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政治任务正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而日渐临近,还有不足3年时间。回望过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经开展5年多时间,五年多来,我们的乡村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基层也有这样一批干部,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着最新的信息,对乡村又有着特殊的情感,有责任、有担当,更愿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他们就是扎根在我国广大乡村里的第一书记、扶贫干部。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旬邑县土桥镇刘家村,跟随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王鑫,一起看看在他的带领下,刘家村这几年发生的变化。

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记者张永军)一排排新盖的砖瓦房、一条条被硬化过的道路、一面面富有诗意的文化墙、一盏盏在夜色中闪烁的路灯,还有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盛夏的傍晚,村子里的广场上总是歌舞升平,大人们扭动着身姿,释放着疲劳;孩子们一群群嬉戏打闹,好不热闹。而在马路边、路灯下或阔气的大门口,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过往……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这是笔者跟随旬邑县土桥镇刘家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王鑫在村里转悠时,看到刘家村傍晚的美丽画面。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身旁的王鑫不时同群众打招呼、聊近况,笔者则跟几位大爷聊起了村子近几年的变化。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一位大爷说,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路修好了,人们的生活变丰富了,人活得精神了,特别是年轻人都有事干了,不像以前游手好闲,不是打麻将,就是睡懒觉,连媳妇都取不下。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另一位大爷说,现在生活就是越来越好了,就连以前村上那些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和那些不成事的懒人,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都把日子过好了,还有什么不好的。特别是王书记这几年到我们村上来为我们村上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一下子把村子给改变了。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大爷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着村子里的变化。一位大爷感慨,老百姓就图个日子安稳,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娃娃上学不要钱,看病还给报销,老了老了国家还给我们这些老头每个月发养老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还有啥不好呀。

的确,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下,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就像第一书记王鑫给笔者介绍刘家村的情况那样,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刘家村不仅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刘家村人从骨子里发生了改变。

王鑫说,三年多前,他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主动担任刘家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那时刘家村的157户68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0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8户69人;低保户10户33人;五保户1户1人;残疾人户7户9人。村里的耕地总面积1090亩,主导产业是以苹果和养殖业为主。而党员共有21名,其中流动党员7名,年老体弱党员5名,贫困党员1名。

当笔者问及当时困扰他最大问题时,王鑫直言道,村民保守传统,思想落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靠地吃饭,产业基础不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又不高,特别是对他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不看好,对国家政策不仅不了解,还抵触,没有信心。加上基层组织涣散,党员干部没有起到带头的作用。如何让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如何让村民改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

王鑫说,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先得从改变党员干部的思维、改变群众的观念着手。

思路清楚了,应对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王鑫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不仅改变了党员干部,更改变了刘家村,改变了刘家村的群众。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作为工作队长的王鑫,首先对驻村工作队成员严格管理,按照县委组织部及镇政府统一要求,工作队成员必须坚持吃住在村,劳动在村,并按时签到。其次成立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建章立制,实行周一例会制度、周四学习制度、驻村工作制度和请销假制度。要求每位驻村工作队成员,周一工作队例会上,逐一对上一星期各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重点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切入点,并就本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成果。并且在周四的学习日上,组织集中学习脱贫攻坚有关理论、方针、政策等,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要做扶贫的“明白人”。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作为第一书记的王鑫,首先认真听取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同村上的党员干部谈心,听取他们对村里发展情况的最迫切的需求。其次,帮助村两委班子搞好组织建设,带领村两委班子到经济发展好的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对照差距。三是加强两委班子的培训和学习,转变观念,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2次以上,培训党员人数36人次以上,播放电教片10次以上,培训人数200人次以上。四是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重点落实好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四支队伍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建设,并不断作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壮大基层党组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队伍建好了,思想统一了,接下来,王鑫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始为刘家村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进行详细谋划。

一是深入调研走访,制定脱贫方案。带领工作队对全村的175户逐一走访,对29户贫困户深入走访,同村里在养殖、种植方面的能人大户进行交流,并对市场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在广泛调研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刘家村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刘家村脱贫攻坚工作滚动规划》。这为刘家村的发展和贫困群众发展指明的方向。

二是依托农业现状,积极培育脱贫产业。为全村28户2年内争取到产业扶持资金共计35.23万元,重点支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邀请杨凌果树专家团,在刘家村开展贫困群众果树栽植、管理培训,累计培训160人次。通过这两项举措,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例如,贫困户刘相民家,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为其协调新进土鸡300只,并通过微信等平台帮助解决销售渠道,使其年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顺利实现脱贫。

三是改变传统观念,搭建贫困群众收入平台。为了让村里闲散的劳动力走出土地,积极引导和帮助一些有经商头脑的贫困群众到附近的乡镇和县城做些小生意,帮助一部分愿意外出打工的群众走向城市,帮助一部分愿意学技术的群众学习一项实用技术创业致富。此外,为2户贫困群众争取到生态护林员岗位,每户可享受到每年5000元补助;为3户贫困群众争取到公益性岗位,每户每月可享受到600元补助。

四是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变村内环境面貌。通过多方协调,为刘家村争取资金93.6万元新修村内水泥路7200平方米;争取46.4万元新修村内排水渠750米;申请沟头治理项目资金52万元。这让村上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方便了群众生活。此外,向县扶贫办争取10000元,为村委会采购办公设施;协调资金2万元,给村委会制作了电子屏幕及旗台,完善了千村示范、万村达标硬件建设。

五是净化村容村貌,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村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安排,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悬挂环境卫生宣传标语,制作警示牌等,组织全村村民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制作环境卫生清洁区牌,明确了“四支队伍”包片、贫困户包街道的村内环境卫生清洁、保洁制度,改变了村容村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与县电信局协调,免费为45户村民安装有线电视及网络,并配备智能手机。全村175户农户中,安装有线电视的168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争取项目资金2万元,成立了“刘家村爱心超市”,开办道德讲堂,组织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一线扶贫干部看乡村的变化——记扶贫干部王鑫和他的刘家村

七是开展健康扶贫,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多方协调,邀请到咸阳爱尔医院、县博仁医院进村开展健康扶贫义诊活动,为全村157户689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和药物发放,使贫困群众及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八是开展驻村帮扶,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利用“帮扶日”带领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目前累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23次。严格落实科级领导驻村制度,累计驻村20次,召开座谈会15次,进户13次,走访慰问老党员5人,送去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和老党员的关心。

九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为刘家村规划制作了脱贫攻坚宣传一条街,使全村贫困群众出门就能了解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群众的政策知晓率。

十是建立台账,制定方案。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问题和国务院扶贫办反馈问题、第三次评估反馈问题和省、市、县巡查暗访反馈问题,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报问题整改清单,逐项对标,建立台账,制定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人,并限时整改到位。

通过这十条措施的实施,身为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王鑫,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刘家村的村民一起走上了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坚定步伐。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苹果种植面积300亩,玉米种植面积490亩,小麦种植面积300亩,养猪560头,养羊12只,家禽养殖600只。2016年刘家村脱贫18户69人,2017年脱贫5户18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250元。今年,刘家村剩余贫困户6户16人将彻底实现脱贫,至此王鑫和他的刘家村将会圆满完成脱贫任务。而王鑫的工作,不仅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赞誉,而且被旬邑县委县政府评为2017年脱贫攻坚优秀工作队长。

当笔者问及王鑫这三年的扶贫感触时,王鑫说,三年多的扶贫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补课。这一课补了他前十几年都没学到的东西。也让他更加清晰的看到,从过去到现在,农民从满足于房前屋后的忙碌,守着一两亩田不撒手;到现在他们接受了新技术、新农业,连老人们都走进合作社,这说明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不仅只是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农民视野,改变了农民观念,加深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让农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和期待。

说到今后,王鑫希望的是,脱贫攻坚能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实现高质量的脱贫,让这些发展起来的产业、养成的习惯和改变了的观念,能具有持续性和长效性。

的确,像王鑫一样的每一位扶贫干部,他们在基层,为了乡村和贫困群众的发展,努力着、思考着、奔波着,这些脱贫成绩有他们的功劳,但如何实现高质量脱贫,如何实现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也在考验着每一个人。但我们有信心,伴随着全面小康的临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一切都将会有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