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炮塔结构各国差异大,这国预见了航空战趋势最重视顶部

19世纪末期的前无畏舰队时代,长箱型结构的主炮炮塔设计日趋完善,装甲厚度从203毫米增大到254毫米。1906年12月完工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开创了战列舰的新时代。“无畏”号废除了传统的“中间炮”,采用单一主炮群,总计为双联装5座10门。而这主炮的前部防盾厚度也达到279毫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英国战列舰,炮塔前盾厚度达到305毫米。

战列舰炮塔结构各国差异大,这国预见了航空战趋势最重视顶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式主炮塔的结构更加完善。MK1型15英寸主炮塔的装甲厚度为:前部324毫米、侧面274毫米、后部284毫米、顶部124毫米。英式炮塔构造比较简洁,炮塔正面通常是一个厚度平等的整体,正面装甲的倾角与火炮倾角相当,通常在30-45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建造的“乔治五世”型战列舰,主炮正面厚度为324毫米、侧面174-224毫米、后部174毫米、顶部149毫米。显然,新式炮塔更重视顶部防御,而对后部防御大大削弱。这因为一方面炮塔一般总是正面对敌、而随着火药仰角射程最大,炮弹的落角也越来越大,顶部防御变得很重要。

战列舰炮塔结构各国差异大,这国预见了航空战趋势最重视顶部

大和级主炮塔

相比来说,德式炮塔的构造却很复杂。以“俾斯麦”型战列舰来说,主炮前盾分成两段,上面的一段倾角是65度,装甲厚150毫米;第二段倾角大概是15度,装甲厚360毫米。主炮塔侧面上段厚度为130毫米,下段厚度220毫米;后部上段厚150毫米,下段厚320毫米;顶部厚180毫米。英式炮塔一大特征是后部往往比较薄弱。与之相比,德国式炮塔的后部特别厚,几乎与正面装甲相差无几。德国战列舰通常要充当海上袭击舰,很可能遭到围攻,所以对炮塔后部也很重视。但德国炮塔的大倾角薄弱上部装甲,却是一个很大弱点。实战中,俾斯麦的四座主炮很快被英国战列舰罗德尼的16英寸巨炮击毁。据说有一发英国的14英寸炮弹没能击穿俾斯麦的360毫米正面装甲,但炮塔基座的340毫米装甲却被另外一发英国重型炮弹贯穿。

日本海军的主炮塔设计继承了英国传统,也采用整体正面装甲。可是日本人的设防重点却有所不同:大和型主炮正面装甲厚度为650毫米、侧面250毫米、顶部270毫米、后部190毫米。显然,日本人认为炮塔后部不需要太厚的装甲(或许因为日本人认为战列舰将用于舰队决战,后部不大可能暴露给对手),对顶部防御的重视程度却最高。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日本人重视大落角炮弹的威胁,但也顺应了航空战发达的趋势。1944年,美军的大型航空炸弹多次命中大和与武藏的主炮顶部装甲,却没能造成太大损害。

战列舰炮塔结构各国差异大,这国预见了航空战趋势最重视顶部

同样继承英国传统的美国战列舰,对炮塔后部却还是很重视(虽然不如德国人那么重视):衣阿华型战列舰的主炮前盾为495毫米(两层钢板叠加的厚度),后部也厚达305毫米。炮塔侧面是241毫米,顶部却只有184毫米。

战列舰炮塔结构各国差异大,这国预见了航空战趋势最重视顶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