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如今,漫步于九江城西的抗洪广场,看到的是美景和安详。只有广场上面纪念碑镂空雕刻的数字, 始终将历史的时针指向“1998”——提醒着人们,20年前的这里,曾经洪水肆虐,恶浪滔天,经历了一 场突如其来溃堤决口的洪灾,也见证了一场英勇无畏封堵决口的壮举。

1998年汛期,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由于连续数月降雨集中,加上 上游洪水下泄,鄱阳湖水顶托,长江九江段水位居高不下,持续超19.5米的警戒水位48天。当年8月7日 ,长江大堤防四五号闸口溃堤,一旦堵口不成功,千年古城将成为一片汪洋。能否封住决口,牵动着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心,关乎着当时九江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关乎着九江城的生死存亡 。如果决口堵不住,将意味着京九铁路、九江长江大桥交通将中断;如果决口堵不住,长江就会像当年 黄河夺淮一样改道,将给中国留下长达数百年的无尽后患……

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军民携手抗洪魔。一个个人物挺身而出奋勇当先,用忠诚、智慧、英勇和血汗,最终封堵住了决口,成功化解了九江城的危机。本期,周刊记者采访了部分抗洪英模代表,再现当年恢宏画面。让我们一起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经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抗洪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昼夜不停地鏖战在抢险最前线。夜间,他们就这样和衣小睡在长江大堤上。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舍生忘死,跳进激流漩涡,用身体挡住洪流。

时光荏苒20载 老兵重返九江堤

本报记者 吴凤思 周慧超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98抗洪”战友们聚集在抗洪广场纪念抗洪二十周年。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1

时光流转,2018年8月5日下午,一群身穿特制老兵T恤的人组成一股绿色的涓流,流淌进抗洪广场被烈日烤得灼热晃眼的地面。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浙江金华、上海崇明、赣州宁都、吉林四平……他们年龄不一,有的三十出头,有的已过不惑。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1998年夏天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团榴炮三连的战士。

“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中的一些人就开始筹备了。”来自江西赣州的许晓东说,“这一次自发组织这个活动,起因是微信群中的几张图片,大家看了很感触,就说想要一起回九江看看。”

虽然当年在九江仅仅只呆了近一个月,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样一个月的回忆铭心刻骨,“我是忘不了,水流激愤、天热难耐,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九江人民的热情和终于战胜洪魔的无畏。这一段回忆太珍贵了,在情感深处,我们也把九江当成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家’。”

这一次,与当年抗洪英雄们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也跟着一起回到了父辈曾经战斗的土地上。来自四川的曾贤明小朋友今年十岁,此前他虽然听说爸爸曾经参与抗洪,但是没有亲临现场这么直观,“我看到了长江,也站在了爸爸曾经扛沙包的地方,这告诉我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他的爸爸曾广焱说,“我们头一天才到,明早就走,带着孩子路程有些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就是这里,当年这里破了口子,我们要做的是从这里上煤船,扛沙包从这里下水然后堵住这个决口。你看,煤船就停在这里。”曾广焱指着墙上的地形图说,孩子在旁边歪着头听着。

参观完稳固的堤坝,看完墙上的老照片,老兵们坐了下来,他们重新唱起了军歌。

2

“1998年,我也是这一天这个时辰到的九江。”2018年8月4日上午,当年用血肉之躯堵决口的红军团一炮连部分官兵来到九江,在‘98抗洪广场’举行纪念1998抗洪胜利20周年聚会活动。为赶上和战友们故地重聚,贝晓东连夜从宁波坐车,于当日凌晨3时抵达九江。贝晓东说,1998年特大洪灾,九江长江干堤四五号闸口洪灾险情告急,他们陆一军一师接到上前线抢险救灾的命令,派出官兵连夜坐火车从杭州出发,赶来九江抗洪,坐的也是这个时间的火车,也是凌晨3时到的九江。

陆一军一师二团也叫红军团,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模范部队,九江’98抗洪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当天,前来聚会的老兵及家属约80余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安徽的、有湖南的、有浙江的,有江西的,也有像刘克孟一样的九江兵。2018年,20年过去了,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一样的路途,同样的抵达,同样的热血澎湃……

刘克孟,柴桑区(原九江县)人,1996年年底应征入伍到红军团一炮连服役。同期入伍的还有79名同乡,被分派到红军团不同的连队。九江遇洪灾后,他们中的不少人跟着部队一起回到家乡抗洪。路过熟悉的家乡小路,却不曾入过家门,有不少战友的家人听闻自己的孩子在九江堵堤坝的决口,心里挂念,赶到堤坝上想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望着一只又一只裹满了泥巴的裤腿,父母亲们偷偷地躲在一旁抹着眼泪,却微笑地握着孩子的手,叮嘱他们,放心,家里一切都好。

重回“战场”于他们而言,意义非比寻常。

刘克孟说,1998的九江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青春记忆,为了当时的那份初心,很多老战友赶了过来,来到曾经激昂战斗过的地方,再看一看旧相识。

在抗洪广场上的纪念馆里,存留下许许多多关于红军团的故事,他们的老照片,以及字字句句夹带着他们汗水的文章。

作为九江人,随部队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刘克孟的心情自然与其他战士不一样些。他回忆说:“8月7日,闸口被冲出了一个口子,需要紧急抢堵,团里紧急在堤坝上召开组建抗洪抢险党员突击队的动员令,记得当时团政委一直在强调,堤在,人在,严防死守保卫九江人民的家园”。连队紧急挑选会水性的共产党员组建突击队,不少水性好的士兵报了名,一下子就召集了13人,刘克孟也是其中一员。他想都没多想,举手报名参加了突击队,他是突击队中唯一不是共产党员的士兵,因为这位九江小伙满身的担当与勇气而被“破格录取”。

走上堤坝,已经有战士打好了桩,搭起了铁架子,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搭好的铁架子旁,带着钢笼子,放进湍急的洪水里。光有钢笼根本无法固定铁架,无法阻滞洪水,他们还需要往钢笼里填沙石。一边是泡泉暗涌的洪水翻滚,一边是还在不停地活动着的钢笼,他们既要担心随时被洪水卷跑,又要担心不要被钢笼打伤,就这样,刘克孟和战友们在堤坝上坚守了5天5夜。

抗洪结束后,那段记忆铭记在每一位参加过抗洪抢险的官兵心中。

一炮连连长王志明是安徽人,现已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一次他带着家人一同赶到九江,带他们感受一下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九江抗洪抢险的43天里,九江人民对抗洪抢险官兵的那份热情,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离开九江时,部队本来规定官兵在车上敬礼,不允许握手,但经过凯旋门时,九江人民太热情了,大家只好放弃敬礼,与九江人民握手告别。”王志明说,“20年过去,九江的发展变化太快,城市面貌与过去相比,可谓翻天覆地。这次重返九江,希望参加过’98抗洪的官兵们不忘初心,祝愿九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再过10年,我们还要来九江!”

陈鹏飞:封堵决口当标杆

龙柯 本报记者 江慧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7月31日,20年后重游故地,回到当年英勇战斗过的地方,浙江省衢州市军分区副司令员陈鹏飞感慨万千!20年来,抗洪精神一直激励着他的人生一路向前。

“20年前,我们是第一批抵达九江支援抗洪的部队。部队奉命赴九江后,我们五连担任团里的主要突击队,哪里情况最紧急,哪里任务最艰巨,我们就冲向哪里。长江大堤决口时,我第一个跳入江中,拦截长江上的船只堵决口……”随着陈鹏飞的讲述,20年前那场气势磅礴的抗洪抢险画面再度呈现眼前。

1998年8月7日下午13时30分左右,长江大堤四五号闸口决堤,此时,唯一有效的办法是用沉船堵决口。然而,茫茫江面见不到一艘船。危急时刻,远处隐隐约约有一艘货船缓缓从下游向上游驶来。见有船,陈鹏飞和战士们挥舞着帽子和救生衣,向船只方向大声高喊:“快开过来!快开过来!”而船只仍然向上游驶去。眼看决口越来越大,狂泻的洪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咆哮着直扑九江城区。时间不等人,必须立刻游过去叫船!

“我会水,我跳!”没有丝毫犹豫,陈鹏飞立即脱掉衣服与团里军务参谋陈民一起,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一个鱼跃纵身跳入浊浪翻滚的江中。陈鹏飞回忆说,当游到50多米时,突然一个恶浪扑打过来,将他卷进浑浊发黑的江水中,泥浆味的洪水直往嘴里灌,江面下涌动的漩涡磁铁般紧紧吸住他的身体,沉重的压力几乎让人窒息。“千万不能被洪水卷走。”此时,陈鹏飞想的是尽快将船拦截住,因为决口处的几千双眼睛正在焦急地注视着。陈鹏飞奋力划动手臂,终于又露出水面。恶浪滚滚,他咬着牙,边给自己加油,边抿着嘴迎着浪使劲向前游,20米、10米、5米....终于抓住了货船的防撞轮胎。当湿漉漉的他筋疲力尽爬上船,船主呆住了,惊讶地说:“你是怎么游过来的?”陈鹏飞没有回答,只是急切地说:“快,快将船开往决口处。”遗憾的是由于货船比较小,决口处的洪水卷起的巨大漩涡迅速将船吞没……虽然陈鹏飞拼劲全力喊来的货船没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他第一个跳入长江拦截船只堵决口的英勇壮举,广为传颂。

大煤船沉船封堵决口成功后,陈鹏飞马上又投入封堵沉船间激流的战斗。烈日炎炎下,腰拴绳索,沉入洪流中打桩架钢管,卸石料构筑围堰,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终于高质量地堵住了三条沉船之间的激流。到8日晚被兄弟部队换下来时,他十指的指甲已全部翻了过来,血淋淋的,疼痛不已。扛沙袋、运石头、堵泡泉,他带领连队在九江连续奋战了5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英勇事迹被媒体争相报道,部队还给他记了一等功,给连队记了集体二等功,他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抗洪表彰大会。

“能投入到如此恢弘的战斗当中,一生一次足矣。”陈鹏飞感慨地对长江周刊记者说:“那是一场最好的精神洗礼,使得我真正领会到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军民携手奋战,堵口成功,创造了中国抗洪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袁传友 :奋不顾身战洪魔

本报记者 周慧超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二十年前,当时担任第1集团军某红军团二营四连连长的袁传友,在1998年九江封堵长江决口中,他担任团突击队队长,在围堰合拢和主堤合拢的关键时刻,他带领突击队员奋勇战斗在最前沿。

1998年8月,袁传友所在部队接到上级紧急指令,长江九江段4~5号闸口决堤,九江城十分危险。部队深夜开拨,千里驰援,8月7日到达决堤现场。

“水情太严重了,三米多的堤坝上一个浪跟着一个浪,有的年轻战士当场就哭了。”袁传友回忆说,“我们连有的战士才十八九岁,老家又不在水边,游泳都不会,哪见过这个阵仗。”其实袁传友当时也只有23岁,因为老家在安庆,从小在长江野惯了。

饶是如此,他也还是震惊了。

“我们扛沙包,然后跳下去填埋缺口,站不稳就手拉手背抵背。”旁边的煤船上全是煤渣,战士们的脸上身上黑乎乎的是煤灰,白晶晶的是盐粒。

五天六夜的奋力抢救,大堤终于成功合拢了。现在回忆起来,袁传友已不记得这个过程是如何走过来的,“就是扛沙包,累了就靠在煤船一尺宽的阴影里休息下。有的战士中暑了,也是在这个阴影里休息。当时也不觉得如何累,如何热,心里就是想着,赶紧堵上,我们的背后是九江城,和城内40万老百姓。”

袁传友动情地说,“九江,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那年夏天滚烫的江水,战友粘满煤渣的脸,但是梦境里无论多苦多累,总会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说,饿了吧,小伙子,来,这是刚做好的饭菜和冰镇绿豆。”梦境是现实的折射,袁传友梦里的声音来自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大娘。

在袁传友的记忆中,堵决口的日子像踩着单车的轮子一去不复返,但是每每回忆起来,他总能记起一天深夜堤坝上传来的吆喝“吃饭啦,当兵的嘞,饿了就来拿喽。”他不记得那是第几天,但他记得那天月上中天,“夜里十一二点吧,我们不分昼夜不停扛沙包、堵决口,只记得来了一个大姐,五十来岁的样子,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推着一个小推车,车上放着快餐盒,香喷喷的。我到现在都记得里面有梅菜烧肉的香味。”

袁传友说,其实当年各方面补给十分及时,“矿泉水、方便面从来不差,一箱一箱地送到堤上来,政府派发的盒饭也很及时足量。”但大家都是小伙子,又不停地干活,出汗太多,肚子饿得快,盐分流失也厉害,“众多九江老百姓自发送饭送防暑防虫用品,印象太深刻了,包括后来凯旋送行。都是自发的,街道两边全是人。我们开始只是觉得会有老百姓送行,却没想到这么多。早上离开时看到全是人,一条街两条街,人山人海,有老人,有小孩,他们带着花,带着自己做的糕点干粮,看见我们部队车队过来了,就往上面扔。人群里好多老百姓喊谢谢你们,解放军辛苦了,我们很多战士都红了眼睛,这个时候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所付出所守护的都是有意义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段经历。它对于我来说不是一段艰难的回忆,而是一种激励,在之后的人生里,我只要想到这样的任务我都执行下去了,血肉之躯封堵决口,还有什么困难是跨越不了的。”

陈文生:“敢死队”中铁汉子

本报记者 罗文霞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陈文生,九江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政委。九八抗洪期间担任武警江西省总队九江市支队教导队大队长,在抗洪抢险的近3个月时间里,他带领教导队170名官兵一直奋战在抗洪一线,先后参加了九江长江大堤决口的堵口筑坝和长江大堤56号闸口严重渗水抢险等40多次战斗,均出色完成任务,被誉为:“压不垮的汉子、点子大王、敢死队队长”。陈文生和他带领的武警教导队官兵用钢铁般的硬骨头精神,描绘了一幅威武雄壮的抗洪图景。

1998年8月7日,一个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发生了,长江九江段4至5号闸口堤段出现大面积管涌,随继发生了溃堤,长江被撕开了一条60多米的大口子,堤内外落差达到7米多高,汹涌的江水呼啸着如瀑布般向堤内冲泻,这是最大的一次险情。下午3时许,陈文生带领敢死队队员100余人进入4~5号闸口上游受领任务,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转至“八一粮库”把60吨大麦装船备料,于傍晚返回决口处。之后整整3天,他带领着170名突击队员都在决口沉船处抛石头封堵。石块有的重达几百上千斤,全靠队员用手抬,石头太沉重,边棱很锋利,队员们的手臂被划得鲜血直流,一不留神,手指便被砸伤,几个战士手指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烈日炎炎,甲板的温度高达60度,热得烫人,鞋底都散发着难闻的焦味,不时有人中暑,陈文生和队员们晒得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身上直起血泡。

8月10日晚,教导队迎来了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长江大堤封堵决口的战斗打响。参战人员必须下到落差3米多的洪水中,在长60米、宽5米的钢架中塞砂袋,作业相当困难、极度危险。支队领导问陈文生,教导队敢不敢上?陈文生坚定地回答:只有需要,没有不敢!担任队长的陈文生精心挑选了35人作为水上作业的“敢死队员”。由于之前经历了太多的生死场面,陈文生此刻下了一条死命令,凡是家中独子的,水性不好的,此次一律不准下水作业,大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进入钢架,长江水悬在头顶上3米多高,只听到急流冲撞到铁管钢架上不停地“邦邦”作响,仿佛置身于大峡谷中。

陈文生用背包带的一头捆在腰上,一头由钢架上的队员拉着,下到洪水中,单手抱住钢管,另一只手接过几十、上百斤重的砂袋作业,越向决口中间推进,洪水冲击力越大,随时可能被洪水卷走。陈文生一直顶在最前面,由于太累,突然脚下一软,随即被急流吸住下沉,洪水一下子就没过头顶,幸好背包带那头的队员使劲把他拉出了水面。凌晨3点,一位叫方久宝的战士被吸住下沉,淹没二分多钟,鼻腔口腔呛出了好多血。就这样一直战斗到8月12日上午,“敢死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将60米的决口成功封堵。武警教导队堵决口的英雄事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报道,陈文生个人也因此荣立二等功,受到表彰。

陈纪如: 英勇无畏冲在前

本报记者 陈修平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干堤决口,当日14时25分,面对重大的灾情,面对严峻的考验,原九江港监局(现为九江海事局)局长陈纪如临危受命,“现场指挥沉船堵口!”

20年后,长江周刊记者采访了陈纪如,他对此依然记忆犹新,“那天中午,我回家吃过中饭后不久,就接到了抢险指挥部的电话。妻子当时不在家,在外参与防洪,女儿也出去了,我没来得及跟她们打个招呼,就急匆匆地下了楼。由于赶得急,当时在楼道里还与一个收购旧棉絮的人撞上了,我当时只是跟他说了声对不起,没有丝毫停留就继续往下跑。要在平时,我肯定要停下来问问他被撞痛了没有。”

陈纪如介绍,面对近60米的大决口,凭着十几年的驾船经验和多年来港监工作形成的资深阅历,他当即建议要找大船堵口,同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重载、吃水较深、以便将船舶堵在决口处能挡住水流;二是船舶长度必须大于溃口宽度,否则用船堵口很有可能会把大堤撞开更大的决口,后果不堪设想。当日15时10分,他从江面上征来了奉港501号和鄂襄阳012号两艘拖轮,还有长航集团75米长的甲21025号运煤大驳船,并确定了在决口上方抛下首锚,控制煤船的下淌速度,两艘拖轮分别捆绑在船首和船尾,控制煤船向决口横移的速度和船位,使煤船恰到好处地堵住决口的施堵方案。用这么大的船只,堵这么大的决口。陈纪如一生是第一次,在中国抗洪史上也是第一次。稍有不慎,千吨煤驳船将直撞决口堤坝,船毁人亡不说,将大堤撞塌,后果不堪设想。“驳船是没有动力的,需要用两条拖轮牵引至决口处。面对巨大的压力,在堤上众多官兵和群众的默默注视下,我带着局里两名同事驾驶主拖奉港501号,我守着中间的驾驶台,让他们两人在两边。我当时抱的是孤注一掷的决心,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因为封堵决口很危险,随时会有翻船的危险。我叮嘱他们,如果船向右侧翻,就赶快从左边跳出去;如果船向左侧翻,就赶快从右边跳出去。”

肩负着政府和人民的重托,陈纪如沉着指挥船队谨慎地向决口开去……功夫不负有心人,16时45分,巨大的甲21025号运煤大驳船正好横堵在决口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陈纪如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不顾生死驾船冲向溃口,并一举沉船堵口成功,为九江军民完成封堵溃口立下了头功,为堵口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被评为全国抗洪英模。

程宣发:长江干堤守卫者

本报记者 周慧超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有人说程宣发是个倒霉蛋,担任九江市水利局局长期间竟然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程宣发自己却不这么看。

“那场洪水像恶魔一样疯狂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20年过去了,我能记得当时的恐惧和威胁,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种众志成城的欣慰感。”程宣发说,“我不是倒霉,既然我碰上了,那么就是时代选择了我在这个节点站出来。”

因为早年的军旅生涯,程宣发的骨子里透出的果敢和勇气常常令人生出敬意。直到现在程宣发还记得自己刚刚接到长江4~5号闸口决堤的消息时,脑子突然炸得一片空白,但停顿了几秒后他很快平静下来,“我必须平静,因为这个大堤的背后,是九江城和九江老百姓,是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只有冷静才能解决问题。”

第一步向上级报告,市里领导第一时间发来指令:沉船堵口。因为一直以来长江水位长期居高不下,所以在4~5号闸口的上下游都安排了载着砂石的船只,而当时正好一艘煤船路过,情况紧急,煤船和8艘小船全部堵上了决口。

第二步,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显然不够,必须马上向上级请示,调动部队支援。

第三步,决堤的地方距离不远就是民居,情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疏散。

他一边赶往现场一边布置工作,有人劝他现场危险,可以坐镇指挥中心,这个建议被他拒绝。“且不论那么多上级领导也赶往现场,就是让我回去坐着,也要我坐得住啊!”程宣发说,“怕,我当然怕,我怕的不是漫天洪水,我怕的是我们挡不住决口,没有办法和大家交代,怕有个万一,我就是历史罪人。”

决口初时只有30米,很快被水流冲溃到40米、50米,最大的时候有60米,程宣发十分担心。在堵决口的头三天,他急得睡不着觉,一会儿在泥里走着一会儿又泡进了水里,两只脚全部溃烂起皮。

洪水退后,程宣发却没有停止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让九江的安全更加稳固,水利部门还能做什么?”1999年开始,在他的主导下,九江水利部门开始了城区长江干堤的修整工程,历经五年完工。在水利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先后采用贷款、土地转让预备金和收益者出资等办法筹集资金,走出了一条开发整治、滚动发展、治理水患的新路,加快了九江市水利设施的建设步伐。1998年程宣发被国家防总、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政治部授予“全国抗洪模范”光荣称号,他的功绩载入了《长江年鉴》1999年版“治江人物”。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洪水滔天 铸就丰碑

长江周刊@微生活微信号:jjrbcjzk

公众号介绍 |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