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怎樣成爲「隱形貧困人口」的?

最近的網絡熱詞大概就是“隱形貧困人口”了。

幾乎90%以上的網友都可以認領這個標籤,當然也包括我。

於是有太多的自媒體和公眾號開始分析這一現象,蹭著熱點又煮了一鍋雞湯,大致都會提到“非理性消費”。

新京報說,非理性消費、收入較低、生活成本較高、缺乏理財意識是“隱形貧困人口”出現的四大原因。

不過在我看來,這隻解釋了“貧困人口”,卻遺漏了最最關鍵的“隱形”二字。

身為女子,就從女性角度來說說,她們——其實或許應該是“我們”——是如何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HOW | 她們是如何“隱形”的?

  • 「超A

最初讓她們隱形的,大概就是“皇帝的新裝”了。

我說的是「超A」,還不是山寨,雖然它們的性質幾乎一致,但帶給她們的心理滿足感截然不同,隱形的功效也不可同日而語。

畢竟,明星也用「超A」哦!她們的奢侈品才不是件件都是真貨。

畢竟,只要有氣質,山寨也能勝大牌。

畢竟,雖然它不是專櫃買出來的,可是有幾個人真的看得出來啦。

畢竟,「超A」也很貴的好不好啦。

如此種種,「超A」已經成為日常。不會有誰大驚小怪,也不會當面戳穿。

奢侈品不再那麼遙遠。就算買不起一個正品愛馬仕,買七個「超A」Dior還是咬咬牙就能做到。

不是說,女人要有七個包嗎?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 「C位」

當然了,這可不是奢侈品行業所願意看到的。

殊不知,這些年,奢侈品行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業績和利潤的下滑,讓奢侈品營銷步入貧民生活。用一個時髦的詞彙,就是「C位」營銷。

奢侈品屆的「C位」營銷由來已久,就是用低價的副產品來培養消費者,哪怕這部分人群目前並非目標消費者,但也有利於品牌建設和遠期的購買行為的培養。而最典型的「C位」就是口紅、香水、錢夾。

事實上,當一個男人初次見到一個女人,他不會去關注這位女士穿什麼品牌的衣服、挎了什麼品牌的包包——我是說大部分情況下。但是他很容易感受到的是氣味和氣色(唇色)。

而女人們呢,姐妹們聚會的時候才會看彼此穿啥、用啥,不可否認,小小的虛榮心總是會在對方羨慕的眼神中得到滿足。

所以,那些需要隨身帶、拿出手的小東西,註定成為「C位」營銷的標的,更是讓貧困隱身的障眼法。

限量色碾壓常規色。

新品碾壓經典款。

TF碾壓楊樹林。

……

你不得不承認,這就是「C位」營銷的潛規則。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 「美顏」

當然,貧困之所以能夠隱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顏。

手機上的美顏APP把原本複雜專業的PHOTOSHOP變成過了人人可用的“傻瓜相機”。甚至一些手機集成了美顏功能,只要拍照,你看到的都是被美化過的世界。

自帶模糊、濾鏡的世界,讓你的生活看起來很美好。而“美好”這兩個字永遠和“貧困”扯不上關係。

所謂的“歌舞昇平”的低配版本,大約不過如此。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 「平替」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一種「超A」。

最初只是恰巧有和大牌非常相似的產品,尤其在彩妝界,找相似顏色、價格可承受的產品,還是很合理的。

只是越來越多新的品牌,沒有自己的創意,完全模仿大牌的產品設計,卻用近似於免費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看,你有的眼影盤我也有啊,可是才只有你一個零頭哦。”

這時候有意思的事發生了,“我用比你便宜N倍的價格買下和你差不多的產品,所以你是人傻錢多”——這種心理也被商家拿來培養消費者,或許,是一種變相的虛榮吧。

可是我們都學過,或者說都知道,沒有賣錯的商家,只有買錯的買家。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 「分裝」

分裝本身並非十惡不赦。有時候我們會需要體驗裝、試用裝,來確定自己是否適用產品。(對我來說,大海就不那麼適用……)

也有的時候因為量太大所以會和朋友分享。(比如我用了十年的散粉……)

但是職業分裝就有問題了。

首先,是衛生安全無法確保。

流水線的殺菌消毒與自己拿酒精擦擦完全不同。如果把分裝作為產品出售,說真的,可是不能通過商品檢測的呢。

但是更重要的是,職業分裝賣家,或許就是個“聚光燈下的貴婦”。

你也許不知道的是,她雖然用遍了貴婦產品,但靠賣分裝回血甚至盈利。

這與專賣二手還不同,她擁有貴婦產品的所有包裝,而這些是實在在的瓶瓶罐罐在美顏相機中成為金碧輝煌的背景。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 「口碑」

當然了,背景何至於此。還有各種APP、商家為了口碑營銷而提供的低價/免費試用。

小到幾塊錢的生活用品,大到上萬的電子產品。在各種網絡購物平臺都很常見。

最能隱形貧困的當然要數吃喝玩樂的體驗。

酒店控未必真的住得起豪華酒店,不過是因為她是試睡員。

下午茶、網紅店、霸王餐……這些都是裝潢生活的最好選擇。

任誰,都會享受其中。譬如我,也是如此。

(當然了,很難吃的下午茶我也是體驗過的,那種撒了鹽的棉花糖……)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WHY |
她們什麼要“隱形”?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其實我原本想寫的大約也算是種草文,類似於“下水道女孩如何隱形”。但是在看了幾篇推送關於“隱形貧困人口”的內容後,就改變了主意。

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章都提到了“能用戴森吸塵器絕不掃地”,可是,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誰在乎戴森和掃地啊!多的是外表光鮮亮麗家裡一個月不掃地的“高富帥”、“白富美”。

有人吐槽,有人自嘲;而幾乎公號發文都在說“消費不理性”、“虛榮心”、“攀比”等等,可是,誰會以貧窮為榮呢?

不論什麼時代、哪個國度,都存在貧困人口——畢竟我們尚未走進共產主義,也未曾實現烏托邦。只是如今對“貧困”的包容度越來越低,幾乎是“零容忍”。

歷史上的窮困人口,只需要擔心明天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下去。

不會有人指責“因為你不努力才會窮”,也不會有人說“是你努力錯了方向才會窮”。

而今,無人願意包容你的“貧困”、“失敗”和“平庸”。即便我們並沒有那麼貧困,但無論是成功學還是微商大會,都讓我們覺得自己好窮。

一種,被製造出來的“脫貧”焦慮,就在人群中蔓延開來。

我並不覺得上面說的“隱形貧困”的方法就是不好的、令人唾棄的。事實上,這些都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

真的是為了虛榮而拜金嗎?

不見得。

恐怕更多的是為了擺脫那種焦慮,那種“全世界都成功只有我貧困”的焦慮,以至於最終,自己也成了焦慮的一部分。

她們是怎樣成為“隱形貧困人口”的?

為什麼要包裝朋友圈?

因為別人喜歡看啊!

為什麼會打腫臉充胖子?

因為胖子受歡迎呀!

當然,心寬體胖的胖子可不受歡迎。

所以才會辦健身卡、上減肥課。因為她們都被教育——要變得更優秀才能吸引優秀的人。

……如果沒辦法成為真正優秀的人,那就先把自己包裝成優秀的人咯。

於是,所有的朋友圈狀態、所有的社交活動,都用來展示自己的“優秀”——漂亮的、富有的、浪漫的、成功的、快樂的、獨立的、有品的、有趣的……

而這層華麗的包裝之下,貧困,大約是因為所有的資源都用在了粉飾表象。

其實要消滅這部分的“貧困人口”十分簡單——

當“平凡”被接納,當“失敗”被允許,當“成功”不再是標配,“脫貧致富”便不再是夢想。

……似乎還是有點難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