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最近的网络热词大概就是“隐形贫困人口”了。

几乎90%以上的网友都可以认领这个标签,当然也包括我。

于是有太多的自媒体和公众号开始分析这一现象,蹭着热点又煮了一锅鸡汤,大致都会提到“非理性消费”。

新京报说,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不过在我看来,这只解释了“贫困人口”,却遗漏了最最关键的“隐形”二字。

身为女子,就从女性角度来说说,她们——其实或许应该是“我们”——是如何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HOW | 她们是如何“隐形”的?

  • 「超A

最初让她们隐形的,大概就是“皇帝的新装”了。

我说的是「超A」,还不是山寨,虽然它们的性质几乎一致,但带给她们的心理满足感截然不同,隐形的功效也不可同日而语。

毕竟,明星也用「超A」哦!她们的奢侈品才不是件件都是真货。

毕竟,只要有气质,山寨也能胜大牌。

毕竟,虽然它不是专柜买出来的,可是有几个人真的看得出来啦。

毕竟,「超A」也很贵的好不好啦。

如此种种,「超A」已经成为日常。不会有谁大惊小怪,也不会当面戳穿。

奢侈品不再那么遥远。就算买不起一个正品爱马仕,买七个「超A」Dior还是咬咬牙就能做到。

不是说,女人要有七个包吗?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 「C位」

当然了,这可不是奢侈品行业所愿意看到的。

殊不知,这些年,奢侈品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业绩和利润的下滑,让奢侈品营销步入贫民生活。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C位」营销。

奢侈品届的「C位」营销由来已久,就是用低价的副产品来培养消费者,哪怕这部分人群目前并非目标消费者,但也有利于品牌建设和远期的购买行为的培养。而最典型的「C位」就是口红、香水、钱夹。

事实上,当一个男人初次见到一个女人,他不会去关注这位女士穿什么品牌的衣服、挎了什么品牌的包包——我是说大部分情况下。但是他很容易感受到的是气味和气色(唇色)。

而女人们呢,姐妹们聚会的时候才会看彼此穿啥、用啥,不可否认,小小的虚荣心总是会在对方羡慕的眼神中得到满足。

所以,那些需要随身带、拿出手的小东西,注定成为「C位」营销的标的,更是让贫困隐身的障眼法。

限量色碾压常规色。

新品碾压经典款。

TF碾压杨树林。

……

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C位」营销的潜规则。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 「美颜」

当然,贫困之所以能够隐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颜。

手机上的美颜APP把原本复杂专业的PHOTOSHOP变成过了人人可用的“傻瓜相机”。甚至一些手机集成了美颜功能,只要拍照,你看到的都是被美化过的世界。

自带模糊、滤镜的世界,让你的生活看起来很美好。而“美好”这两个字永远和“贫困”扯不上关系。

所谓的“歌舞升平”的低配版本,大约不过如此。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 「平替」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另一种「超A」。

最初只是恰巧有和大牌非常相似的产品,尤其在彩妆界,找相似颜色、价格可承受的产品,还是很合理的。

只是越来越多新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创意,完全模仿大牌的产品设计,却用近似于免费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看,你有的眼影盘我也有啊,可是才只有你一个零头哦。”

这时候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我用比你便宜N倍的价格买下和你差不多的产品,所以你是人傻钱多”——这种心理也被商家拿来培养消费者,或许,是一种变相的虚荣吧。

可是我们都学过,或者说都知道,没有卖错的商家,只有买错的买家。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 「分装」

分装本身并非十恶不赦。有时候我们会需要体验装、试用装,来确定自己是否适用产品。(对我来说,大海就不那么适用……)

也有的时候因为量太大所以会和朋友分享。(比如我用了十年的散粉……)

但是职业分装就有问题了。

首先,是卫生安全无法确保。

流水线的杀菌消毒与自己拿酒精擦擦完全不同。如果把分装作为产品出售,说真的,可是不能通过商品检测的呢。

但是更重要的是,职业分装卖家,或许就是个“聚光灯下的贵妇”。

你也许不知道的是,她虽然用遍了贵妇产品,但靠卖分装回血甚至盈利。

这与专卖二手还不同,她拥有贵妇产品的所有包装,而这些是实在在的瓶瓶罐罐在美颜相机中成为金碧辉煌的背景。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 「口碑」

当然了,背景何至于此。还有各种APP、商家为了口碑营销而提供的低价/免费试用。

小到几块钱的生活用品,大到上万的电子产品。在各种网络购物平台都很常见。

最能隐形贫困的当然要数吃喝玩乐的体验。

酒店控未必真的住得起豪华酒店,不过是因为她是试睡员。

下午茶、网红店、霸王餐……这些都是装潢生活的最好选择。

任谁,都会享受其中。譬如我,也是如此。

(当然了,很难吃的下午茶我也是体验过的,那种撒了盐的棉花糖……)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WHY |
她们什么要“隐形”?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其实我原本想写的大约也算是种草文,类似于“下水道女孩如何隐形”。但是在看了几篇推送关于“隐形贫困人口”的内容后,就改变了主意。

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章都提到了“能用戴森吸尘器绝不扫地”,可是,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谁在乎戴森和扫地啊!多的是外表光鲜亮丽家里一个月不扫地的“高富帅”、“白富美”。

有人吐槽,有人自嘲;而几乎公号发文都在说“消费不理性”、“虚荣心”、“攀比”等等,可是,谁会以贫穷为荣呢?

不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度,都存在贫困人口——毕竟我们尚未走进共产主义,也未曾实现乌托邦。只是如今对“贫困”的包容度越来越低,几乎是“零容忍”。

历史上的穷困人口,只需要担心明天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下去。

不会有人指责“因为你不努力才会穷”,也不会有人说“是你努力错了方向才会穷”。

而今,无人愿意包容你的“贫困”、“失败”和“平庸”。即便我们并没有那么贫困,但无论是成功学还是微商大会,都让我们觉得自己好穷。

一种,被制造出来的“脱贫”焦虑,就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我并不觉得上面说的“隐形贫困”的方法就是不好的、令人唾弃的。事实上,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

真的是为了虚荣而拜金吗?

不见得。

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摆脱那种焦虑,那种“全世界都成功只有我贫困”的焦虑,以至于最终,自己也成了焦虑的一部分。

她们是怎样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

为什么要包装朋友圈?

因为别人喜欢看啊!

为什么会打肿脸充胖子?

因为胖子受欢迎呀!

当然,心宽体胖的胖子可不受欢迎。

所以才会办健身卡、上减肥课。因为她们都被教育——要变得更优秀才能吸引优秀的人。

……如果没办法成为真正优秀的人,那就先把自己包装成优秀的人咯。

于是,所有的朋友圈状态、所有的社交活动,都用来展示自己的“优秀”——漂亮的、富有的、浪漫的、成功的、快乐的、独立的、有品的、有趣的……

而这层华丽的包装之下,贫困,大约是因为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粉饰表象。

其实要消灭这部分的“贫困人口”十分简单——

当“平凡”被接纳,当“失败”被允许,当“成功”不再是标配,“脱贫致富”便不再是梦想。

……似乎还是有点难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