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助力法院决战“执行难”开通热线18637167171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路治欧

东方今报助力法院决战“执行难”开通热线18637167171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袁晓强 摄)

消解“司法白条”,事关公众期待、百姓福祉。今年,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当前,河南各级法院正在全力攻坚“执行难”,力争年内基本解决这一顽疾。

东方今报助力法院决战“执行难”开通热线18637167171

你手里的判决书、调解书、仲裁书、公证书等执行了吗?你的权益在法院执行中得到维护了吗?你身边有什么关于法院执行的感人故事、气愤故事、曲折故事?今日起,东方今报开通倾听热线:电话18637167171,也欢迎东方今报官方微博、在猛犸新闻客户端“问吧”留言,我们会进行关注、报道。

在法治国家,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必须得到执行。但过去许多年以来,“执行难”困扰着法院和当事人,有人戏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执行难难于攀蜀道”。法院裁判文书等成为“司法白条”“一纸空文”,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决定“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为什么“执行难”成为老大难?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曾坦言,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矛盾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实质反映的是深层次的国家治理问题。

对法院来说,执行有“四大难题”,一是查人找物难——查不到财产、找不到人,后续的执行工作就无从谈起;二是应对规避执行难——当事人不守信用、不讲诚信、不敬畏法律,以各种手段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而法院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三是财产变现难——财产评估拍卖是一大难题,传统的委托拍卖方式评估周期长、信息公开范围小、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成交率低、溢价率低,还存在围标串标、职业控场、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等弊端,一直是执行工作中高危的风险点和难点;四是有效管理难——执行部门具有现场执行、院外作业、“散兵游勇”、运动作战等特点,法院院领导、执行局领导对执行案件的办理进度和执行人员的工作状态很难全面、及时掌控,导致“人案难管”。

对老百姓来说,“执行难”既有法院认为的“四大难题”,也有部分案件是因为“执行乱”等造成的: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执行程序不规范,外界干预执行、地方保护主义,个别执行员存在作风、廉洁方面的问题……

总之,攻坚“执行难”既需要法院克服难题、创新失信惩戒措施,需要党政各部门高度重视、形成联合惩戒失信机制,也需要舆论支持、媒体支持。

一直以来,东方今报关注民心民生、呼吁社会公信、寄望司法公信力提升,如今也愿意继续做老百姓与法院相互沟通的桥梁,让老百姓更加理解执行工作、让法院听到更多的百姓声音,让执行权在阳光下运行。

今日起,东方今报开通倾听热线:电话18637167171,也欢迎东方今报官方微博、在猛犸新闻客户端“问吧”留言,我们会进行关注、反馈和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