴、金公亭等地登陸,對中國軍隊形成包圍勢態,中國軍隊隨後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陷。

淞滬會戰最慘烈的戰鬥當屬羅店爭奪戰。8月25日,國軍67師201旅奉命對日軍11師團部分軍隊3000餘人發起攻擊。日軍飛機大炮狂轟亂炸。

201旅旅長蔡炳言將軍,戰前連發四封家書,分別寄予妻子女兒。信中他對妻子言:“國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家不保,家焉能存。”

將軍在信中又對大女兒的婚事,幼子的教育,身後家庭用度管理等大小瑣事,一一安排。其難捨難分,兒女情長,讀之淚目。

戰鬥中,蔡炳言立下軍令:“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從凌晨戰至午後,201旅傷亡殆盡。最後時刻,蔡炳言急率唯一特務排與最後一個營戰士殺入敵陣,將士全部犧牲。將軍胸部中彈,殉國前仍高呼:“前進、前進。”


8月28日,國軍將士雖給日軍重創,終因自身傷亡過大,羅店宣告失守。29日,黃維率67師短暫奪回陣地,隨後又被迫退出,羅店淪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軍在蘇聯支持下,於8月14日首次出戰,並創下擊落敵機6架,擊傷1架,自身零傷亡的輝煌戰績。日軍梅津航空隊隊長憤而破腹自殺。8月14日也被國民政府定為“空軍節”。

李宗仁後來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其慘烈程度達到國軍每天一個師陣亡,一些師上陣不到三個小時即喪失戰鬥力。日軍稱之為“血肉磨坊”。消耗的彈藥量超過日美太平洋島嶼戰爭總和。


此戰中國軍隊共出動百分之六十以上,共178個師、80餘萬精銳部隊。共有15名國軍將領殉國,30餘萬將士傷亡,中國海軍全軍覆沒。表現出中國軍人無畏的勇氣和堅決戰鬥的決心。日軍出動軍隊共計30萬人,傷亡人數5萬餘人。中日傷亡比為6比1。


滄海歷史春秋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這句話本是光緒皇帝為了表彰鄧世昌的忠勇所做的詩,而在我看來淞滬會戰中國軍人的表現也是這般忠勇無匹,淞滬會戰到底有多麼慘烈,我舉幾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了。


胡宗南—“黃埔部隊已經打完了”

1937年8月,胡宗南的第一軍接到蔣介石的調令前往上海作戰,當時上海寶山一線防線危急,胡宗南部一到上海立刻開入寶山增援。胡宗南第一軍官兵面對日軍毫無畏懼,同仇敵愾,幾乎每一塊陣地都經過反覆爭鬥,日軍利用海空優勢,使胡宗南部兩個師傷亡慘重。

胡宗南第一師李鐵軍部,一旅旅長和第一團團長負傷,第二團團長和第四團團長陣亡,營長以下軍官和士兵傷亡高達80%。第七十八師李文部和第一師差不多,當時營長只剩下一個,其餘全部陣亡。

顧祝同得知這個情況以後,打電話告知胡宗南換防,胡宗南才說再不換防,明天我就要拿槍上前線頂人了。

桂軍薀藻浜南岸反擊戰

桂軍初上戰場,沒有和日軍交鋒經驗,血肉之軀衝進密集彈雨中,再加上當時淞滬戰場只有桂軍頭戴鋼盔,身穿黃色軍服,特別顯眼,成為日軍射擊的活靶子。日軍第九師團,第101師團和第3師團一部調集飛機,火炮,坦克集中火力突擊桂軍兩萬大軍,桂軍上萬敢死隊大部分戰死,桂軍僅旅長就陣亡6人。


羅店保衛戰

羅店是位於上海西北郊區的重要戰略位置,地勢險要,它的得失直接關係到淞滬會戰的結局,中國絕對要是守住了日本羅店,就能遏制日軍登陸後向縱深的推進。日軍部隊是當時著名將領多田駿率領的第11常備甲種師團,用意是直接擊敗羅店的中國守軍,中國方面則是羅卓英的第11師,彭善的第十一師。

戰鬥打響以後,日軍飛機大炮天天轟炸,羅店陷入了一片火海,夜晚都是紅色的,中國士兵在烈火中和日軍進行巷戰,羅店成為了一個“絞肉機”,羅店變成了淞滬會戰上著名的“血肉磨防”,第一軍基本傷亡殆盡,18軍42旅全旅8000人最後只剩2000多人,還有一多半是傷員和炊事員。

這場淞滬會戰雖然中國敗了,但卻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節,同時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抗戰決心,“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也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


一樹梅花一放翁


虯江碼頭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中國沿海許多地區進行過登陸戰,實施著它們的戰略意圖。

許多登陸作戰,對中日戰爭起到非常顯著的作用,如1937年日軍杭州灣登陸,就直接起到了切斷上海戰場與蘇寧後方的聯繫,使上海中國軍隊極為被動危險,原本高漲的抗日士氣一下子受到打擊,影響極為惡劣。

所以假如當初中國軍隊加強“反登陸作戰”意識,積極開展有效的反登陸作戰。對抗戰是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的。

日軍坦克向虯江碼頭

儘管當局的上層決策有種種重大失誤,但一些戰例例如1937年上海虯江反登陸戰證明,憑藉中國軍人的頑強抗戰精神,中國軍隊也是可以打贏反登陸戰爭的。

虯江碼頭是位於上海江灣鎮東南有一個很小的碼頭,它現在實在太不起眼,但是這裡卻曾爆發了抗戰最激烈的一次反登陸戰。

上海自開埠以來,作為一個半殖民化最嚴重的中國城市,海運碼頭大多掌握在西方列強手裡。隨著中國政府上世紀20/30年代“大上海建設計劃”,中國政府決定修建一座為中國政府自己掌握的重要碼頭,於是就有了虯江碼頭的誕生。到淞滬戰爭爆發,虯江碼頭第一期已經完成,第二期還在建設中,但已經可以實現同時停泊兩萬噸巨輪兩艘和一萬噸巨輪一艘。當時作為中國軍隊最大軍用碼頭,戰略意義十分重要,當然在日軍眼中,這也成為了當時的高價值的戰略目標,必須佔領。

為此日軍司令部決定以當時日軍第三師團步兵第十八聯隊第三大隊為基幹,配屬一個野炮兵中隊和其他部隊,組成飯田支隊登陸奪取虯江碼頭。

9月5日夜,黃浦江上的日本軍艦向虯江碼頭炮擊一個小時,隨後飯田七郎指揮飯田支隊在虯江碼頭附近登陸,不想卻遭到埋伏在隱秘防禦工事中的中國軍隊迎頭痛擊,慌亂中又踩響許多地雷,第一波日軍登陸敢死隊200人全部傷亡,連中隊長都被擊斃。

剛剛登陸就死傷了五分之一兵力,飯田七郎十分震驚,他一邊急報海軍軍艦炮擊已暴露的中國軍隊火力點,一面組織第二次登陸。日軍軍艦炮火再次猛烈開火,中國守衛部隊366團不得不撤出虯江碼頭,日軍第二次登陸終於奪取了虯江碼頭。

366團撤到後方,342團接替陣地。9月6日黃昏,342團由於是生力軍,因此上來敢打敢拼,立即向虯江碼頭日軍搞了一次夜襲,收復了虯江碼頭西北的幾個前沿陣地。

9月7日,日軍向軍工路一線推進,342團官兵誓與陣地共存亡,日軍戰史文獻這樣記載:中國軍隊抵抗非常頑強,(日軍)豐橋健兒一次又一次的肉彈突擊都無法突破,戰場壕溝裡都堆滿了雙方屍體。

就這樣一直鏖戰至9月8日,從虯江碼頭到軍工路不到一千米的路上,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先是中隊長梅田定男中尉被中國軍隊擊斃,之後由鈴木少尉代理中隊長,可是還不到半天,鈴木也被中國勇士用一顆手榴彈炸死。日軍有生力量凋零殆盡,傷亡慘重,打到最後日軍第11中隊200人只剩幾十人還能作戰。

面對極度沮喪恐慌的日軍。中國軍隊決定實施一次夜襲,徹底奪回碼頭。

342團組織100餘人的敢死隊,直接攻擊虯江碼頭。碼頭上百十名日軍輜重兵,幾乎沒有武器,面對攻擊毫無抵抗能力,很快這些輜重兵都被打死,中國軍隊點燃了碼頭上日軍倉庫。

支隊長飯田七郎接到求救信號,可是已無預備隊可用,不得不七拼八湊一個四十多人的小隊,倉促急援,也被中國軍隊全殲,飯田隊長亦被擊斃!

虯江反登陸作戰,雖然只打了幾天,但是讓侵略者付出極大代價,三個隊長,一個少將被擊斃,少將都在反登陸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擊斃,戰事之激烈在抗日戰爭中也是很罕見的。參考文章:虯江之戰


戰爭史


淞滬會戰國軍參戰官兵累計達到70餘萬人,至於有多慘烈,我認為應該由當事人說話,比如第78師參謀長吳允周,他的回憶文章可以充分說明,淞滬會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9月,第78師增援到達上海戰場,吳允周說:“記得我行至某一村莊,見不少人坐在路邊靠著牆休息,黑夜間看不清,我就問你們是哪單位的?連問兩聲無人答應,勤務兵跑上前去推了一位一下,那人就順勢倒在地上,勤務兵又摸摸其他人,他像觸電似地、緊張地跑過來說,參謀長,那些人都已重傷死了!”

吳允周心裡很難過,“他們負傷還能掙扎到後方村莊來,諒其傷勢還不會太重,再說能在敵火下倖存,總算很幸運,假若有醫務人員在此替他們裹傷止血,再送到後方醫療,多半可拯救活命”。



繼續向前,又遇見一群零亂的部隊,約六七十人,其中有很多挑行軍鍋及籮筐的炊事兵,但也有少數帶步槍及手槍的。吳允周說:“我判斷他們是後勤人員,就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他們回答是98師某團,再問他們戰鬥部隊是不是在後面,他們聽了苦笑起來說,我們就是戰鬥部隊,我們團打了這麼久,就只剩下這麼多人了!”

幾天後,第78師師部特務連長告訴吳允周:他曾經碰見兩個伙伕,擔了大半擔飯菜,由火線下來,他有點奇怪地問,怎麼飯菜都沒吃完?伙伕說,清晨送去的全連搶著不夠吃,晚上送上去,陣地上只剩下十幾個人,僅僅吃了一點點,其他的人都不見了!說罷大哭起來。

由此可見,陣地戰遠比游擊戰慘烈,但總要有人承擔正面戰場的防禦和犧牲吧?尤其是抗日戰爭防禦階段,政府軍隊守土有責,如果大家都去打游擊戰,誰來保衛我們的城市和重要交通據點?


馮傑


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日兩軍規模最大的一場對決,雙方共投入100餘萬兵力,在上海地區展開了一場從空中到陸地再到海上的殊死搏殺。中國和日本戰史對此戰都有著極為血腥的評論,中方稱之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方稱之為“血肉磨坊”。

1、日軍轟炸上海

8月14日,也就是後來被稱為“中國空軍節”的這一天,日軍飛機轟炸上海。距離外灘不遠的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和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相交處有一處救濟站,當時有5000難民在那裡領取救濟粥,不防兩枚重磅炸彈從天而降,其中一枚在距離地面數英尺處凌空爆炸,炸彈爆炸橫飛的彈片令數百名難民頓時被炸的血肉橫飛、四分五裂,血肉模糊的屍體中有男有女有兒童,大部分人的衣服都被燒光。街面上數十輛汽車被另一枚在地面爆炸的炸彈弄的擠成一團,不少車輛油箱爆炸燃燒,車內的人被活活燒死。 後來,屍體全部被集中堆放在距此不遠的一處廣場,高達五英尺! 隨後,最繁華的南京路也慘遭轟炸,5顆炸彈直接在當時上海最最著名的兩家飯店——匯中飯店和華懋飯店門口爆炸,擠滿在這裡去租借裡避難的難民又有數百人瞬間倒在了血泊中。

2、血肉磨坊——羅店之戰

8月23日,日本本土派來的日軍增援部隊第3、11師團從川沙鎮登陸,很快攻克重鎮羅店,嚴重威脅到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後方聯絡線——滬寧鐵路。為了奪回羅店,中國軍隊調集最精銳的第18軍全力進攻,就連蔣介石也一度越級指揮第18軍戰事。 雙方在羅店你來我往連續廝殺兩個月,武器裝備遠遜於日軍的中國軍隊官兵在充滿積水的戰壕裡忍受著日軍的炮火,身下積水齊腰,頭上彈片橫飛,戰鬥到最後往往只能靠白刃格鬥。不僅如此,有時候還要忍受因後勤供應不足而發生的飢餓。戰事最激烈的時候,中國軍隊每天的傷亡都在1000人以上。由原湘軍改編、作為精銳部隊的第14師8000餘人,剛上戰場僅6天就只剩2000餘人。 而兇殘驕橫的日軍也在羅店付出了近萬人死傷的巨大代價。

3、寶山之戰

日軍在進攻羅店的同時又向寶山進攻。守衛寶山的中國軍隊500名官兵用全員壯烈犧牲的壯舉讓日軍開始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軍隊。 守寶山的是中國軍隊98師583團3營(98師主力在羅店與日軍血戰),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在方圓不過幾裡的寶山縣城頂著日軍陸海空的立體進攻達三天兩夜。 就在攻克寶山的當天,日軍總參謀部派往上海視察戰事的視察組向東京請求第二次派兵增援上海作戰。

4、大場之戰

10月1日,在上海作戰的日軍第三次得到增援,重新發起進攻。中國軍隊雖然遭到重大傷亡卻還在苦苦支撐,特別是國際上探討中國問題的國聯會議正在布魯塞爾召開,中國軍隊特別需要一場勝仗來證明實力。於是主持上海戰局的第三戰區決定集中第15、19、21集團軍向日軍發起反擊。 三個集團軍只有原桂軍改編的第21集團軍是生力軍,因此作為突擊部隊擔負一線作戰。反擊行動於21日晚開始,第21集團軍下屬的第48軍首先向日軍第9、13師團發起攻擊。和其他中國軍隊一樣,桂系部隊雖然英勇剽悍,但是缺乏火力支援,相反,日軍輕重武器並用,地空協同,橫掃潮水般攻擊的中國軍隊。付出巨大代價突破中國軍隊與日軍近身肉搏,刺刀對刺、槍托對砸、工兵鏟對劈。由於日軍佔據火力優勢,最後突入敵陣的中國軍隊也全部壯烈犧牲。 22日天亮,日軍調集兵力在飛機、坦克掩護下向第21集團軍發起反擊。反擊還不到兩天的第21集團軍就被迫於23日轉入防禦,同時由於傷亡重大,根本難以穩定戰線,很快退守大場附近。 日軍隨後殺到,在絕對優勢火力掩護下向大場發起攻擊。據守大場的中國軍隊有4個師,與日軍殊死搏殺。陣地前死屍遍野,守軍官兵甚至用屍體堆成掩體作戰,子彈打光就用大刀,直至壯烈犧牲。守軍26師4位團長中的2位、14位營長中的13位連同連排幹部,共有200多人壯烈犧牲,全師5000多名官兵最後僅有600多人生還。第18師師長朱耀華這位參加過武昌起義的湘軍老兵,戰至大場失陷的最後一刻,憤而舉槍自盡。 大場失守,標誌著中國軍隊在淞滬戰場的失敗已成定局,第三戰區著手準備戰略退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